株冶与国储铜事件
这篇内容来源于《金融街》鉴于我们无法得知青山倒底是怎么回事。回顾一下以前增加金融风险意识吧。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国储铜事件
2005年,中国国家储备(以下简称国储)与国际基金在伦铜期货上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对决。在这场对决中,国际基金不断逼空国储,而国储则不断通过抛售国内现货的方式来挽回损失。
此次事件的关键人物刘其兵于1995年获得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为期半年的实习机会,在此期间他协助建立了连接伦敦金属交易所和国家物资储备局的电脑网络。1998年,国储通过LME进行自营期货业务,具体工作由刘其兵负责实施。
2003年,在铜期货市场的大牛市还未启动时,刘其兵就开始大量重仓,此时,国际铜价从每吨1000多美元涨到3000美元,刘其兵给调节中心带来了不小的利润。但是当国际铜价冲到3000美元的新高后,刘其兵一反常态,开始决意做空,曾经有人劝阻他放弃做空,但他始终很坚决。2004年10月,LME铜价一天暴跌10%后,决定最后一搏的刘其兵在其结构性期权组合中越权大量卖出看涨期权。但是国际铜价并未如他所愿,而是一路攀高,直接冲破4000美元/吨,此时刘其兵的账面亏损已达6.06亿美元。当年11月中旬,刘其兵留下一封书信后失踪。
如果国际基金此时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遭受巨额亏损。为此,国储打响了对抗国际基金的保卫战。
为挽救大量的海外空头头寸,此前行事极为低调的国储,在两个月内频频高调出场:当年10月开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库存,11月11日,国储一位官员声称,国储目前的铜存储量有130万吨,远远高出此前市场预计的30万吨水平。
自11月16日开始连续四周,国储每周在国内现货市场上通过拍卖手段抛出2万吨现货。国储的这些言论和举措意图非常明显,都是有利于空头。但事与愿违,铜价仍在进一步上涨。
除了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抛铜之外,国储在期货市场上也非常高调。有外电报道,2004年11月16日晚,国储向国务院申请要求出口20万吨铜,这一数字与传闻中国储在LME所建的空头头寸相符。在此传闻下,LME三月期铜价格每吨下跌了近40美元,至4075美元水平,但很快又涨回了原来价位。随后,从宁波港传来的消息称,在合约交割之前,国储已经向新加坡的LME仓库运出了超过3万吨江铜(江西铜业出产的铜)。同时,国储还在沪铜市场的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合约上抛了近4万吨空单。从沪铜交割库传出的信息看,这些空头合约都将会予以交割,而国储已经将4万吨铜运入了仓库。
国储曾先后四次在现货市场上拍卖铜,但结局都事与愿违,拍卖底价继续抬高,期铜价格则继续上涨。2004年12月2日,LME铜三月期铜价格攀升到了每吨4445美元。
12月7日晚是伦铜期权宣告日,这一天交易双方需要决定放弃还是执行手中的期权。该日的铜价仍旧在4400美元以上横盘。而从期货市场逼空的规则来说,只有当铜价回复其理性价位,才能宣告这场战役的正式结束。国储在12月21日(其20万吨空头头寸到期日)之前试图通过在国内现货市场抛铜,并挽回损失的策略宣告失败。
最终,2005年10月,刘其兵在云南被抓获归案。经法院审理判决,因刘其兵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擅自将该国储的资金用于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导致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损失人民币9.2亿元,获刑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