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
虽说白老师已经无数次地跟大家说过“女人不上桌”这规矩已经没有了,但明显,这个旧事还是很有讨论度的。
分享网友@秦俊士的微博:
刚刚评论了“女人不上桌”的话题,有朋友发这篇文章给我。写得非常好
看这两段:“规矩使得家族像个人家,仪式感赋予底层农民一种作为完整人格的尊严。有资格坐在饭桌吃饭斟酒的人,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如果他丧失了这个能力,如果他得不到妻子的信服,导致局面失控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就会变得灰暗。”
“反观一个妻子,家里来客人了拒不做饭,甚至跟丈夫争夺上饭桌的权利,吵得四邻难安,那么即使这家富足,儿子多半也要打光棍儿。”
我家从来就是这样,我老家农村都是这样,我身边观察到的富足和谐的家庭都是这样。这在广大农民眼里都是一些朴素的常识,看起来粗糙、陈旧,用某些大v的话说,就是low,但是真的有用啊
也见过反其道而行之的,结果是什么?夫妇不和,父子不亲,家宅不宁
这些道理,用大白话说出来就是low,那就用高级的话说一说:
《尚书·牧誓》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意思是啥?:
如果这户人家的母鸡打鸣了(代指女人要骑在男人头上作威作福了),这户人家就要衰败了
放在现在一样,比如哪家来了客人,女人却不做饭,还要强行要求和男人们一起坐,搞什么平权
客人们一看就傻眼了,还有这样的?回自己家后,两口子偷乐:“靠,这女人真泼,这男人真没出息,咱还是离他家远一点儿,也别让儿子和他家娃玩了吧。”
明眼人都知道这家会衰败的,不会出什么优秀人才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孔圣人编纂的经典,是对古圣先王们的无数实践无数思考的高度总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孔圣人讲的道理,你不服?那生活就让你不舒服
《礼记·礼运》里说什么叫“人义”(人应该做的事):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此谓天下十义。
做到了这些,则家齐国治天下太平
破坏了这些,就等着乱成一锅粥吧
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夫义,妇听”(详见《为什么每个女人都应该读礼记》一文)
丈夫做好丈夫的义务,妻子做好妻子的义务
若丈夫是大概率正确的(义),那你当妻子的顺从(听)执行就行了。互相包容体谅,不因小矛盾误会否定大方向,那怎么会不和谐?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不优秀孝顺?
觉得自己比丈夫聪明智慧?不愿意听?那你事先为什么找这“蠢货”结婚,因为爱情吗?你是不是更蠢?(谈恋爱搞感觉是极其错误的行为)
没有比他聪明,那为什么不听?就因为觉得不平等?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这种阴阳颠倒的分工方式是极其破坏家庭的!所以古时候即使有哲妇,也不能让她治国,不让后宫干政,就是为了不破这规矩,让大家失去大方向。这是为国家民族考虑
但是在家庭/家族里,没有上升到治国层面,面对特殊情况就可以临时变通,对国家民族大集体无影响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二奶奶白文氏(我常看到女权拿她做女权例子,简直是无耻)
夫家家族被人陷害,要落寞了,老爷子时日无多,知道自己三个儿子:大儿子要逃亡,隐姓埋名;二儿子只精通医药之术,不懂人情世故不懂管理,是个软性子;小儿子是个败家子。所以临死之前,决定让聪慧贤淑的二儿媳妇白文氏管家白文氏知道公公要把家族交托给她后,接都不敢接,大气不敢喘,再三命令要求后才收下她一生为夫家考虑、奔忙,制衡各方势力,帮助夫家东山再起,培养出精英儿子,老了后听从儿子安排(虽然不完美,犯了一些错误,缺乏更长远的眼光)
女权婊们好意思说这是你们家的?这明明是我儒家培养出的女人
回到“女人不上桌”的话题:一堆亲朋好友聚会,男人就该坐主桌上吃饭喝酒聊天(许多发展机会都是饭桌上聊出来的),女人就该照看孩子(或者让年龄大些的少年照看)、忙活饭菜、端茶送水,忙完了和小孩子们在另一桌吃饭
(有特殊情况再变通,比如怀孕的妇女就休息,拉拉家常,等吃饭就行了;比如人手不够时男主人也参与帮忙)
喊不平等?那好,男女换个位置试试,看哪个能比对方做得更好,让宴会更和谐有序?
一堆大老爷们在厨房做饭、看孩子?
一堆女人干坐着喝酒聊天?聊什么?聊韩剧小鲜肉明星八卦吗?靠
这位博主觉得写的非常好的文章在这里:
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
在刚过去的春节,中国农村一些地方女人和小孩不上桌吃饭的习俗,又被翻出来热议一番。我老家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旧俗也有这个,沿袭至今,虽松动很多,倒还有一议的必要。
这个规矩,在匮乏年代很有必要。农家待客的饭菜,一般都超出自家的消费水平,唯有此,才能兜住家庭基本的体面,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自家上桌吃饭的人,自然也是越少越好。女人且不说,贪吃的幼童也不能上桌。然而,他们毕竟不懂事,瞅见饭桌上有好吃的就哭闹索求,自家大人遇到这个,就会非常尴尬,往往不顾客人的劝解,把小孩骂了过去。
在二三十年前直至更前,这样的场面在农村并不鲜见。这是眼下吃零食就能饱的小孩所无法想象的。我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夜数学老师来家访,我母亲炒了一大盘小葱鸡蛋,我父亲为老师斟酒,闲聊到半夜。睡梦中,母亲喊我起来,把他们吃剩下的鸡蛋吃光了。那是我至今吃到的最美味的炒鸡蛋。要说老师来访,我母亲和我为啥不坐上桌一起吃饭呢,这个问题我母亲从来不会去想,我也无力从逻辑上自洽地回答。
可以说的,唯有“规矩”两字。现在,小学教师在乡村已经远远没有二十多年前的地位,想被家长奉为饭桌上的座上宾,难度也大了不少。可熟悉农村的人或许都会同意,师道尊严和“规矩”的沦落,绝对不是好事。
女人小孩吃饭不上桌的习俗,让不少现代人,尤其是女权主义朋友感到不适,首先可能与实情有所隔膜。
男人们上桌吃饭的时候,女人们去了哪里?是不是像一些评论所说的,她们都蹲在饭厅的外边,满面热泪,正恶狠狠控诉直男癌患者们?显然不是。去过农村宴席的人都知道,女人们不分宾主,这时候都会在厨房忙活。
有朋友或许会说,我虽是女的,但今天也做客,也得帮厨?答案是肯定的,你女客人再金贵,也是东家的亲戚,大多时候还是晚辈,帮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的女主人择择菜、添把火、掌掌勺,是明礼懂事的表现。
在我老家村里,液化气和电炉是这两年才开始小范围使用。在春节,肉菜的冷藏靠严寒,饭菜做好后的保温,只能靠蒸笼或扣碗。所以,一旦家里来客超过三五人,仅靠女主人一人根本忙不过来。一些大家族待客,人数还要数倍于此。不下馆子,大过年的又不便攀扯他人帮厨,只有在场的女人们集体做饭,宴席才得以圆满。
小孩们不上桌吃饭,也不难理解。他们太小,会扒得饭桌上杯盘狼藉,一有不遂,又哭又闹,也影响大人们的交流。鉴于中国吸烟男性的总体素质——这个不分城乡,从保护妇幼的角度出发,我也支持大家分桌吃。
回到饭桌上,正大嚼大咽的男人们,基本不会认为正在厨房忙活的女人,以及正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是贱民,低自己一等。如果说第三方看到这副场面,感到愤慨,寄予理解之同情,也许气就顺了。中国固然有很多陋俗,但不明就里的道德评判,往往构成真的歧视。
另一方面,并不是女人完全不能上桌,只有三两人的场子,女人带小孩上桌吃饭,也算不得稀奇事儿。倘若到了谈婚论嫁的饭局上,撮合的媒婆还必须上座呢,她必须居中,作为双方共同代言人的角色出现。这时候,不会有人觉得她是一个女人就不能上桌。即使席间有男村干部或男教师,也不敢跟她抢位置。
这就又回到“规矩”上。所有“规矩”,都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适配。重视教育的年代,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50块钱,村民也是礼遇有加。眼下,最受礼遇的,已改换为了媒人。媒人之所以越来越被抬举,是因为在适龄男女比例悬殊的农村,能否尽快娶到一个差不多的媳妇,直接决定了家族的存亡兴衰。
早些年,大家贫富差距不像现在这么大,婚姻主要看的是对方家庭是否讲“规矩”,如果父亲喝酒打牌、母亲抽烟放荡、儿子打爹骂娘,家里没一个人有“规矩”,那婚配势比登天。老家有“敲烂锣”的说法,就是说小话坏别人家的婚事。“敲烂锣”的主要手段,不是说男孩家穷,而是说他们家没“规矩”没前途。
一个家庭连桌像样的酒菜都置办不成,或者吃顿饭都男女老幼混杂,闹得乱哄哄,自然是摆在面上的没“规矩”。为一顿饭,搅黄一桩婚事,或使得亲戚反目,在农村时有耳闻,实在不可不慎。
再说春节走亲戚,虽年味儿淡了,但在农村毕竟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上述道理自然适用。在一个家族内,男女分工,长幼有序的程度,是这个家族最基本的形象展示,也很大程度决定着家族的未来。
“规矩”的家族,首先说明人丁兴旺,有足够多的男女老幼;其次,说明存在有权威的家长,不会发生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的状况;再次,跟老人丧失权威,“规矩”废弃比,这样的家族更能在子孙的繁衍发展上互相帮衬,形成合力。
“规矩”使得家族“像个人家”,仪式感赋予底层农民一种作为完整人格的尊严。有资格坐在饭桌吃饭斟酒的人,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如果他丧失了这个能力,如果他得不到妻子的信服,导致局面失控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就会变得灰暗。
反观一个妻子,家里来客人了拒不做饭,甚至跟丈夫争夺上饭桌的权利,吵得四邻难安,那么即使这家富足,儿子多半也要打光棍儿。我不否认中国有很多地方的农村富庶开化不亚于都市,但至少我老家,农民们还是辗转求生存,焦灼于养儿防老。至于摈弃一些老“规矩”,早着呢。
“女人不上桌吃饭”这条秩序,隐伏于农村家庭权责格局里。在农民生存状态没有足够改善的情况下,简单批评为陋俗什么的,于人无益,于己则暴露了有所不知的短板。
家庭收入来源和权责格局的变化,也渐渐使得这些“陋俗”或“规矩”,成为少数有精神自觉的农家的奢侈品。更多的年轻家庭,则在买了房买了车之后,没有相应的“规矩”可以遵循,所造成的问题,比“女人不上桌吃饭”更为紧迫。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中说,“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吃饭的家庭,往往更加兴旺富足”,好多朋友附议。但包括此文在内,我所说的仅限于我见识的一小片农村。至于“为什么男人不去做饭,让女人上桌吃”之类的问题,恕我无力奉陪。
文章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孙旭阳
标题: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