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深入理解《出师表》
一、《出师表》是慷慨申论还是教育训诫
客观讲,《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其实是训诫和教育,也即对蜀汉君主刘禅提出了15个不要。
1、不要妄自菲薄;2、不要引喻失义;3、不要闭塞忠谏;4、不要作出和府中不一样的决定;5、不要偏私;6、不要自定宫中之事;7、不要自定营中之事;8、不要亲信我没有推荐的人;9、不要疏远我推荐的人;10、不要忘了我和你父亲的伟大友谊;11、不要忘了你父亲托付大事于我的遗命;12、不要忘了我立下的功绩;13、再次强调不要不听我推荐的人的忠言;14、再再次强调不要以为我推荐的人如果没有进忠言是不可追究的;15、不要忘了先帝遗命。
大致归类,我们发现,诸葛亮对二十岁的刘禅有以下不放心:
1、觉得对方不自信,缺乏魄力低着头
2、觉得对方没学识,讲话乱扯没水平
3、觉得对方不听话,有时捂耳不耐烦
4、觉得对方有逆反,很显然青春期了
5、觉得对方有裙带,至少有小圈子了
6、觉得对方想独立,至少是宫中裁定
7、觉得对方想拍板,至少是想管军事
8、同6、7
9、同6、7、8
10、觉得对方有忘本,好像有点不服气
11、同10
12、同10、11
13、同4、6、7、8、9
14、同4、6、7、8、9、13
15、同10、11、12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篇文章里关于诸葛亮自己推荐的明确人选(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是否会被亲信的事情,文中重复强调达7次之多。由于这不是一封私信,而是一篇会被记录的公文,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份要求性的纪要,随时可以对照的。但我们知道公文是不会就同一内容进行重复性表述的,这里又带有私文性质的高度紧张的反复强调。强调次数第二多的就是诸葛亮对自己行使权力的来源的背书,也即始于三顾,终于托孤,强调了4次。具体见诸于文件——遗诏。但事实上遗诏并没有将诸葛亮指定为权力继承人,仅仅是辅助执行人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带有纪要性质的公文,涉及的是用人权、决定权和合法性,而不是一般教育性质的家书。一般教育性质的家书,又怎么可能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一句优点都没有,完全都是禁止性条款呢?
文中提到如果这些人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那么诸葛亮不在家,兴德之言由谁判断呢,不就是攸之、祎、允来判断吗,无论大事小事都必然是如此。实在不行,是不是还得诸葛亮回来再判断呢?诸葛亮既然已经说了这几个都是不懈于内的侍卫之臣,皆良实志虑忠纯,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还需要或有余地由刘禅来判断他们有没有兴德之言吗。14恐怕要反过来理解,也即如果您不听他们的话,我就要追他们的责,而i你刘禅的责就自己忖度了。
二、什么是益州疲弊、危急存亡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意思:我等是看在你父亲恩遇的面子上效忠你,而不是你自己多了不起。你要听我们的忠告,不要自己胡来。
为什么刘备拿下刘璋由朝廷敕封的天府殷实之地后,十年间竟然迅速地变成了益州疲敝和危急存亡呢?
(1)从财富变化看。我们可以发现,从刘备打下成都(214年)时的蜀中殷盛丰乐,到诸葛亮自述北伐时的民贫国虚,这才过去十年出头,财富都去了哪里呢? 当然首先就是被窃据西蜀的刘备集团所瓜分。要知道蜀国灭亡时,府库里只剩金银各2000斤,这些财富还不够打下成都时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瓜分的。
(2)从战争频率看: 刘备初得蜀中,全境人口未及百万。217年举全蜀之力进行汉中之战,至219年才结束,发兵近十万,役夫倍之,历时三年,死伤者众(时征粮不及,亮犹虑之,是杨洪说亮,乃竭内为供应)。此战法正谋主取六分胜,虽俱损而士气大振,殊未为亏,兵民皆需养和。然而仅一年后,220年刘备筹备攻吴,大肆征夫,举兵五万,役夫十万,竟至夷陵之败,丧师几尽。刘备死于223年,仅两年后(225年),诸葛亮发兵征南,因内军不足,乃用兵三万,因南地瘴厉,后路艰辛,发徭役近万数,其间死水土不服者无算。又仅两年(227年),亮征入汉中是为首次北伐,举蜀全境不过十五万兵,此次用兵则近十万也,而蜀中发役岂非十数万众。亮未算孟达败,围上邽襄武不克,五万稍损。又马谡前锋于街亭殿后尽没,王平仅引千卒而归。遂引兵疾还,中途颓丧被伤无算。又仅两年(229年),亮再用兵,时蜀中几无可征之兵,犹强征三万众疲至陈仓,魏竟不理,以郝昭数千兵御之,蜀军劳伤不克,粮尽遁走。其后又三征,至于姜维再复征。
(3)从劳役人口看。263年,蜀汉向曹魏投降时献上的户籍统计档案记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估其人口放最大量也不超过二百万。一个男丁十六岁勉为劳役,十七岁服兵役要二年练成兵,而每次战争运补动员的劳役倍于作战人员数量。蜀汉这样二年一发难,无休无止,岂非仓廪无粮,家徒老弱。所以仅仅十来年,西蜀成为诸葛亮口中民贫国虚的状况,一点都不需要感到奇怪。可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仍然上表出师,以报效先帝为名大张旗鼓,顺道也严厉斥责了刘禅一下:你不要妄自菲薄,你不要引喻失义,你脑子不行不会讲话就少想少讲,怎么做我有数。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第二先主传》曰: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
《零陵先贤传》曰: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曰: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集解》曰: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银,悉取以分赐将士,至于谷帛,则各还其主也。
《三国志蜀书第六张飞传》曰: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资治通鉴·魏纪·十》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三、什么是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意思:相府和宫中只能有一个口径,处理事情要保持一致,谁作奸谁忠善你别多事管,最好送由部门决定。
3、侍中侍郎郭某费某董某等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意思:郭费董这些人,是你父亲(我)任命的行政官,无论大小事请你按他们说的做。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意思:成都卫戍由向宠负责,内卫所有事他告诉你该怎么做。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意思:你最好不要私结党羽,以免被视为君侧奸党。
2—5句分析:诸葛亮的管理团队核心都是什么人,而其用人效果又如何?
(1)郭攸之,荆州南郡士族。陈寿说他备员而已,语气颇轻之。廖立则说郭攸之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
(2) 费祎, 益州成都士族。费祎是费伯仁(费伯仁的姑姑为刘璋之母)的族子。陈寿说他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那就是个躺平的人。而将军张嶷认为他恣性泛爱,宠信新附,致书戒之曰:“昔日岑彭率师,来歙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费祎不听,终于遇害。
(3)董允, 益州巴郡士族。 董允的父亲董和(益州太守、掌军中郎将)发现他这个儿子因乘坐了简陋的车驾,就觉得耻辱,一幅神色不宁的样子,认为他不堪大用。那就是个喜好皮表的二世祖。而葛芝对董允的评价则是奉仰成规的人物。
(4)向宠,荆州襄阳士族。是向朗(巴西、牂牁、房陵太守,丞相长史)的侄子。最著名的军事职业评价来自于——夷陵之战中其他队伍都损失惨重,只有他部完整。这就像说踢了一场激烈的比赛某位球员袜子都没沾泥一样有趣。他死于平嘉夷的叛乱,蜀汉内部发生的叛乱不是少,而是比较多。
这四个人从史评上看都很听诸葛亮的话。人事关系的逻辑就是刘禅听他们的话,他们听诸葛亮的话。除此外,诸葛亮关键时刻的用任,问题也比较多。如街亭之战用马谡,马谡山上失街亭;托付之责用费祎,费祎酒宴失性命。北伐之事用姜维,姜维废寨失汉中。内务之选用杨仪,杨仪因私而忌魏延。外战之职用魏延,魏延求5千兵以险道取长安,最后也就变成了诸葛亮近7万兵贪吞三郡而损马谡2万人。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第九马谡传》建兴六年(228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三国志魏书第二六郭淮传》太和二年(228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三国志魏书第三 明帝纪》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 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三国志蜀书 费祎传》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
《三国志蜀书 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
四、什么是遗诏托孤和出师北伐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意思:我本不是你家人,你父亲提拔了我。你父亲之前就是败军危难,我呢是解决问题的人。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意思:你父亲对我有恩,我呢对你有恩,是我为你摆平了内忧外患。现在我要打仗去了,再次提醒你自觉。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意思:我这次要是打败了,回来可以试一试问我的罪。但如果没有看顾好你,那我呢就要问郭费董的罪。你好自为之,按你父亲的遗命做好你自己的位置,凡事不要自作主张,乖不惹事,我呢就谢谢你了。
6—8句分析:
6—8句充分强调了与诸葛亮本人相关的三顾、托孤、功绩以及遗诏。三顾本身并不是请诸葛亮出来主持大局,仅仅是刘备盛邀一位荆州士绅集团的代表青年出来做事。托孤托的并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个人,平南的功绩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遗诏是诏命由刘禅继承帝位。如果说不辜负先帝遗诏,难道刘禅不应当尽早行皇帝事,组建自己结构的由诸葛亮和李严以及各方面人才组成的庙堂朝廷,开始形成自己的事业吗?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诸葛亮的立身与发展:(1)出身幕僚。建安十一年至于十二年这段时间,曹操兵锋指向荆州,荆州门阀中的蔡讽家亲北,而黄承彦家亲刘,庞德公家则都行。作为黄的女婿的诸葛亮在刘表死后选择了刘备也算是必然。在荆州期间,诸葛亮出的最著名的主意就是跟刘琦说:“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其实这个事情说明他还是安全感比较差的人,思想上也偏保守,安全第一,他本质上反而不是什么冒进激进的人。(2)留守荆州。刘备开始使用诸葛亮主要是收税督粮和出使用的,没有太多军事上的托付,入蜀作战也没有带他。在的过程中他和关羽相安无事,说明初步培养具备了协调沟通以及佐治一郡的才能。(3)初次领军。是带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入蜀协同刘备围成都,一下子成了方面军司令。这也是为什么刘备瓜分川蜀财富时,封赏诸葛亮是第一等次的原因。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俨然已经成了荆州知识分子的代表,一方面说明他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关羽背后应该给了足够的评价)。(4)汉中之战。诸葛亮还是负责在后方收税督粮。由于前线催很紧,他有点沉不住气,面对欲哭无泪的百姓,他不知道怎么办,一个叫杨洪的从官厉声对他说马上筹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你特么轻重缓急不懂么。这句话吓醒了他,他赶紧想尽办法搞粮食才完成了任务。刘备在法正的辅助下,取得了这辈子前所未有的大胜果,诸葛亮作为后勤总指挥也立下大功。(5)征吴之战。从史料记载看,至少在刘备在位的时候,诸葛亮更像是个老老实实履行本分职责的大臣,并不是一个敢于忠谏的臣子。如法正挟私报复,这是有违法令的,他有干预的职分担显然没有干预。又如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给出足够的建议(可能也有避嫌的想法),也未随军出征。他又一次担任总后勤,在其负责的补给供应部分并未出现什么差错。他只是在战后表示“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看上去挺谦虚,但意思却是:这是法正的事,我做不到。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第五 诸葛亮传》: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三国志蜀书第十一杨洪传》:刘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三国志蜀书第七 法正传》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2、诸葛亮的正朔与义理:客观地讲,刘备称帝其实没有政权合法性,既没有世系宗法的程序,也没有禅让传位的名分,他实际是野路子的篡夺朝廷敕命地方官领地的军阀,与孙策、孙权是一个特点。诸葛亮也清楚这点,但他们终于等来了曹丕称帝,诸葛亮率先领头劝进,从这一刻起我判断他就不是什么拥汉派、尊王派。如果刘备不姓刘,而姓马,马备,我觉得诸葛亮也会劝进。刘姓只是刘备这个政权建立时的一种象征性的助消化药,接受的接受,咽不下去的也大有人在。战败后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协调荆州和益州两方面的文武。诸葛亮和李严的国事协调中,他再次使用了“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法门,打出北伐的旗号最光明正大,拥有蜀军主力的指挥权势最大的安全系数。而且事实上他最后用北伐的事情寻机也扳倒了李严,成为蜀汉权力独一无二的最高执行者。相比较诸葛亮的所谓清廉自守,魏国的独眼贼夏侯元让,吴国的封建大吏吕岱,这些人跟诸葛亮相比,简直算圣人。而且诸葛亮在法治与忠诚面前并没有保持一贯的坚持,如法正挟私报复宿怨者,他就避而不问。刘备坚持伐吴,他又把第一辅臣劝谏的责任推给法正。在老将黄忠在法正的举荐下取得军功战果,刘备欲量功而封时,他又恐法正势大,阴为牵拽,实恐非正直所为。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第九 夏侯惇传》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三国志吴书第十五 吕岱传》: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 年九十六卒,子凯嗣。遗令殡以素棺,葬送之制,务从约俭,凯皆奉行之。
《三国志蜀书第六 黄忠传》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3、诸葛亮的受赏与职务:(1)劫掠蜀中。刘备、诸葛亮攻破成都即纵兵劫掠公私金银,诸葛亮个人就分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的财富,其余众将各掠所私。需知蜀国灭亡时,府库中亦不过金银各2000斤,这些都还不够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掳掠所瓜分的财货。诸葛亮自述成都有田15顷,今约1500亩,汉时合200多万钱。又历次北伐虽败,累以掳掠人口故旋又封赏。(2)民贫国虚。诸葛亮说自己安于封赐,别无贪求与斗夺,但毫无疑问,他是个坐实的大土地所有者,而他累次发动的战争却让无数家户失丁失地。多次战争失败,卒伍丧身,役夫路死。蜀中人民寡少,其荼毒可知,至于灭亡时,人口仅94万,而北伐军、边戍、近军、徭役却达到20—30万,问除老弱妇孺,蜀汉农夫、织工几人养一卒伍?又铸直百钱,贼造一钱值换原五铢百个,径自掠铜而已,其大钱益薄,而民益贫,乃至于最后诸葛亮自己说只民贫国虚,剩下蜀锦能卖钱充军资了。(3)身为僭主。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领益州牧,也即除监察以外全管。在汉代,丞相负责行政而不负责军事,所以能对位他的丞相位的,也仅止有曹丞相。在东汉三国,只有曹操和诸葛亮是行使这个僭越的丞相位。如果诸葛亮跟曹操对位的话。如果他能拿下雍凉,将被封为蜀公,加九锡、建蜀国,定国都于成都,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如果他能迎刘禅入长安,其位则封蜀王,在诸侯王上,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第二先主传》曰: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
《零陵先贤传》曰: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曰: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
《集解》曰: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银,悉取以分赐将士,至于谷帛,则各还其主也。
《三国志蜀书第六张飞传》曰: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
《九章》云: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故百亩为一顷。《史记卷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索隐】:壖音人绢反,又音乃段反,又音而宣反。案:壖地,神道之地也。黄图云“阳陵阙门西出,神道四通。茂陵神道广四十三丈”也。【正义】:汉书云:“诏赐冢地阳陵,当得二十亩,蔡盗取三顷,颇卖得四十馀万,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当下狱,自杀。”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三国志蜀书第五 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