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看了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
昨晚我在微信上看了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直播。
我一般不看手机上的短视频、直播,但这可是罗大佑,因此破了例,还投屏到了电视上看。朋友圈里有几个朋友边看边感慨“爷青回”,可我的感受却是“爷青死”。
我在听音乐这件事上可能是比较早熟的,从10岁起就从未间断过,当然最早听的是小虎队、郑智化之类。1995年我13岁那年,买了一盘罗大佑的《恋曲2000》的磁带,从此成为了罗大佑的铁杆歌迷。
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罗大佑其人,之所以会买这盘磁带,是因为看到《音像世界》杂志上评选了1994年的年度十大唱片,这张专辑赫然在榜。我记得那年入选十大的专辑还包括窦唯的《黑梦》、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何勇的《垃圾场》、Beyond的《二楼后座》等,于是按图索骥把这些专辑磁带全都买了回来——然而除了《恋曲2000》之外,其他那几张专辑,似乎都超出了我当时的接受能力。
我妈索性连《恋曲2000》也无法接受,非常讨厌我在家里播放这盘磁带,跟我抱怨说这种歌听了会缩短寿命。跟许多人不同的是,在《恋曲2000》之前,我并没有听过《恋曲1980》、《恋曲1990》,或者即便在不经意中听过也没有留下印象;我从小听过《童年》、《追梦人》、《滚滚红尘》、《东方之珠》,但并不知道那些歌是罗大佑写的。作为一个80后,我入坑听罗大佑实在太晚了,那时候资讯的获取非常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恋曲2000》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罗大佑个人专辑。
直到1999年接触到网络,开始哔哔哒哒拨号上网,我才通过网络知道“音乐教父”罗大佑有多了不起,那些介绍看得我心潮澎湃。最早的时候线上音乐资源非常有限,甚至连mp3都不是哪里都能找得到。我在一个台湾网站上找到了几首rm音频格式的罗大佑歌曲,采样率大概只有64kbs,我在当年很破的电脑小音箱上都能听出音质十分“感人”。然而这些低音质音频却让我欣喜若狂——粉了罗大佑那么多年,终于听到了他别的歌曲。
很快我又找到了一个国内歌迷建的罗大佑网站,从站长那里邮购了一张他自己烧录的罗大佑mp3刻录光盘。光盘里整理好的几乎全套罗大佑歌曲让我泪流满面,mp3的音质相比之前的rm堪称惊艳。我至今仍记得打开《之乎者也》那张专辑听到的第一首歌《鹿港小镇》时那种石破天惊的感受——流行歌曲居然还能这么写!更让我震惊的是这歌发行的那年我刚出生。
罗大佑网站上认识的网友告诉我,上海宝山区武进路上有一家音像店有卖罗大佑的专辑(这家音像店现在已经没了)。我家住闵行,穿越整个上海找了过去,他们确实有罗大佑的专辑,我却囊中羞涩买不起——我平时听的都是10块钱3张的盗版CD,而那家店是专门卖进口CD的。那时候普通的引进版CD是68块钱,而进口CD要132块,罗大佑的全部专辑加在一起得有十来张,这在2000年前后简直是一笔“巨款”。经过了长时间的内心纠结,我咬牙花了320块钱买了一套性价比最高的3CD装《罗大佑自选辑》。后来又花了一两年时间,才陆陆续续拿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零花钱买齐了能买到的所有罗大佑CD,全都是进口正版。现在回想起来,这些CD应该是走私进来的,否则罗大佑的专辑肯定过不了海关的出版物审查。
如今家里早已没有了CD播放设备,这是翻箱倒柜找出来的二十年前买的CD,《爱人同志》和《罗大佑自选辑》没找到
假如说这种行为算是“追星”的话,那么罗大佑应该就是我这辈子唯一追过的明星。然而尴尬的是,当时罗大佑在内地的知名度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我同龄人里面知道罗大佑的人并不多,作为一个“明星”可算是相当冷门。
2000年时,罗大佑来上海开演唱会。在演唱会之前,主办方组织了一次罗大佑的见面签售会,地点是上海大剧院下面的一家音像商店(这家音像店也已经没了),于是我心情激动地去了。不知道究竟是宣传工作没做好,还是喜欢罗大佑的人实在太少,似乎大家都不知道有签售这么一回事儿,现场只有寥寥二三十个人;另外说起来也尴尬,当时国内能够买到的引进版罗大佑专辑依然只有《恋曲2000》。可能由于来现场的歌迷实在太少显得太寒酸,主办方临时取消了见面签售的安排,把我们准备签名的CD封套统一收了过去,说是拿给罗大佑去签名,一个小时后又拿回来还给了我们。
那年罗大佑的上海演唱会是我青春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家里人都知道我对罗大佑的狂热,“倾家荡产”买了880块钱的内场票,跟当时暗恋的女同学一块儿去看的(票还是各自出的钱)。我依然记得她穿了一身白色的衬衫、双手举起挥动着荧光棒的样子……不过这个女同学高中毕业后就渐渐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这场线上演唱会,看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对演唱会的另外一个记忆就是高晓松跟我坐在内场同一个区,现场有人认出了他来。
后来有一段时间,为了体现自己对罗大佑的“忠贞不二”,我在某音乐BBS论坛上的名字都叫“爱人同志”,使用的是罗大佑《爱人同志》那张专辑香港版的封面(台湾版的设计则完全不同),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我是Gay——我并不是想要装清纯,但我当时是真的没去想“同志”的另一层含义。
当年我在BBS灌水就顶着这样一个头像
我会唱罗大佑所有的歌曲,包括他的台语歌。他的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听懂的,有许多关于社会问题的隐喻,更是对上世纪末时代的剧烈变迁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有几首歌,我都是等到过了许多年之后,看了相关的解读,才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罗大佑在90年代对政治的关注度非常高,有些歌词他写得十分赤裸裸,因此从未有机会被内地的大多数人所知晓——比起《首都》、《五十块钱》等歌曲的超大尺度,家喻户晓的《皇后大道东》真算不了什么。
原版和引进版《恋曲2000》,曲目3有差异
我对罗大佑的热度,从他出版了《昨日遗书》、《美丽岛》之后,便自然而然降了下来——没有为什么,就是感觉配方和味道不对了。到了纵贯线时期,更是对他完全没了关注。
直到昨晚,才在线上演唱会见到了久违的罗大佑,当看到头发灰白的罗大佑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固然有些感动,但更多的是伤感——那个曾经无所畏惧的摇滚斗士罗大佑,没唱《鹿港小镇》,没唱《之乎者也》,没唱《亚细亚的孤儿》,没唱《告别的年代》,甚至都没唱脍炙人口的《东方之珠》……但凡稍微有那么一点儿隐喻色彩的歌,他都没敢唱。《爱人同志》虽然唱了,却是残缺不全。
我没法儿对他要求太多,只好假装这是巧合……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还在那么卖力唱歌就已经不容易了。罗大佑自己肯定也觉得,如今想要写歌和唱歌,变得越来越难了。
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可以用歌唱追求自由、反思社会、针砭时弊、探讨人性,那才是我们的青春。
在这个特殊的2022年,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恰恰见证了我们青春如何被埋葬,如何成为了绝响。
日月轮回依旧
花开花谢依然
多少青春继续不回
地下埋藏的
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是否我们已经忘记
黄花岗的灵魂
他们地下有知
能否原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