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几乎很少有将电动汽车划分为“新能源汽车”类别的,氢能源汽车才是
【本文来自《全球巨头正在放弃的氢燃料乘用车,却被长城捡起来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氢能源汽车,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几乎很少有将电动汽车,划分为“新能源汽车”类别的。一是因为,电能也大部分是用矿物质能源来发电的,并非是什么新能源。只有氢能源汽车,才称之为新能源汽车。二是因为,缘于电池的能源密度问题,很难应用于货车,尤其是重载汽车,更难以使用“充电电池”。几年之前,李克强总理,还利用访问日本期间,专门考察过车用“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发展情况。
致使我国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门槛较高,技术积累较少,我们则发展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技术积累较为丰厚的“锂电池”而已。
这种不顾现实制造舆论,可以的去打压“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显然是出于利益驱动,而至国家民族长远利益于不顾。
2022年1季度,新能源车销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中国有12家上榜,日本无一家上榜。
一旦日本汽车工业衰落,未来日本经济将再失去30年。
因为日本汽车产业一旦衰败,就意味着日本一半的工业也跟着衰败,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日本的工业企业排名,利润前五均来自汽车行业,汽车工业占到日本整个工业产值的近40%。汽车及相关产业,在日本国内提供了约53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人口的8.3%。所以说汽车行业占据了日本工业半壁江山,同时也是日本第一支柱产业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日本在燃油车产业链的优势,在新能源车时代基本没了,同时押宝在氢能源技术路线的失败,也彻底堵上了日本汽车产业的退路。而日本车企能苟活多久,取决于燃油车能存活多久。
日本在燃油车技术上的优势没人否认,耐用、便宜、毛病少,二手日系车保值率高,并且日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技术85%以上的核心技术专利,但是那又能怎么样?中美欧全球三大市场,最终还不是齐刷刷地选择了电动汽车,把日本晾在了一边吗?你的技术再厉害,没人用有什么用呢?日本恐怕根本没想过,这种过度依赖一个产业的后果有多严重!
曾几何时,日本丰田公司非常看不上纯电动车的发展方向,他们一直在嘲笑特斯拉,说那是好莱坞明星的玩具而已,真正的未来在我们丰田自己的氢燃料电池车上,但后来纯电动车的快速发展让丰田一再打脸。 日本把筹码都压在了氢燃料电池车上。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掌握了氢燃料电池技术85%以上的核心技术专利,可谓是把专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申请了个遍,捂着技术也不打算共享,就想着靠专利薅世界羊毛了,结果中美欧另起炉灶选择了纯电动,日本这时候彻底傻眼了。
相信很多人对这样的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过去20年里,日本在液晶、光伏、半导体、手机产业上,都曾做到技术领先,但笑到最后的却不是日本,为什么?这就是日本封闭的作坊式秘方思维,想捂着这个秘方吃独食、狂妄自大,根本就没想过,日本是出口立国的,本土市场规模较小,在全球化的今天,根本无法单独支撑一项新兴技术的发展,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日产停止氢燃料电池技术,本田和丰田也相继停止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这条路走不下去啦......
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日本是什么表现?比亚迪的电机、电控连续四年全球销量第一,电池被中韩垄断、日本就只剩松下电池一个独苗了。原来松下独家供应特斯拉,现在特斯拉已经在大量使用中韩电池了。IGBT等芯片方面,日本有三菱,富士、瑞萨,但供应链基本不在日本,结果就是现在日本纯电车,要么让中国代工,要么买中国汽车贴牌,然后拿到日本销售骗补。所以说,日本在燃油车产业链的优势,在新能源车时代基本没了,同时押宝在氢能源技术路线的失败,也彻底堵上了日本汽车产业的退路。
退一万步讲,就算日本汽车产业转型成功了,废核后电力资源不富裕的问题怎么解决?这肯定会影响到电动车在日本的普及啊,而且还会影响到日企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再退一万步讲,电力问题解决了,那进入自动驾驶赛道后怎么办?自动驾驶的核心部件激光雷达,基本被中美垄断,自动驾驶需要精确导航,日本没有自己的卫星产业,IT产业不行,软件驾驶系统也会跟着落后。最重要的一点,自动驾驶未来可能会推行以信息安全为背景的贸易保护措施,中美欧都有各自巨大的本土市场作为防火墙,而日本很有可能会被屏蔽在外。所以,日本汽车产业很大可能会最终走向衰败的结局,而日本车企能苟活多久,取决于燃油车能存活多久。
-
目前来说,日本掌握了大部分氢能源汽车的专利,但是所谓专利都是有期限的,其次目前氢能源汽车最最关键的氢气的储运手段,这个环节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氢能源汽车就很难和电动车竞争。
-
话说回来,氢气的存储技术并没有很强的技术继承性(可以重起炉灶)。目前各国主要推广电池汽车,一方面是电池技术本身也有很多优点,而且未来可以与其他新能源(包括氢能源)长期共存的;另一方面是坐等日本专利过期失效,完全没必要为日本人的研发投入买单,这笔钱显然不如自己拿去搞研发。
-
简单说,日本人本来就是孤注一掷,如果氢能源车能够在锂电崛起之前,以不超过汽油车50%左右的成本实现接近汽油车的性能,也许各国也就让日本人赚这一笔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氢能源汽车至少此时此刻各方面都干不过锂电汽车,这能怪谁?
-
至于打压“氢能源电池”,楼主不妨说说,以下哪家企业收到了打压?怎么打压的?
1.氢气压缩到高压瓶里,有巨大的能耗;
2.氢气燃烧转化为电能,再由电能驱动电机,能量转化远比锂电池低;
3.氢气易爆炸,加氢站的选址问题;
4.氢能源电池需要铂金,跑的氢能车越多,行驶成本越高。
那么氢能源来自哪里呢?还不是要用电来制氢??你这多了一个环节,就更加环保了??
啊这,我不能理解,明明重载车辆、特种车辆更早就用上了电驱动。
张口闭口“发达国家”,我倒是想问问这帮“发达国家”是电车做的牛批了还是氢能车做的牛批了,要啥啥没有,全靠你来吹?
氢能源技术最大的缺点是保存问题,氢能源极不稳定、危险性高、一旦泄露基本就会爆炸。而现在的高分子材料也无法完全密闭,所以在氢储存罐增压不能高就造成了单位容器内氢能源能量密度不如92汽油。所以氢能源安全使用规范最好是当时制备当时使用,减少储存时间。不然会发生安全事故。
就因为这个缺点,现在氢能源通过工程转化设计改氢燃料电池。简单来说就是将氢能源燃烧带动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储存。其实这是脱裤子放屁,因为大规模制备氢还是需要电解水。不要信他们说什么氢也是什么其他工业的副产品,可以低成本收集这种鬼话。首先,储存问题这一大隐患没解决。安全风险和降低风险要采取的措施会大大提高氢能源的使用成本,到时候出来的氢能源比航空燃油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