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猪多多—细数文物上的猪形象
按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法,2019年将迎来农历己亥年。亥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最后一个动物——猪。由猪来担当生肖收官的任务,希望十二年一个轮回就像猪的外形一样丰润、圆满。
檐下有猪是家
猪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动物,动物考古学家通过判断家猪的系列标准,证明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而后,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开始逐步驯化和饲养家猪。
汉字的“家”由“宀”和“豕”组成,屋檐下一只猪,可谓无猪不成家。猪与人类交情不浅,人们对它的称呼也各不相同。“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关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据《说文》所载:“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凡豕之属皆从豕。”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载体,方便了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针对异体字、方言乃至不同的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出“书同文”的政策。对于猪的称呼,里耶秦简「秦更名方」(整理号8-461,出土号8-455)中也有所记载“毋敢曰豬曰彘”。
兴隆沟遗址5号房址西南部出土猪头和鹿头,兽头前额多数有人工开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猪是最早用以祭祀的家养动物之一,葬猪成为新石器时代具有特色的丧葬习俗。在兴隆洼遗址118号居室墓内,五十岁左右男性墓主人右侧随葬有一雌一雄两具整猪,有学者认为这种人猪合葬的特殊案例是祭祀祖灵与猎物灵魂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可能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仰韶文化时期,葬猪的习俗开始流行,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河南陕县庙底沟等遗址均有随葬猪獠牙、猪颌骨、猪骨架等习俗。
大汶口文化随葬猪头、猪下颌骨之风兴起,如胶东三里河墓地用猪下颌骨随葬的墓有18座,共计143块,其中M302多达37块此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等墓葬遗址也都发现了随葬的猪颌骨、猪头骨。 对于史前先民为何使用猪骨随葬学者的解释各不相同,是“财富说”、“辟邪说”抑或是“肉食说”,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器上有猪才萌 玉上有猪亦灵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纹猪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猪
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古人亦将猪的形象绘刻于器物之上或融汇于器物之中,这无一不显示出先民非凡的审美情趣和超乎的想象力。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T243:235造型精美、绘画生动,陶钵高11.7、宽17.5、底边长15厘米,夹炭黑陶,平面成长方形,侈口,圆角,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刻一只猪纹图像。无独有偶,除了钵上的猪外,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陶猪,长6.7、高4.2厘米,此陶猪腹部下垂,鬃毛突起,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状,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上宅遗址出土陶猪头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猪
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京平谷上宅遗址中出土一件“面带微笑”的陶猪头,上宅遗址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件陶猪的獠牙已经很小,吻部也变短,更多地表现出家猪的特点。安徽凌家滩则出土了一只“重量级”玉猪,这件大型玉雕猪形器全身长72厘米、宽32厘米、重达88公斤,突出的獠牙显示这可能是一只“野猪”。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