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到底有没有用?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就,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真的很重要。

生源和师资相比,生源是决定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所学校牛逼,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生源牛逼,这是核心——但是不代表其他因素不重要。

比如学校的硬件肯定很重要啊。有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设施,图书馆馆藏几何,是塑胶跑道还是煤渣跑道,教室有没有空调,伙食质量如何,住宿条件如何等等。

还有校长能力如何,会不会搞钱,会不会拉人,是胸怀广阔还是嫉贤妒能,一个单位能不能搞好,一把手真的也很重要。

所以你说老师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生源最重要,不代表师资不重要;反过来说,师资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好学生如果碰到个渣老师,学神可能原来可以靠IMO金牌进清北,结果只能通过高考进清北;学霸原来可以进清北,现在可能只能去浙大这种学校。

但是好老师碰到渣学生?托心脏支架降价的福吧。

一般来说,名师有以下几种成长方式:

一是论文名师。这种名师教学水平一般般,但是架不住会写论文,会搞教研。学生能不能讲明白是一回事,反正各项数据是挺好看。这种现象不光在教师队伍里,医生里也有。

毕竟教学成果奖就这么点名额,领导都不够分的,真的一线教师想拿奖实在是太难了。而教学效果这个东西又很难量化,但是论文是很容易数的。所以职称刷刷刷就刷上去了,只不过真的让他来讲课就抓瞎了。

另一种名师呢就是靠口碑。从教多少年,带出了多少清北的学生,带出了多少竞赛的尖子,像这种名师比论文名师就要靠谱多了。昨天的评论区里有说乐清知临中学的,他们就是一开始把奥数名师边红平挖过去,后来搞了四块还是五块IMO金牌。

讲道理,大多数名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肯定是不低的,甚至可以说是很高。但是他们仍然要靠碰到好的学生才能变名师。边老师是在湖北成的名师,然后背挖到浙江。因为之前积累的名气使得他在浙江能招到最好的学生,所以才能继续培养出这么多金牌。

要成为名师,一定要带到出色的学生才有可能当名师。那些擅长把差生分数提高但是无力辅导牛娃的老师是很吃亏的。因为学生虽然提高了,但是只是相对自己而言,很难说就变成全市第一或者全省第一,这对于提升老师的知名度毫无帮助。名师一定是抓住机会带出了几个好学生才成的名师,否则这个名从何而来呢?当然,有了名之后,老师也更容易招到好学生,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走上了良性循环。

而且教书这个事情,你再牛的名师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名师碰到了个别牛学生没带出成绩,大家只会认为这是误差——眼睛永远就盯着那些出成绩的,这就是人性。这种靠教学教出来的名师,一旦成名就很难再跌落神坛了。

你不妨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是锦上添花的,当然有时候为了形象丰满,会点缀几个他们雪中送炭的故事,但是纯粹靠雪中送炭把差生变好的名师几乎没有。

对于好学生来说,碰到名师何其幸也,碰不到么就略带遗憾;而对于名师来说,断他三年生源,泯然众师矣。

当然,活过来也很简单——给他两届好学生就行了。

综上所述,论文名师没啥用;教学名师对好学生真有用,帮着补差的好老师他当不了名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