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与毛泽东专机的一段奇缘

【原创】

与毛泽东专机的一段奇缘

 

徐秉君

 

1

1990年春节刚过,为了落实中央军委和空军关于抓基层工作的指示要求,军区空军党委决定常委分头带工作组下基层,并要求工作组不住招待所,而是直接到基层单位与基层官兵实行“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操练。

由于正值春运期间车票很紧张,为了保证工作组按时到位,军区空军决定路途近的乘汽车去,路途远的则乘军用飞机抵达。当时我在军区空军机关工作,随同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到哈尔滨空军某飞行学院一团下基层蹲点,工作组一行6人按时到达沈阳东塔机场,机组列队向政治部首长报告后,我们便登上了一架早已准备完毕的伊尔-14飞机。

登机后才发现这架飞机与以往乘坐的飞机不同,过去乘的军用飞机内部设施都很简陋,除了座椅几乎没有额外设备,座椅也很紧凑。可这架飞机的座位却比较宽松,而且还有一张床,床上铺的是一条红色的丝绒床罩,所以特别显眼。落座后我随口说了句,真有点像是中央首长专机啊!首长回过头来笑着说,官不大僚还不小,原本这就是首长专机,而且还是毛主席的专机。什么?毛主席的专机?这着实让我们工作组的几个年轻军官颇感意外,心里不由得暗自高兴,当时感觉能坐上毛主席的专机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500

登机后才发现原来这架伊尔-14是毛主席的专机中国“空军一号”

 

可是,即便是毛泽东的专机也远没有现在的民航客机舒适。飞机起飞后大家有说有笑,可是不久就遇到了气流,飞机颠簸的很厉害,好在大家都是空军,身体素质都比较好,尽管颠簸也不至于晕机。问题是我当时正患重感冒,按正常情况患重感冒是不宜乘飞机的,飞行员患感冒也不允许飞行,因为这样升空容易压伤耳朵。可我当时是秘书必须随首长同行,飞机颠簸对我来说没太大关系,因为我也选过飞行员,平衡机能很好,但感冒鼻塞不通气就麻烦了,到高空后由于气压的变化,耳朵被压得生疼,连发动机的噪音都听不见了,严重的时候感觉头都要炸了,真恨不得打开飞机舱门跳下去……

不由得联想到毛主席当年乘这架专机的情形,要是也遇到这样的气流颠簸又会怎样?可是看到当年毛主席在专机上工作的照片,他的神态更似乎是“胜似闲庭信步”。于是,我就想等下飞机后,一定要了解一下毛主席当年乘坐这架专机的情况。

不过还是首长的玩笑话对我触动很大,在机关工作却对这么重要的装备不了解实在不应该,尽管这是第一次到这个飞行学院,事先也做了些相应的准备,但这件事说明准备工作还是有疏漏的。因此,到飞行学院后安排好正常工作后,我就马上去了解毛主席专机的情况,这才知道了毛主席专机许多幕后的故事。

 

(2)

世界各国通常把国家元首的专机命名为“空军一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空军一号”,甚至于没有专门一架飞机用作领导人的专机。通常是领导人乘坐哪架飞机,哪架飞机就被确定为专机,机内设施非常简单,远没有西方国家的完备奢华。建国初期,中国的专机是苏联赠送的苏制里-2型飞机。后来又从苏联引进了伊尔-14型飞机作为领导人专机。

在人们的印象中,毛泽东主席出行或到各地视察,以至于到苏联访问都是乘坐火车专列,似乎从不乘坐飞机。其实,毛泽东主席不但多次乘坐空军专机,而且在他的专机上还演绎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在建国后第一次乘专机就在空中遇险失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直是高度机密。 1956年5月,毛泽东主席决定去广州,这次远行他决定乘飞机。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领受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毕竟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乘坐飞机出行,必须全力以赴保证专机安全。起初,刘亚楼建议让毛主席乘坐苏联顾问团的飞机,但毛主席不同意,坚持要坐空军的飞机。

可是,在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的真实用意。事后毛泽东才说出了缘由:“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为什么要坐外国人的飞机?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原来,毛泽东是在以自己的行动来支持年轻的中国空军。

领受任务后,刘亚楼深感党中央、毛主席对空军的信任。于是,他亲自部署这次专机任务。在专机选用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空军只有里-2和伊尔-14两种型号的运输机。伊尔-14是从苏联引进的新型飞机,性能优于里-2飞机,而且速度比里-2每小时快120公里,但因装备部队使用时间较短,飞行员对其性能还未完全摸透,为了确保专机安全,所以放弃选用伊尔-14方案。里-2飞机虽然速度慢,但装备部队已经五多了,性能稳定,飞行员对其性能掌握比较全面。最后确定选择当时状态最好的两架苏制里-2飞机作为毛泽东首次乘坐的“空军一号”。

 

500

图为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乘坐的里-2专机。

 

里-2飞机是前苏联生产的近程活塞式运输机,由里森诺夫领导设计,参照美国的DC-3型,飞机仿制而成。该型机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起落架为后三点前主起落架式。最大航程2500千米,实用升限5600米,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可载乘客14人,机组成员5人。

对里-2飞机我比较熟悉,该型1940年6月投入使用,性能比较稳定,苏联作为部队运输机一直服役到 1980 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的这种飞机也沿用到80年代末。当时我们下部队大都乘里-2飞机,或者米-8直升机,偶尔也乘运-5飞机。后来,则改乘伊尔-14,直到装备了国产新型运输机运-7后,我们才与伊尔-14专机告别。

毛主席第一次乘坐的“空军一号”就是这种里-2飞机。当时我国并没有 “空军一号”之称,而是习惯于称之为领导人专机。为了保证专机的绝对安全,空军选定了两架状态最好的里-2飞机,分为主机、副机,其中主机是8025号为毛泽东的座机,另一架里-2飞机为副机,任务是一旦主机故障,就让毛泽东改乘副机。同时副机载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先行起飞,为主机开道,提供气象与航行资料。

作为毛泽东首次乘坐的里-2“空军一号”,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豪华和完备,当时专机上的设备有限,一些保障设施还都是临时加装的。然而,这趟飞行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飞广州途中就遇到气象学上的“华南静止锋”,飞机颠簸得很厉害,大家担心毛泽东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可是他除了工作以外还与大家谈笑风生。在飞机上颠簸了近8个小时才到达广州,毛泽东竟毫无疲态,依然兴致很高,他和江青走下飞机后,一边和前来迎接的广东省委书记兼省长陶铸、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握手,一边打趣地说:“还是坐飞机快,当天就到了广州。”

 

500

毛泽东专机简朴的摆件

 

如果说毛泽东广州之行的颠簸是序曲的话,那么返回北京的行程则是惊险的乐章。在结束广州的视察后,毛泽东坚持要转道长沙回北京。6月4日上午,空军司令部来电话说:“北京天气已好转,你们争取下午5点钟之前到达北京西郊机场。”先期返京的刘亚楼司令员则在北京亲自指挥。

专机起飞后,起初航路气流干扰不大,飞得比较平稳,但飞到河北衡水地区上空时,天气突变,航路上遇到危机飞行安全的雷区积雨云,飞机一旦闯入,后果不堪设想。飞在前面的副机随即用无线电向后面的主机报告,但由于强大的雷电干扰,机上无线电通讯失灵,不仅主、副机联络失灵,而且飞机与地面也失去了联系。

毛主席专机与副机失联!与地面指挥所失联!惊动北京,牵动所有人的心!

地面,北京西郊机场指挥塔台一片紧张,由于与专机失去联系,情况不明,大家都为专机的安全担心。塔台指挥员蔡演威已经急得大汗淋漓,对着无线话筒把嗓子都喊哑了,却听不到毛泽东专机的一丝回音。刘亚楼司令员更是暴跳如雷,对着蔡演威大吼:“你快给我联络,一定要联络上!”情急之下竟喊道:“联络不上我就毙了你!”

空中,毛泽东乘坐的主机飞临了雷雨云区的边缘。由于遭遇强烈气流,飞机开始剧烈地颠簸,毛泽东也不能再看书了。卫士长李银桥担心他吃不消,劝他躺下休息一下,或吃点水果。毛泽东摇了摇头,淡淡地一笑,然后与工作人员简单聊了几句。看得出来,飞机如此颠簸让他的颇感难受,因为他毕竟是63多岁的人了。

尽管胡萍机组具有丰富的经验,但遇到这种复杂气象也很焦灼。特别是当主机与副机和地面都失去联系后,胡萍心里更是万分焦急。这与以往不同,因为飞机上坐的是毛泽东主席,不能有一点闪失。由于与地面指挥失去联系,专机机组只能独立处置眼前的危机。

陪同的罗瑞卿不放心,几次到驾驶舱询问情况。胡萍和领航员张振民仔细分析气象云图,最后得出结论:“积雨云只是局部对流,不是大范围的系统,我们不进入雷雨区,完全可以绕行避开危险。”紧急关头,胡萍果断决定:采取蛇行绕飞的方法,躲开危险的雷雨云区。随后,胡萍尽量保持飞机平稳飞行,先绕到河北沧州,再折向北,经天津杨村飞往北京。

时间一分一秒的飞逝,可是仍不见专机的回音,塔台上的空气紧张的像是凝固了似的,除了急促的呼叫声,人们甚至都屏住了呼吸……直到半个多小时后,蔡演威才与专机接通联系,大家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平稳落地后,刘亚楼赶紧从塔台下来,急忙奔向停机坪,迎接毛泽东主席平安归来。机舱门刚打开,刘亚楼就急切地说:“主席啊,吓死我了!我的脑袋可都掖在裤腰里了!。”毛泽东走下飞机,微笑着握住刘亚楼的手,幽默地说:“你还骗我说空军没有好的驾驶员,这下我可揭穿了你的鬼把戏了。” 刘亚楼会心一笑,转头对胡萍说:“刚才我真有点担心啊!”胡萍说:“开始我们也有点紧张,后来仔细观察了天气情况,认为可以绕过去。”刘亚楼欣慰地说:“要好好总结经验,以后毛主席还要坐你们的飞机。”

毛泽东特意走过来,与机组成员握手告别,连声说:“同志们辛苦了!”最后,他还幽默地说:“祝你们腾云驾雾,在暴风雨中成长!”

 

(3)

 

自毛泽东主席首次乘专机空中遇险后,为了保障毛泽东的安全,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他外出考察时一般不乘坐飞机,而是改乘火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以,给人们的印象是毛泽东出行视察都习惯于乘火车专列。可实际情况是他还多次乘专机出行,尤其是在1957年至1958年间,仅一架伊尔-14专机他就乘坐过23次。

实际上,这架伊尔-14专机就是后来我随首长下部队经常乘坐的那架飞机。它退役后移交给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如今这架编号为4202号的伊尔-14飞机陈列在该馆的伟人座机展区,也是毛泽东主席乘坐次数最多的一架空军专机。

500

这架编号为4202号的伊尔-14飞机,是毛泽东主席乘坐次数最多的一架空军专机。

 

伊尔-14型飞机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12型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1950年7月15日首次试飞,1954年底投入苏联民航航线使用。在50年代是比较先进的运输机。后来为了满足苏联领导人的需要,对该型机进行了改装,便成了苏联领导人的专机。当时我国从苏联进口的4202号伊尔-14Π型飞机,就是按照专机规格向苏联订购的,主要是对飞机的重要部件,如机身、机翼大梁、起落架均作了加强;在客舱的前半段,右側设有软床及一桌一椅,左侧设有两把椅子,中间设有一桌,桌上摆放一花瓶,现在机内的陈设仍保持当年使用时的情况。

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先后23次乘坐这架编号为4042的伊尔-14Π飞机,航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郭桂钦同志多次担负毛泽东主席的座机空中服务工作,她回忆说:“毛主席每次乘坐我们的飞机,从起飞到落地,不管航程多远,白天还是晚上,毛主席从来没有在床上休息过—次,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500

毛泽东在专机上工作(学习)

 

在这架专机舱内,挂着一幅由著名记者侯波拍摄的毛主席第一次乘坐这架飞机时的工作照,格外醒目。照片与实物对应,使人倍感亲切。透过这幅照片,使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学习、伏案疾书的情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图片中为什么会有两只茶杯?据曾经教毛主席学习英语的林克同志回忆,这张照片是1957年3月19日清晨,毛主席从徐州飞往南京时在飞机上拍摄的。当时毛主席正在和林克同志一起学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英译本。侯波过来拍照时,林克起身闪在了一边,而桌子上留下了林当时用的茶杯,无意中也留在了历史画面。

郭沫若看到这张照片后,非常激动地专门题写了一首诗:《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后经林克同志回忆,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在飞机上学习时拍摄的,题中“工作”二字似可改为“学习”才对。

1957年秋天,毛泽东在山东视察后,乘飞机继续南下。这次的座机也是这架编号4202的苏制伊尔-14运输机,机长是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的杨扶真。当时毛泽东坐在机舱内的沙发上,大衣也没有脱,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材料,手中的一支烟已燃了很长一段时间,好久都没有抽一口。侯波认为这是拍摄毛主席办公照片的最好机会,立即调整好照相机的光圈、速度,到了距毛泽东两米左右的地方,激动地拍下了另一张他在专机上工作的珍贵照片。

中央首长专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蔡演威,曾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驾驶专机。多年后他回忆说:“无数次的飞行中,不免遇到危险的情况。毛主席飞杭州那一次,最为惊险。”

 

500

中央首长专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蔡演威与毛泽东在专机旁合影(资料图)

 

1957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36周年,毛泽东按计划乘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飞往杭州。按规定,遇到当天那种云雨天气,重要专机是不能飞行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劝毛主席改变行程,但毛主席坚持不改,毫不犹豫地登上从北京到杭州的专机,刘亚楼不得不亲自登机陪同飞行。飞机经过泰山上空时气流不稳定,颠簸非常厉害,过徐州到了南京,完全进入云中飞行。提心吊胆的刘亚楼三次从后舱跑到前舱了解天气和飞行情况。到了杭州,天空下着倾盆大雨,降落时地面能见度不到1公里,跑道上的水浸没了半个飞机轮子。

专机安全降落后,刘亚楼向毛主席介绍说:“今天给您开飞机的机长是我们专机大队长蔡演威,飞行任务完成的非常好,他是一位归国华侨。”毛泽东高兴地同蔡演威握手说:“今天飞行很舒服,很稳定。你是华侨,华侨到延安的很多,都很爱国!”

 

500

 

多年后90岁高龄的蔡演威再次登上当年的专机座舱,讲述当年为毛主席驾驶专机的情景。

 

4

 

23年后的2013年10月,我来到中国航空博物馆,在伟人专机展区再次与这架编号为4202号的伊尔-14专机相遇,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当年毛主席乘坐这架“空军一号”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即便是在飞行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工作学习,侯波拍摄的那张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的图片历历在目,记下了那个历史瞬间,如今这张照片仍挂着专机的机舱里,向人们展示当年的情景。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留下乘坐这架专机的影像,但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500

作者在毛主席乘坐次数最多的专机,也是他本人多次乘坐过的伊尔-14专机前留影

 

随着空军装备建设的不断发展,老式的运输机逐渐退出专机序列,但大都转到飞行部队继续服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老式运输机才开始逐步退役。那么,这些退役的专机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中国第一座航空博物馆建立。该馆属于空军装备部,是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航空专业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目前收藏有148个型号的336架飞机。馆藏主要来自空军调拨、与国外博物馆交换,以及私人捐赠等。

2014年,中国航空博物馆106架老飞机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在馆藏飞机文物中近三分之一成了“国宝”,这其中包括毛泽东曾乘坐过的里-2、伊尔-14、伊尔-18等专机,业已成为镇馆之宝。

 

500

中国航空博物馆伟人座机展区。

 

如今,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乘坐的空军专机,以及乘坐次数最多那架伊尔-14专机,都默默地静卧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伟人座机展区,透过时代风云,继续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