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王朝迁都的内在逻辑?皇帝必须和最强军力在一起

纵观中国自秦汉以后,两千年的古代王朝历史,都城的变迁,可以反映出很多东西。

当然咱们要先说说历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标准吧。

严格说来,只有长安—洛阳,北京能称得上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如果要放低一点标准,那么南京、开封勉强也可以算进去。毕竟北宋的汴京也算历史上正统王朝的都城,而南京在朱元璋时期是正儿八经的都城,问题就在于北宋没有彻底统一北方,所以成色不足;而南京做大一统王朝都城的时间太短,至于它在南朝时期做都城的历史,就完全不够格。

所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都城的变迁,有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从长安转洛阳,最后落脚点到北京,中间走开封、南京算是小插曲。

500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都城的变迁为什么是这个方向呢?背后有什么逻辑呢?

搞懂这个问题的话,就可以明白中国古代历史的很多东西。

简单谈3个方面

第一,都城的选址问题

还是要看这个图

其实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主要的核心区域,就是中间这个大三角地区。以西安、杭州、北京作为顶点的大三角区域。

500

这个三角地区在漫长的古代农耕时代,地理环境最好的区域。也是粮食产量最大的区域。最关键的是,基本连成了一片。

除了这个大三角,也就还有四川盆地,和南阳盆地算是比较富足的平原地区,但四川盆地的问题在于,交通太难了;而南阳盆地的问题在于太小了,古代云梦泽大片沼泽存在的情况下,这片区域很难有用武之地,这也是武汉作为长江干流最大港口城市,为什么要到近代才崛起的原因。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历史重要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片大三角区域,而这片区域的中心,就是中间的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

500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城都选在边角区域,而没有选在这片大平原?

其实原因很简单,作为王朝的都城,一定要易守难攻。所以放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地区,就非常危险。

所以,从周以来,到秦汉一统,为什么一定要选在边角的长安?就是因为这里有天险可守。

500

四周也都环山,进出中原必须要经过潼关和黄河天险。

因此秦能统一天下,而刘邦夺取天下依然定都长安而能长远,看起来有点偶然,但其中也有必然。

试想下,如果刘邦把都城选在老家徐州那片,那是四战之地,很容易被攻破。后世的北宋就是惨痛教训。所以如果赵匡胤生前真的迁都到洛阳,会不会北宋的历史进程就不一样了呢?

这也说明了古代王朝都城的重要性。

咱们还可以举一个正例和反例。

在汉唐之际,除了长安——洛阳两都,后来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北魏,长期定都平城(大同),而得已长远。

500

而曹魏到五胡十六国定都于许昌、邺城等地,位于大平原上,就很容易被攻破。

所以定都大平原上的王朝,真的非常危险。

第二,都城的供养问题

好了,既然说到北宋亡国的教训,那么为什么一开始要定都开封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都城的供养问题。

古代王朝的都城,是全国仅有的消费性城市。

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古代王朝都城人口规模非常庞大,有整个权力中枢,朝廷的整个核心班子在这里,等于是大脑在这里。为了保卫这个权力中枢,又需要大量的常备中央军。这些人,都是纯粹的消费者,完全不事生产。

大家知道,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2%左右,但是消耗了人体所需氧气的25%,血液的20%流量要经过大脑。

古代王朝的都城,也消耗了全国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粮食。光靠京师附近农田完全没法供养,必须要举全国之力来养活。

这个问题,在秦汉时期还不是那么明显。靠着八百里秦川的粮食,还能勉强维持,但也需要外地粮食源源不断输送。

到了唐朝以后,都城的供养问题越发严重(据研究,隋唐时代长安总人口突破百万),因此隋炀帝必须要修大运河。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500

要通过大运河,把江南富庶之地的粮食和丝绸输送到京城,以供养整个朝廷。

大运河只能修到洛阳,再往西,只能溯流而上,所以从隋炀帝开始,朝廷就经常在洛阳办公。长安—洛阳是一体的,实际上成了双首都。或者说洛阳从周期以来,到汉唐一直都是陪都。

本来长安——洛阳一体的都城地位非常牢固,但是在北宋时期出了问题。

根源在黄河。

古代中国大宗运输,主要就是靠水运。水路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然而华北大平原2000多年来,始终要面对黄河泛滥带来的问题。

隋唐时期的运河,江南粮食还可以顺利运到洛阳,但是到了200年后的北宋时期,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越来越严重,导致汴京往洛阳这段运河一直淤积,运力下降。

另一方面,北宋的禁军规模比唐朝扩大了数倍,因为赵匡胤要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因此收天下精兵聚于京师,北宋都城要供养的人口规模比唐朝要更加庞大。

因此北宋只好退而求其次,定都汴京。就是为了更加便捷快速从江南地区输送给养。

500

其实北宋朝廷一直想还都洛阳,开封实在是个无奈之举,但是这个迁都的准备一直在做。为啥开封称东京?就是相对西京洛阳来说。

但总归是回不去了。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整个古代中国经济史,经济中心一直在从北向南,从西往东变迁,这就导致了长安的必然没落,这是时代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挽回。

第三,禁军问题

在第二点,我们谈到了禁军问题。

这也是决定古代都城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面咱们说了,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最大功绩就是解决了藩镇造反的问题。北宋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越发走向中央集权。地方造反几乎再无可能,唯一例外就是朱棣。

而朱棣的造反成功,也决定了古代都城最终一定要落在北京。

让我们把目光还是回到汉朝时期。

当时西汉朝廷对外用兵的重点是哪里呢?是匈奴。主要出兵方向在哪里呢?看这个图

500

匈奴王庭在赵信城一带,在长安的西北方向,另外当时西汉为了打击匈奴,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夺取河套地区,另外是打通西域,因为匈奴的当时控制了西域各国,能从西域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

所以,西汉对外用兵的主要方向是西北,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大同方向出兵,只是支线,至于右北平郡,更是支线的支线。

而西汉对外用兵的集结地,就是长安一带。全国大军都要先在都城集结,然后再外出作战。

这样,朝廷也就掌握了全国兵力。

自从西汉,到唐朝初期,中原王朝的最大外来威胁,始终是漠北的游牧势力。

但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情况开始慢慢发生了改变。来自东北的游牧兼渔猎势力,开始压倒漠北势力,成为后面1000年中原农耕文明最大威胁。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打垮突厥以后,一定要对高句丽用兵。

500

接下来安史之乱,五代割据,北宋和契丹、金的对峙,纵观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北基本上没有再发生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战事,能够影响中原王朝命运的战争,大多集中在华北平原和燕云一带。

这个核心点,最终指向了北京。

500

所以,朱棣造反成功以后为啥一定要定都北京?

也或者说,为啥是从北京起兵的朱棣能够造反成功?

因为明朝建立以后,最大的外敌就是东北方向的蒙古人。明朝一定要彻底打垮蒙古,才能安心。

而用兵的重点方向,一定是北京。包括蓝玉彻底灭亡北元的关键一战,就是从北京集结出兵。

500

此后,朱棣作为藩王镇守边疆,也多次北伐蒙古部落。

而在多次打击蒙古的战争中,朱棣的燕军成为明朝最为强大的野战军。这是后来靖难之役会爆发的关键。就和当年会爆发安史之乱一样。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明朝没有定都北京,所以一定会发生这场战争。

因为皇帝必须要和帝国最强军力在一起,他才安全。

无论是西汉时期,还是唐朝,还是北宋,再到明朝,只要皇帝没有和帝国最强大的野战军在一起,一定会出问题。

西汉最强大野战军一定要在长安集结,后勤掌握在朝廷手上,所以没有出问题;

唐朝最强大野战军在北京,没有在长安,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

北宋最强大野战军始终在都城,所以没有地方造反;

明朝在靖难之役以后,皇帝始终和最强大野战军在一起,所以也没有内乱问题。

因此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不是从明朝开始,而是从西汉就开始了。西汉的长安,唐朝初期的长安,都是面对北方外敌的第一线。

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最终都城一定要落脚在北京的必然逻辑。

小结:

以上三点,就是中国古代王朝定都和都城变迁的内在逻辑。

因为首都要易守难攻,所以必须选址在中原大三角的边角;因为要解决首都给养问题,所以首都又不能离中原太远,历史决定了都城一定是在这个大三角区域的边线上。

长安、北京于是成为天选之城。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最终因为中原王朝对外用兵的方向变迁,都城从偏西北的长安,转移到了直面东北方向的北京,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