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产 烂 片 全 靠 影 视 配 乐 出 圈 ?

500

提到国产影视音乐,大家会想起《凉凉》《左手指月》《无羁》。

但提到国外影视音乐呢?

《加勒比海盗》是《He's a Pirate》,《碟中谍》是《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发现了吗,一个是歌,一个是乐。

为什么国产影视音乐都是歌呢?

01

配乐掉入流量坑?

最近的影视音乐全面被歌曲占领

原先一部影视剧最多三四首歌,片头、片尾、一两个插曲。

但现在除了这三个标配,还诞生了角色曲,故事曲,推广曲,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类子主题曲。

500

©Manolis Fasoulas

《温暖的抱抱》,两小时不到的电影,整了十首歌。

张杰唱的是“温暖主题曲”,李沁和常远唱的是“拥抱主题曲”。

500

宣传曲也分成了演员版、歌手版,以及UP主版。

500

电视剧歌曲在分类上要稍微收敛一点,但也贡献了好几个新鲜的名头。

张靓颖在《宸汐缘》里唱的是“女主情感主题曲”。

萨顶顶给《长歌行》唱的是“深情主题曲”。

《小敏家》还分了青春主题曲、共鸣主题曲、入心主题曲。

500

而且现在影视歌曲的质量也越来越低

最典型的就是武侠剧音乐。

侠味音乐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黏腻绵软的抒情唱腔和不知所云的古风填词。

500

比如这首《江湖天下》。

如果不点明这是 2017 版《射雕英雄传》的插曲,大概率会以为这是哪首古风填词的网络歌曲。

500

整首歌听下来,只见情爱,不见侠义。

没有半点武侠应有的“虽为小我,却心怀大我”的豪迈和洒脱。

反观国外,虽然也是影视音乐大户,但他们的音乐却非常贴合剧情。

而且和我们基本是歌不同,他们会使用很多纯乐曲

《The Game is on》甫一响起,就仿佛看到了一场生死未知的智力竞逐。

听到《Main Title》,就好像看到了那把冰冷的铁王座。

《珍珠港》的经典配乐《Tennessee》,被很多人调侃迈克尔·贝耗资一亿多美元拍摄的影片就是为曲配的 MV。

500

更别提宫崎骏电影里的那些经典曲目,每一首都极具画面感。

影视音乐诞生之初是为了剧情服务,但在国内,它好像成了做宣传,搞话题,造流量的工具

片方会把音乐项目外包给专门的制作公司,乙方按时交上来的“活儿”能贴进去就行。

而且很多导演也会从已公映的电影选取片段作为自己的临时音轨,作曲者只要在这个模型上的基础上做出一套配乐就行了,不费脑子不费心。

所以现在的配乐基本都大差不差,像个万能的狗皮膏药,随便一部剧都能贴进去。

500

©SilllDa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唱OST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人的原因。

反正音乐都差不多,不如找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手。

所以周深去年一年唱了34首;毛不易承包了去年下半年的OST ;郁可唯这些年已经唱了80多首……

500

配乐不再是声画整体的一部分,它成了独立于剧情的存在。

02

歌真的能带红电影?

音乐的确能够为影视增加话题性。

一首歌唱红一部电影是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始的。

2011年初,张一白释出了由陈奕迅、王菲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因为爱情》。

王菲久不献声,天王天后首度搭档也实属难得,所以歌曲一发布,就冲至多个榜单首位。

即便离电影公映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靠着歌曲助攻,《将爱》在网络上的即时搜索热度被拔高了82.6%,冲进当年国产片票房前十。

500

王菲和陈奕迅的名字还出现在了海报里

电影和歌曲的联动效应让张一白吃到甜头,所以在2014年宣传《匆匆那年》时再度请王菲来唱主题曲。

这次的反响比上回还要热烈。

歌曲MV当日全网播放量超700万并创下5天2000万的优酷播放记录。

这部电影也成为2014年的贺岁档冠军。

500

他自己也说:“希望前面两个半月宣传营销的积累有一个突破点。”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华语影坛开始发力“音乐营销”。    

朴树的《平凡之路》被认为是《后会无期》能卖出6.2亿票房的一大功臣。

因为根据口碑监控系统显示,“对音乐的欣赏”是大量80后文青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

《狼图腾》在宣发期间请汪峰唱推广曲,事后片方发布数据称,歌曲令影片网络热度翻了三倍。


筷子兄弟为《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写的推广曲《小苹果》,除助力这部小成本影片卖出2亿元外,歌曲本身更是成为全民皆知的神曲……

500

除了提前放出主题曲预热,为了给影片造势,还诞生了“推广曲”概念

推广曲的任务就是造热度。

不仅让观众通过音乐直接感受影片气质,知名音乐人的加盟也能带来额外的流量。

《流浪地球》找来了孟美岐;《后来的我们》请来了五月天、陈奕迅;《神探蒲松龄》成龙和蔡徐坤一起献唱。

500

而且音乐可以对影视作品进行持续反哺。

影视音乐是音乐App上热度最高的类别之一,音乐平台的导流可以实现更广的受众覆盖面。

而且音乐的消费者和电影的消费人群存在高度重合,这就能够保持相关影视作品的长尾热度

500

©Alice Des

即便影视作品热度过去,这些歌仍然能不断被收听、播放,对于版权方而言,这就是细水长流的收入

一部剧能捧红一首歌,一首歌也能带火一部剧。

但当所有人都发力影视音乐营销后,爆款就越来越难了。

500

©Reece Parker

《寻龙诀》有 5 首角色歌,《闪光少女》也发布了 5 首推广曲,即便请到了蔡琴、杨宗纬等著名歌手,但在宣发期内,这些歌在微博的平均试听量不到2万,对影片热度的带动十分有限。

相反,全民皆知的影视音乐仍然是十几年前的老歌。

《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距今 29 年;《金粉世家》主题曲《暗香》距今 18 年;《仙剑奇侠传3》剧集音乐《偏爱》《此生不换》《忘记时间》距今 13 年……

500

它们的热度仍然只增不减。

影视剧上新速度太快,仅去年一年就有 400 多部剧播出,即便按每部剧 4 首歌算,就有将近 2000 首涌入市场。

当街上只有 10 个人的时候,你总会记住一两个,可当街上有1000个人的时候,换谁都会脸盲。

500

而且,现在唱影视歌曲的人太雷同了。

影视歌曲的演唱者一定要符合作品的气质,所以多数情况下真正适合的音乐人可能只有几个,而且当一位艺人多次演唱影视歌曲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就像前面提到的 OST 四大山头。

毛不易成了毛BE,刘宇宁当了爱情保安,但早已没有初次听时的惊艳。

500

任何事情太过了就会失去初衷。

为了抢占市场,音乐的制作成本与周期也被进一步压缩,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拉低。

​03

中国配乐还有可能吗?

影视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影视歌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内容,另一种就是影视乐曲,即不依靠歌词演绎的“非歌曲”部分。

但不管是歌还是乐,最终目的都是为剧情服务。

500

©SilllDa


就拿主题乐曲来说,主题乐曲有一种“催化-深化”效应。

它不仅能让观众获得娱乐体验,还能串联分散的情节,以高度的概括性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

《潜伏》就是如此。

虽然只有一个主题,但却通过三个乐段,以及小调式——小调式——大调式的乐段递进与调性转换,完成了个人感情与革命忠诚、小我与大我的复合意义。

500

©DU 小杜子

音乐还能代替埋下伏笔,省下镜头的表达空间。

就像约翰·威廉姆斯为《大白鲨》创作的经典鲨鱼主题。

观众看着翻涌的水面,听到该主题,就知道水下有鲨鱼。

500

所以,影视音乐不是瞎配的,能配音乐的画面,一定是画面之外或者某种被特定强调的元素。

曾经,我们的影视音乐也是如此。

秦腔出身的赵季平非常擅长把民族乐器与西方音乐结合,共同融于影视剧中。

比如《好汉歌》。

在交响乐的形式中又融入了河南民歌、劳动号子、山东方言、唢呐等多种与梁山的江湖草莽气质高度匹配的音乐元素。

所以即便有那么多“水浒”题材作品,但《好汉歌》仍然是与其主题匹配度最高的曲子,没有之一。

500

为了给《红楼梦》配乐,王立平耗时 4 年。

先通览所有版本的《红楼梦》确定配乐的整体基调,然后再以原作中的人物判词、引子等文字为词,一点一点地用音符表现出来。

《葬花吟》只有6分钟,但却写了9个月。

拍摄的时候时长不够,导演决定“音乐不动,画面重拍”,这才造就经典。

500

黄霑为《笑傲江湖》前后写了六个版本的曲子,但徐克都不满意。

最后遵从“大乐必易”,用“宫商角徵羽”五音简单排列,只选笛子、三弦、古琴三种作为配器写出了《沧海一声笑》。

500

《沧海一声笑》手稿

在速度之上的今天,这种慢工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趋势”的

市场化浪潮后,不计成本地生产正剧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的压力、创作人才的瓶颈,都对影视剧的质量产生影响,配乐这一环自然也受到波及。

历史剧、家庭剧凭着自己的底子,尚且还能保持功力。但对于都市剧、青春剧来说,为了求快,只能借鉴前辈的曲子。

500

©Takato Yamamoto

而那些以收视率、点击率为中心的团队,本身的音乐鉴赏力就不足,对配乐自然不会重视。

再加上观众每每斥责、分析的都是剧情,配乐的分量也就被进一步忽略了。

国产配乐颓势的根源在于市场态度与作曲者低廉的薪酬。

500

©Jürgen Benesch

刘欢说的很明白:“采购方只看重名演员、名导演,没人会因为音乐买一部戏。一线作曲家给电视剧配乐,一集的酬劳只有大腕演员的几十分之一,录音和制作费用就更可怜了。”

如此轻慢的态度怎么能制作出好的配乐呢?

不知何时我们能再次在影视剧里听到像《沧海一声笑》《满江红》那样词曲俱佳的作品。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