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激荡下漳州 之四
四、直下龙岩向漳州
18日夜,随着大雨逐渐变小,红军开始进入出发阵地。林彪等根据毛泽东的构思,将部队分成两个攻击方向:以红十五军为右翼,攻击敌左侧之榕仔岭至笔架山一带;以红四军(配属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为左翼,攻击敌右侧之十字岭至风霜岭一线阵地;红三军的第七、九两师,作为总预备队。右翼红十五军为助攻,左路红四军所部为主攻,突破敌阵地后红四军兵分两路:以一部向右横扫敌笔架山、榕仔岭阵地侧后背——协助红十五军攻击敌一四五旅,主力则沿古驿道直插天宝圩!战役企图是,以红十五军为主围歼靖城的敌一四五旅所部,红四军主力及红三军围歼天宝圩之敌,得手后直捣敌巢穴漳州城!
毛泽东的这个战役构思,大大出乎敌四十九师师长张贞的意料!
打开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由龙岩方向进入漳州的两条主路,都位于天宝山的西(南)侧,东(侧)则是一道巨大的山梁,由天宝大山直抵九龙江畔。江边虽有一条由华安通往漳州的公路,但因紧贴着九龙江主河道,不仅路况差而且崎岖难行。所以张贞将其防线,基本设置在从五峰山至大尖山一线,这片由北(偏东)向南(偏西)的山岭上。而由龙岩通往漳州的那两条主路,在和溪圩之前基本是重合的,延伸到龙山圩北侧方分开:那条古驿道继续从大山中向东南延伸,从十字岭与风霜岭之间的浅谷穿过,经月岭出山擦着天宝圩下至茶铺;而另一条张贞新修的公路,则从龙山圩向南——沿着永丰溪一路蜿蜒至丰田圩南侧与龙山溪交汇处缓缓转向东,沿九龙江(西溪)经榕仔岭山脚及靖城圩、天宝圩在茶铺与古驿道重合,并成一条大道通往漳州城。
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炮科的张贞虽未打过像样的胜仗,但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有的。他明白,红军肯定会同时沿这两条主路攻击前进,只是不清楚到底会以那条路为主。大概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张贞采取了相对平衡的部署,将防线分为南北两段(翼):北段(右翼)防线位于五峰山一带,主要封锁由十字岭(十二岭)与风霜岭(峰苍岭)之间穿过的古驿道;南段(左翼)防线设置在大尖山以南,从笔架山延伸至榕仔岭——那条新修的公路就从山脚下通过。可这条防线约有二十华里长,张贞所部只剩下不到六个团的建制,兵力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因此,他决定适当收缩右翼——将北段防线的起点设置在五峰山西南侧的十字岭(十二岭),与对面的风霜岭共同锁住由此间穿过的古驿道。南段防线为大尖山南侧的笔架山至榕仔岭——重点封锁榕仔岭山脚下的沿江公路。
天宝大山(图片取自网上)
张贞第四十九师的建制为两个旅六个团,手下的两个旅长为杨逢年及王祖清,此二人均为其保定军校预备学堂时的同窗。该师前身为1926年9月组建的独立第四师——由第一军第二十师补充团升格而成,张贞由补充团团长升为师长,三个营升格为三个团,其副团长杨逢年也升为第二团团长。该师最初只有原来的一千多人,为此张贞抓紧时间扩充——可直至1928年王祖清团加入后,全师兵力也不过七千来人。于是,张贞利用任福建剿匪司令(1929年4月)的机会,大肆将所谓民军甚至不少土匪都扩充到他的队伍里。1930年底,所部由新编第一师改称第四十九师,由三旅制改为两旅制——杨逢年为第一四五旅旅长,一四六旅旅长原为何应钦派来的张汝劻,大概是唯恐在该部没有前途故拂袖而去,随即便由王祖清接任第一四六旅旅长一职。之后,又陆续组建了独立团及补充团等,加上师部直属的特务营、独立营、炮兵营、工兵营等,共有一万多兵力。
应该说张贞在部署上,还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将其主力第一四五旅剩余的两个团以及独立团等残部,负责防守南段(左翼)防线,由第一四五旅旅长杨逢年指挥。具体以黄克绳第二九零团扼守榕仔岭至笔架山阵地,第二八九团陈林荣部位于榕仔岭侧后,以阻止红军由宝林桥方向沿漳龙公路冲杀过来,杨逢年的旅指挥部及独立团等残部据守靖城。将王祖清第一四六旅所部,部署在防线的右翼(北段):以其第二九四团林青龙部扼守最右端的十字岭(十二岭),以其第二九三团陈启芳部扼守风霜岭(峰苍岭),王祖清的旅部及作为总预备队的第二九二团黄南鹏部两个营据守天宝圩附近,另一个营则前出至东北的乌山——防止红军从天宝大山以东渗透过来。
从这个防守的态势能够看出来,张贞采取的是一个貌似滴水不漏的方案——即使一旦天宝山防线失守,两翼的部队可以退回到天宝圩一带,构成第二道防线——其东侧为五房山等由天宝大山延伸下来的山梁。为保万无一失,张贞将其炮兵营的八门步兵炮,设置在天宝圩南侧不远处的茶铺附近,即可掩护两翼部队的后撤,又可支援之后新构成的防线。另以两架飞机,每天沿漳龙公路侦察红军行动。一切安排妥当后,张贞这才意满志得地回到漳州城,指挥师直属部队及民团等维持交通安全,并做好支援前线的准备。
由于连续两天的大雨,红一军团所部无法发起攻势,只好进一步加强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年谱》记载,毛泽东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带领东路军的主要指挥人员,连续两天冒雨前往前沿阵地进行观察与调查,进一步研究并完善进攻的发起与部署。大概是因为红十五军打龙岩时挨了批,因此更加不敢掉以轻心,政委左权亲自下到红四十四师,帮助组织向笔架山及榕仔岭的敌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根据火力侦察以及双方兵力部署等情况,红十五军向总部提出,派一支部队偷渡芗水插到靖城与天宝之间,截断并围歼敌一四五旅主力!至此,攻击天宝山及漳州的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只等进攻号角的吹响!
图片取自网上
1932年4月19日凌晨,攻击天宝山敌防御阵地的红军各部,开始进入出发阵地。攻击地最北端十字岭阵地的,是红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红四军第十一师由北至南,红三十三团攻击风霜岭守敌,第三十二团攻击杨梅岭,红三十一团迂回大尖山——攻击敌两翼结合部之敌;红十五军以第四十四师从正面,攻击笔架山及榕仔岭之敌,第四十五师战斗打响后偷渡芗水,向靖城侧后迂回,红四十三师作为预备队;红四军至第十师及第十二师一部(另一部维护后方安全及交通等)以及红三军(第七、九两师),一俟撕开缺口,立即由月岭直插天宝圩,切断敌退路并配合围歼天宝山一带的敌军。
综合史料记载,首先发起攻击行动的,是红十五军所部——通过佯攻,掩护主攻部队的攻击。拂晓时分,突然枪炮齐鸣!红四十四师所部,同时向笔架山及榕仔岭之敌发起攻击。如前所述,红十五军没有火炮,只能集中十余挺重机枪进行掩护。而红四十四师装备的长武器主要是马步枪,因而只能在火力掩护下向敌阵地逼近。敌军在海拔四百米的笔架山主峰上,设置有大口径重机枪阵地,能够为正面及侧面的榕仔岭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红四十三师埋伏在宝林桥附近,一旦拿下敌榕仔岭阵地,立刻沿公路向靖城冲击!
正当红十五军这边激战正酣,林彪指挥主攻部队发起迅猛进攻!首先由军团炮兵营的迫击炮,向敌阵地主要火力点进行炮击,随后红十一师及红三十四师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红十一师的攻击还算顺利,风霜岭(峰苍岭)的位置比较突出,遭到攻击后,敌第二九三团主力放弃一线阵地,退向两侧大尖山及杨梅岭二线阵地。红三十三团拿下风霜岭(峰苍岭)后,随即于红三十一团配合,攻击大尖山之敌。遭到红军两个团的夹攻,大尖山上的守敌很快就抵挡不住。为此敌二九三团团长陈启芳,急忙向旅旅部告急。
相较之下,红三十四师与红三十二团的攻击,就相当不顺利。十字岭与风霜岭右侧的杨梅岭地处要冲,如同一大、一小两扇门封住通往漳州的古驿道。这是直通漳州的捷径,过了这道天堑就可直下天宝圩,一路长驱直入进入漳州。因此敌一四六旅旅长王祖清命令其副旅长魏振南,率领林青龙第二九四团死守十字岭;固守对面的杨梅岭,则是由敌二九三团副团长谢玉成率领的一个营——其后又增加风霜岭溃退回来约一个营。敌军不仅地势占优,而且在阵地前沿不但设有鹿柴,而且还埋下很多竹子做的签子——踩上去脚底板就被扎的血流如注,难以继续快速前进!
主攻十字岭红三十四师号称一个师,实际下辖的三个团都是小团——每团只有三个步兵连加一个机枪连,拢共只有六百来人。也就是说,红三十四师的总兵力,只不过比敌守军多五六百人而已。而红十一师第三十二团虽下辖五个连,但也不到一千人——与增加一个营的敌守军不相上下。此外,红军缺乏重火器——没有直射火炮,作为主力的红三十二团约有三到四挺重机枪,而红三十四师每团只有两挺重机枪。其时的国民党军正规部队,每营都装备有两至三挺重机枪,而据“中红网”纪念漳州战役的特稿介绍,张贞所部装备的似乎是大口径重机枪。另有不少文章都称,敌我双方都装备有轻机枪——这显然是臆测,实际就连国民党军嫡系部队也是在四次“围剿”前夕,才开始大量装备轻机枪的。
由于地形不利——敌军在这里构建的多是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敌军接到的命令又是死守,再加上红军的火力不足,所以十字岭及杨梅岭迟迟没有拿下!时任红四军军长的王良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杨梅岭阵地前沿!通过望远镜经过一番观察后,发现山上的永久性火力点并没有被迫击炮炸毁,于是命令红十一师立刻组织爆破。在正面强攻及重机枪火力掩护下,红三十二团政委杨成武亲自带领一个排,从敌阵地左侧隐蔽迂回接近,对敌坚固堡垒及工事实施爆破。可十字岭这边却依然进展不大——由于山上不仅敌军较多,而且只有正面坡度较缓,红三十四师所部从几个方向数度强攻都未能奏效,部队伤亡很大——冲在最前面的红一百团第一连连长刘德山及先头排伤亡殆尽!紧跟其后的连指导员王辉球和第二、三排战士也被猛烈的火力压在地上难以抬头!一时间,战场呈现胶着状态。
毛泽东得知情况立刻赶到红一军团指挥部,简单了解情况后便与林彪、聂荣臻等亲临前线,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山上的敌阵地。正当大家犯愁之时,毛泽东敏锐地发现,敌十字岭阵地左侧后的五峰山却没有枪声。毛泽东转过头来用手指着左侧山峰问道,那座山上有没有敌人?聂荣臻立刻答道:还没有发现!毛泽东告诉林彪立刻组织部队,以最短的时间抢占五峰山。林彪立即亲自下到山脚下,命令红十一师师长周昆和政委刘亚楼马上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带着重机枪以最快速度抢占领左侧后的上峰。不一会儿,一支精干的部队在当地农民陈捷尚带领下,由乌坑沿山间小径奔向五峰山。
实际面对红军持续不断的进攻,右翼敌一四六旅的阵地已摇摇欲坠——出现了随时都有可能崩溃的迹象!于是各部不断向位于天宝圩的旅指挥部,频频告急。此时敌一四六旅旅长王祖清有些沉不住气了,但他手头仅有两个营的兵力,且距离较远——约有近二十华里,于是拿起电话要求左翼敌一四五旅赶快派兵支援!可没料到该旅旅长杨逢年却回答说:我们这边压力也很大!抽不出兵来!王祖清只好给远在漳州城的总指挥张贞打电话求救。张贞一边命令王祖清坚决顶住,一边答应尽可能派兵支援。可漳州城距离天宝圩足有三十余华里,唯恐远水救不了近火,张贞电告左翼杨逢年必须派兵支援!
可此时已来不及了!红十一师派出的那支精干队伍在向导的带领下,终于攀爬上敌十字岭侧后的五峰山,随即便快速架起数挺重机枪向敌阵地扫射!由于居高临下,又在重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遭到侧射火力袭击的敌军立刻挺不住了!随着山下红军嘹亮的冲锋号,红三十四师的战士们潮水般冲上敌阵地——双方很快形成短兵相接!趁此时机,红十一师所部全线发起进攻!在红军强大的攻势下,敌一四六旅守卫在右翼的这两个团很快就土崩瓦解,十字岭、峰苍岭至大尖山一带的阵地全被红军攻克!混战中,敌二九三团陈启芳及被击毙,副旅长魏振南乖乖当了俘虏,溃败的敌军蜂拥向山下的天宝圩逃去。
十字岭(图片取自网上)
几乎与此同时,红十五军所部也奋力向笔架山及榕仔岭的敌阵地发起总攻击,敌杨逢年旅立时就顶不住了。正当敌二九零团拼死抵抗时,拿下风霜岭的红十一师从其侧后背横扫过来!首先遭殃的是杨逢年派去增援风霜岭的敌二八九团那个营,恰好迎头撞上正杀过来的红十一师所部,部队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红军围了起来,没开几枪就大部举手投降——只有行走在后面少数人逃了回去。红十一师所部迅猛从侧后攻击敌笔架山主阵地,在红军的两面夹击下,敌二九零团很快就垮了!红四十三师乘势沿公路向靖城圩掩杀,由于榕仔岭上的敌军早已被攻得狼狈不堪,所以红四十三师一下子就冲杀到敌二八九团跟前,随即便展开短兵相接!红四十三师原为红五军团第一主力,装备的又主要是花机关(冲锋枪)——战斗力极其强悍,张贞的“豆腐军”那里是对手!没两下就被冲垮。
据守在靖城圩的杨逢年听到前方枪炮声响成一片,心中顿感不妙,抄起电话就呼叫天宝圩的敌一四六旅旅长王祖清,但电话根本就无人接!大约就在此时,逃回来敌兵告诉他风霜岭阵地已失守,红军已杀过来了!杨逢年如梦初醒,一边心里暗暗骂着王祖清,一边派传令兵通知前方的部队立刻撤退。随即,杨逢年带着旅部及残存的部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率先向天宝圩跑去。未曾料到出了靖城没跑几步,就迎头遭到红四十五师的痛击!红四十五师是在早上战斗打响后,在师长寻淮洲的率领下,悄悄由宝林桥附近涉过龙山溪,一路快速隐蔽运动到靖城以东,偷渡西溪插在靖城与天宝圩之间,切断了敌一四五旅撤向天宝圩的退路!此刻由笔架山及榕仔岭逃过来的溃兵也汇集到此,遭到红军三面合击的敌一四五旅残部被压迫在靖城东南的阳星地带,唯一的出路就是涉渡西溪逃往南靖县城。看到已有会水的溃兵跳江游向对岸,杨逢年等一咬牙也跳了下去!如此一来,敌一四五旅残敌大部被歼,跳入水中的只有少数游过了西溪,很多都溺水而亡。
战至此时,敌天宝山防线已全线告破——张贞部的溃兵漫山遍野四处逃窜!红四军主力及红三军跟在红十一师追击部队之后,迅速越过十字岭与风霜岭之间的隘口,顺着汀州至漳州的古驿道冲下山来。半道上敌一四六旅派往前线增援的第二九二团先头营,远远看到红军如同下山猛虎般冲了过来,吓得掉头就往天宝圩跑!红军前锋部队首先直插天宝圩南侧,切断敌军的退往漳州城的后路!至此,天宝山一线残存的敌军,分别被围困在靖城及天宝圩。林彪随即命令红十五军负责围歼这两处的残敌,他指挥红四军主力及红三军两个师兵分两路,立刻向漳州城攻击前进!以红四军为右路,沿九龙江畔通往漳州的公(主)路,向漳州西门攻击前进;红三军则由天宝圩向东行至石亭圩,再折向南,沿另一条道路直扑漳州北门!红四军先头部队刚走了没几步,就在茶铺附近与从漳州赶来的敌援军遭遇!
综合史料记载,带队赶来救援的正是张贞本人,他带着师直属的特务营、独立营、工兵营等临时拼凑的一千多人的队伍,企图支援王祖清部堵住天宝山防线的漏洞——因为只有守住天宝山防线,才能确保漳州城的安危!而且最不济也要守住天宝圩这一带,以便掩护其将漳州城内的物资抢运出城。可令张贞大失所望的是,早在他带兵到来增援之前,敌一四六旅旅长王祖清就已溜之乎也!从张贞并未与其相遇推断,王祖清大约是在十字岭即将被红军拿下时开溜的——他电令第二九二团团长黄南鹏前去支援后,自己个儿就拿腿儿跑了!王祖清不但带着老婆孩子、金银细软——就连姨太太等也没拉下,一溜烟儿地跑回了福州。
张贞带来的增援部队,大约是在茶铺以北不远处,与红军的先头部队迎头相撞的!当看到大批红军源源不断涌来,张贞意识到败局已不可挽回!于是,张贞命令部队退回到茶铺的炮阵地进行抵抗,他本人却开始悄悄撤离。正当他爬进汽车准备往漳州城跑时,几个心眼多的兵痞也跟着跑了过来,并且毫不給长官留情面——直接挤进张贞的汽车!为了逃命,也顾不了那许多,张贞命令司机加足马力,以最快速度逃回城里。一边下令焚烧军械库及军用物资,一边收拾了金银细软以及大量的鸦片、银元等,在残存部队掩护下分途向漳浦、诏安方向逃去。据有的文章记载,张贞跑到漳浦附近时,与从南靖逃过来的杨逢年相遇。两人提起王祖清连个屁也不放就私自逃离,禁不住恨得咬牙切齿!安顿下来后,张贞密报其时主政福建的方声涛,不仅将漳州失守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王祖清身上,而且坚决要求追究其责任!最终,敌一四六旅旅长王祖清被主政福建的方声涛枪毙!
在红四军所部的猛烈攻势下,茶铺一带的敌军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彻底击垮!解决了天宝镇一带的敌军后,林彪等命令部队兵分两路,杀向漳州城区:红四军在西边,沿西溪边上的公路一路向南,直逼漳州西门;红三军从东边,经石亭直接奔向漳州城的北门。两路大军像两支利箭,射向漳州心脏——20日晚8时许,攻占整个漳州城!随即便控制了漳州城的各个要点以及交通枢纽及通道。当晚,红军主力并未入城,而是在市区外面露营。毛泽东之所以未允许大部队头天晚上入城,当然是有所考虑的。第二天早八时,红军大部队以团为单位,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进入漳州市区。据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有的部队入城时,还将全团司号员集合在队伍前面鸣号作先导,……。毛泽东同志身穿制服,头戴草帽,骑着一匹黄马,也随队入城。”(注1)红军大队人马威武雄壮的入城仪式,引起了广大漳州市民交口称奇,他们以前只见过张贞所部“丘八”们的熊样,现在看到红军战士们虽然服装褴褛却精神饱满、步伐整齐,显然是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的队伍。
红军的入城式,当然是毛泽东提前精心安排部署的,整齐的队列与步伐足以证明,红军绝非国民党多年宣传的那样。实际红军大队人马列队入城后,并没有在漳州城内驻下,除留下必要人员及少数维持治安的部队外,绝大部分都出城回到原来的驻地。根据毛泽东的事先部署与安排——“城外的部队无许可证的一律不得入城。街上除宣传队、调查敌产的工作队员和有特殊标志的巡逻队外,很少见到军人。”(注2)这些事先制定好的纪律及规定,很快便起到了无声地宣传的作用——漳州市民开始陆续走上街头,恢复了以往的正常生活。东路红军总部(红一军团部)进城后,将临时驻地选在漳州发电厂附近,天主教堂的一座用红砖砌成的小楼——这原为美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的校长楼。入住小楼第二层的一间房屋后,毛泽东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紧张的工作。
东路红军总部临时驻地——芝山红楼(图片取自网上)
当日,林彪与聂荣臻电告中革军委朱德、王稼祥、彭德怀等:“我军昨日占领天宝、南靖,张贞主力大部被我消灭,一部溃散,俘获在三团以上,现正清查中。我军到漳州除警戒及巡查外,余均驻在城外,城内秩序甚好。”(注3)捷报传来,周恩来等在长汀的苏区中央局领导们,禁不住欣喜异常。这场大胜,一扫之前赣州战役失利的阴霾!在第二天(21日)出版的《红色中华》上,专门作了“红军继续占领漳州”的报道:前方二十日无线专电,我红军自占领龙岩后,即追击前进,十九日与敌张贞及陈国辉部,战于天宝、十字岭、榕仔岭、宝林一带,白敌张贞师,大部消灭,小部溃散,俘旅长一名,兵士数千名,军用品无算。我军自占领南靖、天宝后,已于二十日占领漳州,缴获飞机两架并兵工厂全部云。
同日,毛泽东在东路红军总部临时驻地——芝山红楼,召开红三军、四军、十五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一是总结漳州战役的得失,二是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会上,毛泽东还强调了红军纪律:‘不许打破东西,不准拿非公用物品。’并指出,‘除军阀兼地主或资本家的财产没收外,对其他民族资本家和中小商人采取捐助政策,已没收的都退还,商店要照常营业,可以通过商会向一般商业者筹款。’”(注4)会后,各部依据总部的部署,分散下去去做发动群众大土豪以及扩红和筹款等工作——红四军分配的地段为漳州、石码及长泰等地;红三军主要负责漳浦地区;红十五军则在天宝、南靖一带。此外,红十二师一部继续在龙山、金山一带,负责维持、掩护和组织将缴获的物资等运回苏区。
大概是有些放心不下,毛泽东又于22日在芝山红楼前面的草坪上,专门召开了红三军、红四军及总部连以上干部大会,并亲自作了《目前形势及第二次行动》的报告。据有的文章记叙,毛泽东在会上诙谐地说:“有人说我们红军只会关上门打狗,怀疑在白区能不能打胜仗,可是你们看,我们在白区不是打得蛮好嘛!”随后,在简要总结了漳州战役的基本情况后,又着重分析了其时的政治与军事形势,最后向大家发出了号召。第二天,东路红军各部按照总部指示,如火如荼地展开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以及打土豪和建立秘密组织等工作。此时东路红军又进一步向外围扩展,相继占领了周边的石码(龙海)以及长泰、漳浦、云霄、平和、南靖等地。至此,漳州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漳州战役经过龙岩、南靖两个阶段的作战,消灭了张贞第四十九师大部——八个建制团中的六个,仅俘虏敌官兵就达两千三百多人,缴获步枪三千余枝,机枪十九挺,平射炮八门,子弹二十余万发,近五千发各种炮弹,飞机两架及炸弹三百余枚,还有十部电话机以及一个小型兵工厂。对于缴获的那两架飞机,引起红军广大指战员们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去看看是如何飞起来的。实际这两架飞机,只是单引擎、双层帆布机翼的侦察机,因未来得及飞走被红军缴获。结果,不但林彪、聂荣臻去看了并在飞机前留了影,红四军和红三军也专门组织部队,分批前往飞机场观看。
红军战士参观缴获的飞机(图片取自网上)
东路红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自身的损失也不小!按照军史中的明确记载,南靖阶段作战,红军总共牺牲了七百多人!其中伤亡最重的,是攻打十字岭的红三十四师,仅红一百团就牺牲了四百多人——竟达全团兵力的三分之二!新红十二军是由闽西红十二军与老红十二军的第三十六师合并而成。红三十六师于1930年10月吉安战斗后,以红十二军教导大队为主,加上从江西苏区各县武装抽调的一千五百多名战士组建而成。该师参加的第一战就是龙冈之役,与红三军的第九师一道攻陷张辉瓒的敌十八师师部。原红三十四师与红三十五师编入红四军及红三军后,该师跟随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及政委谭振林等进入闽西,与闽西红十二军合编为新红十二军。红三十四师虽系闽西红十二军缩编而成,但补充进不少老红十二军的干部和战士,如红一百团政委团政委田桂祥及第一连指导员王辉球等均由老红十二军调任。其后,又在此基础上组建红三十五师。由此可见,新红十二军血脉里还流淌着秋收起义的鲜血。因此进攻发起后,担任主攻的第一连前赴后继、誓死如归!一百四十多人的连队,生还的竟然只有二十几人,而且大都是伤员。
其次伤亡较大的,应该就是担任右翼进攻的红十五军——该军虽担任佯攻,但由于龙岩一仗打的不够好,所以全军上下憋了一口气,进攻一开始就全力以赴!由于红四十三师装备的主要为花机关(冲锋枪),正面进攻笔架山的任务由红四十四师担任,红四十五师则担负穿插迂回敌后的任务。最后发起总攻击时,红四十三师从宝林桥沿公路一气冲过榕仔岭,一直打到靖城圩!红十五军到底伤亡多少人,由于缺乏史料支撑已不可知,但林彪、聂荣臻在6月11日上报给朱德(中革军委)的电文中提到:“红十五军第四十三、四十四师兵力甚薄,共只千余人,……,拟将两师合并为一师,才能在这次战争当中收到歼灭敌人大的效果,经过我们仔细考虑,实有合并的必要,请批准。以便整理。”(注5)
熟悉红五军团历史的大都晓得,红十五军初建时有六千多人,赣州战役伤亡很少,所以编入红一军团时仍有六千人之多。龙岩一仗,大约只伤亡二百多人——主要还是红四十五师的!依据笔者分析,红十五军之所以仅剩下一千余人(不包括红四十五师),恐怕战损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其后可能受“季黄案”的牵连,大部分官兵都被“资遣返乡”——考虑到红十五军原为季振同的第七十四旅,恐怕也有不少在返回苏区途中逃亡的。笔者认为,红十五军南靖一战的伤亡,大概少说也在五、六百人。十分可惜的是,由于苏区中央局某些领导的重大失误,致使宁都起义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变成了只剩下千数人的小团。此时距离宁都起义,仅仅过去刚刚半年。
漳州战役的胜利,不但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对巩固和发展闽西苏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红军在漳州筹款一百余万元(大洋),并收缴和购买了大量布匹、粮食、食盐及药物等中央苏区亟需的物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区和红军财政及物资上的均难,亦为后来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漳州战役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胜利,当然是毛泽东向东发展战略的胜利!如果其时苏区中央局的那些大员们能够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打赣州而是集中红军主力全力向东发展,定会取得远超漳州战役的胜利规模,甚至将苏区扩展到闽北浙南一带。
随着东路红军各部在漳州周边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及政治宣传等工作,毛泽东开始为如何在闽南一带开展党的工作殚精竭虑。毛泽东深知,漳州系闽南重镇——其时为福建第二大城市,红军不可能在此长期停留,因此抓紧时间召集罗明、邓子恢等中共福建省委的同志商讨之后的工作。同时,毛泽东亦开始对苏区于红军的发展战略进行认真的思索,认为漳州战役的胜利肯定会对苏区中央局的领导们的思想认识有所触动,随后便于5月3日发给苏区中央局领导的电文中,提出自己对“临时中央”4月14日指示信的个人观点及看法——毛泽东在电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临时中央”4月14日指示信,对“政治估量和军事战略,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绝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我们的任务是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胜利,似要以消灭敌人做前提”。“此次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确的”。不难看出,尽管毛泽东这番话说的比较直白,但并未否定“临时中央”提出的“取得一省数省胜利”的基本方针,没想到却再次招致项英等的勃然大怒!
注释:
注1、2:见《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第146页。
注3、5:见阎峻著《林彪军事生涯》,“1931年—1932年”章节。
注4:见珍夫著《漳州战役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