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

本片故事承接2021年上映的漫威电影《蜘蛛侠:英雄无归》,奇异博士无意中打开了多元宇宙,导致事态突然失控,因此他去找猩红巫女旺达帮忙。而切瓦特·埃加福特扮演的莫度则告诉奇异博士,宇宙最大的威胁其实就是他自己:一个邪恶的奇异博士突然现身,漫威宇宙再次陷入无尽危险之中。

500

《奇异博士2》美版正式海报

简单地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奇异博士2》关于超级英雄的能力与责任,以及其所产生的“超英身份“正当性的边界。黑暗之书、多元宇宙、“打破规则”,是“边界越过”的具象体现,也是超级英雄能力膨胀与滥用的体现。而“正当性”,则是紧紧依托于英雄的私人感情世界的。

然而,从成片质量上看,漫威的商业诉求,似乎正在起到远大于第一阶段电影系列的反作用。这让本片的水准一言难尽。即使抛开它于边角处暗戳戳的那些争议点,自身也已然是一部不佳之作了。

借助多元宇宙,电影创造了很多个斯特兰奇。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私人情感与英雄身份的冲突。大部分的斯特兰奇,都在履行自己的英雄职责。第二个宇宙里的斯特兰奇,在灭霸之战中贡献力量,被处死,也失去了与克里斯丁的感情关系,被称之为“有点复杂,很难形容”。第三个宇宙里,他则与主宇宙的斯特兰奇高度吻合,在克里斯丁与别人的婚礼上,和对方谈及英雄职责的问题,失去了爱情。由此可见,履行英雄职责,就要牺牲私人情感。这也正是主宇宙的斯特兰奇所面对的困境,他参加克里斯丁的婚礼,被告知自己是“握着刀的那一个”,而面对着因灭霸战而消失五年、克里斯丁嫁给别人的结局,也只能强调“这是我必须做的”。

由此,英雄职责与私人感情的矛盾,就此建立。而一部分的英雄,便在困境之中无法完美履行职责,运用英雄的能力,试图借助挽回感情。第三个宇宙里的斯特兰奇即是如此,他掌握了黑暗之书的力量,进入各种宇宙,试图改变自己与克里斯丁的结局,甚至直截了当地要求主宇宙的斯特兰奇将他的克里斯丁让给自己。

然而,当力量膨胀,情感失控,英雄的超能力为私人诉求所用,英雄也就不再可称为英雄了——第三个宇宙里的斯特兰奇,直接毁灭了自己的世界,变得疯狂。而在英雄职责失去的同时,他也无法实现情感的诉求,在他被恶魔之力腐蚀——象征着英雄力量的滥用、英雄身份的变质——后,他坠落身死,克里斯丁以他是“斯特兰奇”而挂怀冲上,却被他突然张开的魔眼吓了一跳。

可见,电影试图传达一个信息:当英雄不满于自身牺牲情感后的职责履行,用膨胀的力量试图去挽回些东西,那么在英雄身份丧失的同时,他们也势必无法真的得到私人感情。这种主题,在钢铁侠等老角色身上都有投射,并不出奇。

由此,电影也就架起了将旺达导入“斯特兰奇主角叙事系统”的桥梁。旺达试图吸取美国小姐穿越宇宙的能力,跨越宇宙的隔膜,随后更是动用了黑暗之书的力量,只为了在另一个宇宙找到她的儿女,弥补自己作为绯红女巫参战灭霸而痛失幻视的亲情苦楚。然而,在她一步步走向目的地的同时,她自身也反而变得愈发冷酷无情——一开始与斯特兰奇的尚可交谈,变成了攻击曾经战友、威胁斯特兰奇,直到将王丢下山谷而不顾其死活,对斯特兰奇也再无对话。

这样下去,发展到最终阶段,便是旺达在核心诉求“亲情”上的失败了:她找到了另一个宇宙里的儿女,后者却对她畏惧抗争,因为她此时的样貌、姿态,已经与同一个场景中出现的自己妈妈“旺达”完全不同,狰狞可怖。这才引导出了旺达最终的醒悟:当她丢掉英雄身份,乱用力量之时,她的情感内容便与英雄身份一同丧失掉了,她只是变成了一个扭曲的怪物。

电影试图制造英雄在小我与大我之间的矛盾困惑,让二者对立,最后再让“小“包含于“大”之中。当然,电影也尝试着加入了一个反面角度的表述:序幕里的“丧尸”斯特兰奇,以唯一的“合理优解”试图杀死美国女孩,自己也随之身死,展现了完全抛弃情感一面后的英雄下场。

穿越多元宇宙的能力,便构成了矛盾引导出的“能力膨胀”,形成“越过规则“的体现方式——面对着灭霸之战里看过许多未来的斯特兰奇,旺达说他“打破了规则”,斯特兰奇自己也在掩埋丧尸斯特兰奇时自言“我创造规则”。对于既定规则的打破,无疑便是英雄的“膨胀过度”,也带来剧烈的后果。丧尸斯特兰奇的“丧尸化”,是一个有趣的比喻,让他变得毫无感情可言,俨然行尸走肉。第二个世界里,斯特兰奇让多元宇宙入侵到自愿受戮,第三个世界则是一片废墟。这些都是对英雄膨胀后“无可获得“之全败结果的类比。

对旺达的表现,也沿用了这样的思路。电影试图在她与斯特兰奇之间,制造一种对应的关系。她说斯特兰奇“打破了规则,成为了英雄”,自己也要打破相同的规则。她面临着子女的情感痛苦,斯特兰奇也有着“挽回克里斯丁“的潜在愿望,且二者都以“前往其他宇宙”的“打破规则”作为实现手段。为了强化这一点,电影安排了二人获得黑暗之书力量时的先后顺序——旺达拿到主宇宙黑暗之书,斯特兰奇马上拿到了其他宇宙的那本。获得多元宇宙力量的序幕宇宙斯特兰奇变成了丧尸,她也在爬出镜面、不死不灭地追赶美国女孩时,俨然丧尸一般的行动姿态。

由此,斯特兰奇和旺达之间,俨然成为了一种“相同诉求、状态之中”,“做出不同选择”的对应关系。“丧尸化”,以及施展黑暗仪式时的“女妖”化,让她成为了另一种剥离普通人情感的存在,与她的初始动机背道而驰。而这也正是主宇宙斯特兰奇不曾做过的决定——面对着第二宇宙的克里斯丁,斯特兰奇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却独自返回了自己的宇宙,接受了自己爱情失去的结果。

“选择”的概念,由此被强调——英雄必然会面对相同的矛盾困境,要在二者之间选择,自己是否屈从于情感,获得膨胀的“打破规则”力量。后者是一种诱惑,但只会让英雄失去一切。旺达选择了打破,但斯特兰奇却并不像她所认为的那样:他固然穿梭多元宇宙,看到灭霸之战的结局,但最终却把其他宇宙的宝石物归原主,没有霸占其他宇宙的资源为己用,这也引导出了他结尾放弃第二宇宙克里斯丁的选择。

进一步地说,这也是电影试图将“多元宇宙角色”纳入表达的方式。不同宇宙的斯特兰奇,在不同的侧面上,都处在与主宇宙斯特兰奇高度相同的困境,也都选择了“打破规则”,吸收穿越宇宙之力。丧尸斯特兰奇想吸收美国女孩的力量,这对应了主宇宙斯特兰奇最后对战旺达时“别无办法,必须吸收她”的困境。第二个宇宙的斯特兰奇导入其他宇宙对战灭霸,引发灾难,复原了主宇宙斯特兰奇“穿越宇宙看结局“、“与其他人一起借用宝石”的情况。第三个宇宙的斯特兰奇想用黑暗之书带走其他宇宙的克里斯丁,则对应了主宇宙斯特兰奇在本作里的情感问题。

他们都做了“打破”“膨胀力量”的选择,也让自己失去一切——生命,第二宇宙克里斯丁的爱与信任,第三宇宙的整个世界。而只有主宇宙的斯特兰奇,拿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独立回归自己的宇宙,接受爱情丧失的现实,承担因英雄身份而起的后果,像此前交还宝石那样,没有吸收美国女孩的力量,并未将她如旺达和丧尸斯特兰奇一样当作“力量”,而是相处甚笃的朋友,也没有痴迷于黑暗之书的梦游大法。

在开头,导演用丧尸斯特兰奇“意欲吸收美国女孩力量“的行为、克里斯丁赠表表盘破碎的特写,引出了斯特兰奇的内心困惑:他失去了爱情,隐约有着通过多元宇宙力量而弥补的冲动。随后,其他斯特兰奇、旺达,都成为了他的对应物,侧写着他自己看着美国女孩、接触其他克里斯丁时的内心想法。

最终,他做出正确选择,其他斯特兰奇和旺达则是错选——不同于旺达吓到子女、自我埋葬的一切尽失,他还能以英雄身份走下去,在感情层面上,也获得了第二宇宙克里斯丁的好感,解开了她对自己宇宙斯特兰奇的负面心结,并修复了自己宇宙里的表盘。膨胀力量,追求私情,最终会一无所有,主宇宙斯特兰奇则站在了它的反面之上。

可以看到,导演山姆雷米在尽力地捏合各种元素,将《旺达幻视》的内容带入,将多元宇宙处理好,将美国女孩的新角色引导,并结合到一起,形成统一的表达。

然而,本片的问题,便在于上文的那么多个“试图”之中:元素太多,几乎不可能陈述妥当,给出完整度。

最典型的,便是旺达这个人物。她的一切表达都依托于她的亲情——于巨大热爱之中的丧失,使得她无法承受痛苦和解除痛苦的诱惑。因此,旺达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程度,是电影的重中之重。相比起那些“宇宙新开,需要从头介绍人物与背景”的其他宇宙里、必然被分流资源而高度概念化的斯特兰奇们,旺达这个已有表述基础、观众认知度高的主宇宙老角色,是最适合详写展开的“主宇宙斯特兰奇对应物“。

然而,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无比单薄的旺达。她对子女的亲情表现,只有开篇时的一个“穿越之梦”,而后全靠她自己用“疯癫失智”烘托出的“受伤之深”,随之就直接到了第二宇宙里面对子女的“扭曲爱意”和“受挫失望”。她更多的戏份,都只是一个追击斯特兰奇的“丧尸、女妖”,像一个功能化的——甚至像是“毫无缘由而想毁灭世界”的——标准反派boss,至多只是会时不时地提几句“我要找我孩子”。

如果这只是一个纸片反角,甚至是美国女孩这样的新配角,这般处理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旺达这样一个承担主角内心对应作用、个人线索绵长的老角色来说,这个处理显然是不恰当的。它让旺达发自《复仇者联盟二》的形象打造被完全破坏,变成了一个疯疯癫癫、胡乱作恶的脸谱反派。

旺达的人物弧光紧密地围绕着“个人情感”,从一开始的“为父母报仇”到“失去弟弟”到“亲情丧失后,从幻视处得到的爱情补偿”,到最后“因英雄职责而被迫杀死幻视”并“制造温泉镇的子女一家幻像“,进而来到这一部的打开多元宇宙。以本片的表达内容而言,旺达是一个不错的正确选择,但从结果而言,电影似乎也仅仅只是做到了“选对人物”——旺达不仅没有表现出斯特兰奇反面所需要的情感程度,没有完成本片范畴里的任务,连自身角色在电影系列里的个体线索,都完全变了形,断裂开来。此前,她都是合理的,然而到此为止了。

或许,旺达是在给“斯特兰奇们”让位,毕竟“多元宇宙”才是本片的商业卖点,为此电影甚至引入了足足三个宇宙、四个斯特兰奇。然而,正因为如此堆积宇宙数量,电影最终也没能用好任何一个斯特兰奇。

第二宇宙的斯特兰奇,与主宇宙的“情感破裂原因”最相似,都是因为灭霸战——主宇宙选择了化灰的未来,第二宇宙引入了其他宇宙,分别与克里斯丁身心分别——,且第二宇宙的克里斯丁也频繁出场,在情感线索上表述最多。然而,第二宇宙的段落里,克里斯丁却让位给了光照会众人,让整个资源紧张了起来。光照会的概念、成员,都需要从头介绍,加上第二宇宙斯特兰奇的背景介绍,本就不多的时间资源被切得细碎,克里斯丁那边无法展开爱情表达,光照会角色也都没有任何表述功用——除了那个“醉心于私人怨恨的情感,失格了英雄身份”的第二宇宙莫度之外。

第三宇宙的斯特兰奇,则存活在电影时间里,因此也就更适合于细化展开的正面表达,与主宇宙斯特兰奇做各种选择之下的对比。然而,由于此前第二宇宙于新人物、新组合、新打斗环节的大量表述,电影来到这里,已经没有了很多展开空间,只能草草带过,用几句台词点一下了事。

多元宇宙斯特兰奇的表现乏力,连带起了主宇宙斯特兰奇的刻画失败。由于身居其他宇宙,主宇宙斯特兰奇的感情部分需要其他斯特兰奇提供补充、侧写,也就会被其他斯特兰奇环节的不佳而连累,最终成为“给个开头,和第二宇宙克里斯丁穿插着互动几下,修好自己的表盘”的薄弱延续。纵观全片,处处需要围绕“感情”,却又偏偏让所有人物的感情线都极为孱弱。

本片堆积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元素,甚至“多元宇宙”这个舞台,都是第一次全景展示,比《蜘蛛侠》远为具体。这当然会让本作充满商业噱头,但也势必让它的表达“到处蜻蜓点水”。无论是光照会、美国女孩等新事物,还是旺达这样的老人物,都只能粗糙地纳为一体,各处都没能展开。直接的观感便是:光照会的那几个第二宇宙英雄,便是用来给旺达打沙包的,死得廉价到足以让漫画粉丝震怒。

而旺达,则好像在强行要求观众“先去看《旺达幻视》,否则你们搞不懂我在干嘛”——对于作品内独立表达完整性的无视,“连续剧化”的极端走偏,比第一阶段电影系列而远甚。

这连带起了整个多元宇宙,让他们全都由于无法展开的问题,而浮皮潦草过度了——哪怕抛开本作需要的“私情“表现,以电影系列下一阶段的重点概念而言,这个起手也是极其不理想的。

或许,从根本上说,在电影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作品体裁里展现多元宇宙,本身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它太过于丰富、繁多,电影导演很难在一部——甚至几部——作品里叙述得当,且让各个人物都拥有个性与完整性。

当然,从漫威的粗暴处理来看,他们似乎更倾向于“无所谓质量“:新概念只是要一个吸引票房的噱头,神奇四侠等新角色的出场只是为了“用一下回收完毕的版权”,并增加又一个噱头。看看他们对老角色旺达的处置,这完全没什么不可置信的。本作结尾,斯特兰奇生出了自己的“天眼”,引导下一部。原本漫威还会将这种东西放在片尾彩蛋,保证正片的独立成章作结,现在却已经直接让正片“没个结尾”了。商业,似乎成为了全部的考量,打破了此前多少还算有点的“权衡取舍”之平衡。

此时,导演山姆雷米能做的,也就不多了。他制造了一些还算有趣的场景。例如,旺达身处多镜面空间、穿过镜面时,多个身影暗示多元宇宙,“穿过”暗示旺达的“越界力量”。例如,在斯特兰奇身处第二宇宙时,雷米给出了一个颇像老派妖怪电影里对女妖施法的镜头构建,让施法的旺达看上去像是“非人类的妖物”。

然而,也就仅此而已了。对于这个项目,山姆雷米或许会想起自己的旧作《蜘蛛侠三》。同样的超多新元素,同样的走马观花。

本片号称恐怖僵尸电影,而它最能沾边的,就是人物塑造了——个个面目模糊如“僵尸”,成片质量极其“恐怖”。而它更是产生了一个自抽耳光的结果——穿越时空满足个体情感的美国队长,这下子又算什么呢?

看看漫威对旺达的处理,或许美国队长这样甚至不会再出场的老角色,在漫威的眼中,已经是“不存在”了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