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下年龄,六零后,来说说70年代的饮食记忆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49537”推荐,来自《七十年代饭馆没人下得起?来看看,人还不少呢》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49537添加】
暴露下年龄,六零后,来说说70年代的饮食记忆,主要是70年代后半段,前半段印象模糊了
那时饭店是有的,我居住在那个省会城市靠近郊区的地方,未到城乡结合部那种,街上有二三家,全部是国营的,生意大多不错,打菜的窗口总是有很多人。卖的是中锅菜(一锅出三、五份菜),像现在的小炒还没有,家里如有客人来,大多会到饭店打一二个菜,价格在二至五毛钱,样式也不外乎芹菜炒肉、回锅肉之类,在每月只有每人只有二两油供应的年代,那个菜是真香,盘底是必须干净的。
那时已有街边店和一张桌子的小吃了,街边店以馄饨为主,砂锅里炖的汤挥发着肉香,很是流口水,一直没有吃过不知价钱。小吃以凉粉凉面为主,不给粮票是5分钱,但也只有在春游时能吃一次。
70年代前半段的印象就是吃不饱,后半段突然感觉不那么紧张了,主粮都能足额供应了,不用再换成玉米、红薯之类的哪,富强粉(精加工的面粉)出现在生活中了,基本可以吃饱了,只到很多年以后才知是中国实现了潜艇自主生产,以及“四三方案”实施后,具备了化肥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增产,初步解决了粮食问题。
谁能解决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曾经是困绕我们的问题,感谢袁隆平等科学工作者、感谢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感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感谢祖国日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