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比较喜欢赠绢?
在六朝和唐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绢帛就是法定货币,民间买卖也离不开它。首先,平民阶层用不起金子,如汉代常见的金饼或马蹄金,老百姓是用不起的,到现在也是。绢帛作为抵押物、金钱的交流,常见于底层,金则交流于上层。
众所周知,金子的量稀少而又珍贵,故而价值历来居高不下,十分保价。但普通百姓用不起,就得用另外一种货币——铜钱。
可铜钱这玩意儿,属于经常性滥发的东西。你今日攒的一千文,能买的东西,到后来一下变成两千文才能买得起。我们说,汉朝的一个金饼,即一金(一金即汉一斤,约250g),值钱万,就是说值一万个铜钱。
可这铜钱,不仅可以乱造,混搭,掺假,导致没那么可信。
那民间该怎么办呢?
总不能一人小米大小的金子去花吧?
市面上流行、民间认可、费工恒定、价值较高的,就是绢帛了。
绢帛不仅可以贿赂别人,还可以买东西,用于赏赐,用于赠送,常常与铜钱并行,在铜钱急剧贬值的时候,有助于稳定经济。
绢帛是一块一块的,民间裁定不容易。细小的交易,绢帛都裁成方,有一个统一的价格,是民间较大价值的物品,细小的交易,则以铜钱填充。皇帝赏赐,或者民间贿赂,交易,都说成“*匹”,如唐代闹饥荒时,“米豆一斗值绢一匹”。
还比如:诏赐绢一十匹、米一十石。
再:和州童子朱思黯、朱公谊、楚州童子周应辰年八岁,念《孝经》、《论语》、《周易》、《毛诗》、杂诗,召见,各赐绢二十匹。
到宋朝以后,绢帛当钱就不太容易。因为大家发现绢帛流行在市面,是充当货币的,而不是用来穿的,徒费女工,有碍社会发展。银子作为流通货币以后,整块的银子不便于沟通,也是被百姓裁成小块,甚至非常琐碎的小块。散碎银子就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最值钱的货币,更细的交易,则依然以铜钱填充。起初一两白银兑一千个铜钱,到后来一两白银兑一千六百文,这种情况与绢帛的经历很像。但银子没有绢帛当货币的弊端,无论是贮存不发霉还是裁剪为角、毫,都更方便,因此大行其道。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赠绢,道理也就很清楚了。在绢帛就是货币的时代,当然可以赠绢帛。在绢帛不是法定货币的时代,绢帛依然很值钱,在市场上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那就可以换东西或直接换钱。譬如旧时候我们拿粮食换烧饼,又有卖蒜的用一挂蒜换其所需物,村民拿鸡蛋充学费,就是把值钱的东西当钱用。
这和现在物资高度发达的情况不一样。现在要是有人发工资,光发米肉加绢帛,大家就得起来骂娘。但在食物与物资一直较为匮乏的时代,人们巴不得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