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乐坛系列——跨时代(上)

前文链接:华语流行乐坛系列——旧时代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9574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划时代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9909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黄金时代(上)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0896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黄金时代(中)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3561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黄金时代(下)(1)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4415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黄金时代(下)(2)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6896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网络时代(上)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1161

华语流行乐坛系列——网络时代(下)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1558

选秀的内容放在下一篇了。

这一篇及以后的内容,我感觉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方式写了,再写下去成编年史了。这一次我是真的变换方式了。

风起云涌之后,华语乐坛即将迎来一次全新的转变。只不过这次转变是好是好,又将去向何处,仍然无人能说。

这就是2010、2011年这两年。这两年的时间,作为华语乐坛领军人物之一的周杰伦,结结实实地做了次过山车;林俊杰在失声之后强势回归;陶喆似乎也有些不顺;王力宏倒是不错——四个人各自在做着各自的突破。

不过站在后人的角度去看待,当时和华语乐坛转折最相像的,还是周杰伦。所以这部分,我就只讲周杰伦了。

那么2010年和2011年,周杰伦的两张专辑反映了什么转折呢?我总结为三点:

一、电音的应用。2010年的《跨时代》中的歌曲《跨时代》、《嘻哈空姐》就已经在用电音了(其实比他更早的还有,但是比知名度要稍逊一些)。《惊叹号》这张快被大多数杰迷喷成翔的专辑,电音占据了绝大部分。

今天呢?大凡有点条件加个电音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了,如果你是归国四子的粉丝,那么对于电音更是应该家常便饭。

二、中国风的衰落和突破。

周杰伦亲手创立了周式中国风(也就是现在我们最熟悉、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中国风类型,也是第一次定义出了中国风的音乐风格),然而到了2010年,中国风已然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满世界都是。还有各种变种,像什么许式中国风(早期和周式很接近,2012年开始独立)、后弦的R&C(早期也是和周杰伦很接近)、汪苏泷等等,这些人的中国风毫无以问是优秀的,不过当时的市场也已经有了大量的鱼目混珠的东西。

然而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风虽然风头正盛,盛到了如果一个音乐人不来几首中国风就感觉落后时代了一般,却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什么极致呢?

从曲风上来说,周杰伦最开始是用R&B结合传统五声音阶,这玩意到了2010年已经烂大街了。而烂大街之后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盛极而衰。

从编曲上来说,《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菊花台》等歌曲编曲是很讲究的,什么时候上民乐,什么时候用西洋乐,什么时候混着用,什么时候薄,什么时候厚,这就是有讲究的,然而到了2010年之后呢?很多所谓的中国风歌曲根本就不讲究这个,民乐直接堆,编曲直接厚,从一开始闹到结尾,一不讲究融合二不讲究技巧。这已经是衰败的先兆了。

从歌曲演唱模式来说,慢版成为主流,而快歌无人问津,这个从周杰伦开始就这样。都是慢歌没有快歌的结果是什么?单调,而且快歌的市场会越来越小。而这种单调必然会导致审美疲劳,如果想要突破,要么快歌,要么慢歌。快歌的市场已经变小了,慢歌成为突破的最佳选择的结果又是什么呢?重复。适用于流行乐的手段就那么多,或许细节不同,但是听众能听出来几分?别的不说,《烟花易冷》和《青花瓷》比,突破在哪里(不算歌词的立意)?《茉莉雨》和《江南》比又在哪里突破了?

曲风编曲演唱,这三点去看,已经可以预见中国风快到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大家请告诉我,2011年后,不依靠电视剧、游戏等其他手段,单单靠自己火的中国风歌曲还有多少?

这是衰落。

那么突破呢?周杰伦做的第一个突破,就是放弃了改编编曲模式。

请听《烟花易冷》的编曲。歌曲的开始,是吉他和钢琴。如同《菊花台》一样,就是不同民乐,就是不用传统乐器,正经的西洋乐也一样演奏出中国韵味。这个手法已经比绝大多数所谓中国风的手法高出了一大截。这种手法需要很强的音乐水平以及对传统五声音阶的理解和感悟。然而这只是第一步。之后的整个歌曲,除了副歌部分加入了笛(或者是萧,抱歉实在听不出来)以外,歌曲的主干几乎全是西洋乐。比之前任何一首中国风歌曲用的民乐都少,但是中国韵味不减,甚至还更多一些——

所以说不要总执着于民乐,唐朝的琵琶也是西域乐器,不一样用来演奏唐朝的音乐?把西洋乐用好了一样能既现代又传统,中国韵味丝毫不减。做不到就回去练去,水平的问题别用乐器当捷径。

但是这个突破,怎么说呢,听不出来啊。我倒是能听出来钢琴,然而最开始的吉他总以为是琵琶之类的。所以这个突破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成功的,but,在大众面前,这个突破听不出来。那就在做突破吧。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突破,放弃慢版中国风。

结果,额,我不用说都能知道。不过皮影戏多听几遍确实很洗脑。

然而今天的音乐市场,所谓中国风还有多大?已经没多大了。很大一部分被所谓“古风”给挤占了,剩下的部分,许嵩、周杰伦等人还在坚持并且继续寻找突破,而像林俊杰等人,已经几乎放弃了。但是中国风的快歌似乎尚有潜力可以发掘,也有很多古风歌手、音乐人(少司命等)也尝试写快歌,正经的rapper(gai爷等人)也在尝试。

第三,卖萌增多。

说实话,还真不是周杰伦拿卖萌当噱头,这位大佬以前就这样。只不过以前对手多、自己也需要更多考虑曾经设立的形象(酷的感觉),所以不怎么明显。而且以前卖萌还要加上个毛玻璃,不那么明显。像《阳光宅男》、《时光机》、《麦芽糖》、《甜甜的》,仔细想想确实能找到卖萌的先兆,但是不明显。

这一次,终于放飞自我了。

《水手怕水》、《公主病》算是直接颠覆了之前的形象,一个酷酷的周杰伦,竟然去卖萌了?!这可真是大事件,超出了常理啊。

所以结果大家也知道。

然而当时被骂了个惨,如今“小公主”之名为周杰伦又圈了多少路人粉?这玩意真的是世事无常。

​周杰伦在《跨时代》中的尝试比较保守且并没有太大的反响,而《惊叹号》的尝试既过于激进,又在质量上存在各种意义上的不足,因此《跨时代》只是周杰伦跨过了时代,没能让他的音乐带领华语乐坛跨过时代;《惊叹号》确实让听众有了个大大的感叹号,可惜总体不是正面。

再说的详细一些。

电音上的尝试,基本很失败。倒不是电音这个方向有问题,方向对了,可是力气没找对劲。质量也就just so so。转年蔡依林的《muse》的质量就在《惊叹号》之上。《惊叹号》这张专辑里面很多人几乎都没有编过多少电音,就敢直接用,胆子是真的大,所以摔得也是真的惨。即便是电音大行其道的今天,《惊叹号》在电音上的尝试也最多就是华语乐坛比较早的一整张电音专辑,是华语乐坛电音的先行者之一。那么这个质量怎么听呢,《迷魂曲》这首歌,大家用好一点耳机应该能听到“zzzz”的声音,这个就是技术的不足。说到底团队是个大问题,换个欧美顶级团队或者华语顶级团队,《惊叹号》封神费点劲,但是质量在周杰伦的所有专辑里面是中上没有任何问题。倒不是说周杰伦的团队水平不够,主要是他们玩电音的水平和经验确实值得商榷。

不过《惊叹号》的失败也让周杰伦换了一种方式,不再追求量,而优先追求质。到了《哎呦不错哦》的《听见下雨的声音》等歌曲的电音就已经很成熟了,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是2014年了。2016年的《床边故事》中的《土耳其冰淇淋》,基本上达到了华语流行乐坛全华班电音的顶级水准。然而这个时候,电音已经非常流行了。

也就是说,周杰伦确实敏锐的察觉到了电音是未来的主流,但是没有做到去以自己的力量开辟这个市场,他只做到了去指明方向而已。而电音的真正流行,则是欧美、日韩音乐大规模涌进、华语乐坛各歌手音乐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周杰伦只能算是先行者,却不是开创者。

不过周杰伦自己已经开创了R&B市场,中国风市场两个大的音乐风潮了,也不能苛求他再去开创第三个市场吧。

中国风的尝试,周杰伦在编曲的尝试因为难以被听出来,转而寻求放弃慢版中国风,结果周杰伦自己都跌了跟头。赶快在《十二新作》中来一首慢版中国风《红尘客栈》。然而即便如此,2014年的《天涯过客》依旧没能大火。许嵩的一整张中国风专辑《不如吃茶去》也不再如当年中国风一般爆红。跟不用说很多人都放弃了中国风。所以这个尝试,只是周杰伦的突破而已,中国风歌曲的颓势,已经无可挽救了。

卖萌的尝试,这个倒是真的早,而且是真的稳准狠。周杰伦如今自己的受益匪浅就不说了,去年猛然之间流行的那首《学猫叫》,再看看三小只等等,萌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一大不容忽视的市场。然而当年可不是。

所以最后总结,周杰伦在2010年和2011年的尝试,在当时看失败的;在今天看来,确实有想法,也确实有市场敏感度,但是一来太超前,二来技术水平、经验等因素限制,这些想法和突破总体并不成功。论质量,《惊叹号》在周杰伦的所有专辑中确实垫底。但是论想法,个人认为应该是很靠前的。

华语乐坛在当时也如同周杰伦一样,到了转折点,方向大体就是电音流行,卖萌流行,中国风衰落。

然而当时是转折时期,市场还远远没有改变,周杰伦的尝试又存在着各种不足,失败已经是必然。

当然,周杰伦只是料到了一部分转折,还有更大的转折,连周杰伦都没有料到。而这个转折,要比上面所有的转折加起来的影响还要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