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14)之何进争权

先介绍一下何进及其家族从中平元年(184年)发展的过程。

中平元年(184年)三月,河南尹何进担任大将军,其作为东汉帝国军事首脑的地位一直稳若磐石,一直持续到中平五年(188年);而何苗的职位变更则无详细记载。

七月,继任的河南尹徐灌入狱被诛,罪名史书未载,推测与黄巾军相关。

此后河南尹大概是李燮【李燮:益州汉中郡人,名臣李固之子。】,两年后,李燮卒于任上。

继任者为种某【推测为种拂或种劭,见于蔡邕题陈寔碑文】,种某之后为何苗。

中平四年(187年)二月,在司隶河南尹荥阳县爆发了一次黄巾军叛乱,中牟县令落皓及主薄潘业战死。时任河南尹的何苗便率军讨伐黄巾军,朝廷派出侍御史桓典奉使任督军。

范书《灵帝纪》李贤注引刘艾《灵帝纪》:(中牟县)令落皓及主簿潘业,临阵不顾,皆被害。

范书《桓典传》:及黄巾贼起荥阳,(桓)典奉使督军。

何苗平定荥阳黄巾军之后,皇帝刘宏派遣使者至成皋县劳军,拜何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

范书《何进传》:(何)苗攻破群贼,平定而还。诏遣使者迎于成皋,拜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济阳县属兖州陈留郡。

自此,何进和何苗占据了东汉政府军职中的第一和第三位【东汉帝国的军职前三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中平五年(188年),全国叛乱此起彼伏,平叛成功的只有何苗、孙坚、陆康、王敏、羊续这几例,而对全国恶劣的形势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如前文《灵帝篇》中介绍的那样,刘宏开始改革,设置了“西园军”,并把骠骑将军给了董重。

“西园军”的创建及董重担任骠骑将军分化了何进的兵权,何进曾经的幕僚袁绍都成了西园军的中军校尉,甚至于何进都要听命于上军校尉蹇硕;

500

并州刺史丁原

以至于后来,并州刺史丁原派张杨率军进京,拜见的是蹇硕,而不是何进。

陈志《张杨传》:并州刺史丁原遣(张)杨将兵诣(蹇)硕,为假司马。

何进肯定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想了个办法,就是以阅兵为由,征调外地军队进京。

按范书《何进传》的记载则是说:有望气者【望气者是观察天象以预测未来的人。】说雒阳不久会有兵乱,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就跟何进说:《六韬》上有“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的说法。然后,何进就向刘宏汇报,刘宏批准征调外地军队进京,在平乐观阅兵。

范书《何进传》:(中平)五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何)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

实际上,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这是何进的借口而已。

第一,李贤为此事作注时,特意去翻了《六韬·龙韬》,只找到一条:

武王曰:“吾欲令三军之众,亲其将如父母,闻金声而怒,闻鼓音而喜,为之奈何?”

这内容和许、伍二人说的“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是多么的牵强附会啊。

第二,朝廷内负责“望气”的人是太史令,一般预测到了什么事件都应该是向皇帝汇报啊,为何是从何进这边出现决策议案?

综合此时何进的军权被架空,我们有理由相信:所谓“望气”和“阅兵”等事,都只不过事何进和其幕僚们串通好的托辞,真实目的还是想拿到兵权。

刘宏也不含糊。本年十月份,在平乐观的阅兵仪式上,一大一小的阅兵台,刘宏据大的,何进据小的,阅兵结束后,将外地军队全部交给了何进。

由于在阅兵仪式时完全没有蹇硕什么事,蹇硕也看出了危机所在,他也不想认怂,于是和中常侍们一起向刘宏建议:派何进率军去讨伐凉州叛军。刘宏批准。

何进怎么可能同意离开雒阳?


​何进知道这是蹇硕的“调虎离山”之计,于是提出让袁绍先去徐州、兖州征兵,等袁绍回来,自己再率军出征。这就是何进的“缓兵之计”。

范书《何进传》:(蹇)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何)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帝从之,赐兵车百乘,虎贲斧钺。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集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大概刘宏也看出端倪,十一月,朝廷派出左将军皇甫嵩及前将军董卓率军前往陈仓讨伐凉州叛军,次年(189年)二月,凉州叛军败退,后面也没有何进什么事了。

范书《灵帝纪》:(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左将军皇甫嵩救之。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刘宏驾崩于南宫嘉德殿,遗诏交托给蹇硕。

刘宏生前不喜欢长子刘辨,而喜欢刘协,所以希望立刘协为太子。然而何氏家族在朝廷内的实力太过强大,故久拖不决。

范书《何进传》:群臣请立太子,帝(刘宏)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何)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可能有很多人写手是受到吕思勉《三国史话》的影响,认定刘宏的遗诏内容是:让蹇硕拥立刘协登基。

实际上,范书《何进传》中的原文是:属【属通“嘱”。】(刘)协于蹇硕。也就是:刘宏将刘协嘱托给蹇硕。仅此而已。

蹇硕是有私心的,他知道刘辨是何进的外甥,登基之后,自己的兵权必然会被剥夺。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再除掉何氏集团,废掉刘辨,拥护刘协登基。

大家看看,蹇硕作为一个从去年十月才上台的宦官,没有更多的政治基础,就想发动政变,这样冒然发动,成功率能有多高?

蹇硕派人去请何进入宫,谎称共商后事,实际上是派兵埋伏在宫内,就等着何进前来送死了。

而何进听说刘宏驾崩,自然不假思索,立刻赶往皇宫。可是到了宫门口,蹇硕的司马潘隐正在附近,见到何进,就使个眼色,何进见状,顿时领悟,立刻拨马就回,躲入百郡邸【百郡邸:各郡府在京城中的办事处所在地。】中,称病不出了。

500

潘隐是何进的死党,蹇硕却不知道。蹇硕的政治基础薄弱到连自己的下属都不是一条心,政变还能成功吗?

蹇硕白等了一天,何进也没进宫,见他不上当,也没办法。只能照着遗诏办。

四月十三日,刘辨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刘协为渤海王,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共同辅政,并掌管尚书台。

范书《灵帝纪》: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何进掌权之后,拿来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蹇硕。而蹇硕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于是写信向中常侍赵忠求救。但是蹇硕哪里算是宦官集团的贪腐分子呢?赵忠没把他当成自己人,于是召集其他的贪腐分子们一起商讨对策。

当年帮何氏入宫的郭胜发话了:“咱们都是帮过何氏的人,现在怎么能与何氏为敌呢?”张让、赵忠等人心想:当年我们可是一起为何氏保住皇后宝座出了钱的,当初的钱可不能白花!于是宦官们一合计,干脆把蹇硕的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于是,蹇硕卒。

看看,蹇硕连自己底牌都没看清,先后被司马潘隐及中常侍们所出卖,最终送了命。所以说不会审时度势的人去搞政变,只能以悲剧收场。

接着就是婆媳之争。升级了的“董太皇太后”不喜欢儿媳妇“何太后”,两人发生冲突之后,董太皇太后就以长辈的身份训斥何太后:“你嚣张个什么东西!还不是仗着你哥哥何进?!你信不信我让董重把何进的脑袋砍下来?!”

何太后一听,赶紧转告哥哥何进。何进便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何进及何苗兄弟二人联合三公【此时三公为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太尉刘虞,而刘虞应不在雒阳。】一起写了奏章,宣称按照汉廷“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要求董太皇太后必须返回冀州河间国老家。

五月六日,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宣布解除董重兵权,董重被捕入狱,卒【按范书《灵帝纪》及《袁纪·卷25》,董重为“下狱死”;按范书《皇后纪下》,董重为“免官自杀”。】。

董太皇太后哪经得起这么大的变故,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可能是因为刘宏的葬礼尚未完成,董太皇太后并未马上离开雒阳。

六月七日,董太皇太后突然暴毙,官方宣布是得了重病,而民间则流传是何氏谋害。不管真相为何,自此董氏家族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范书《皇后纪下》是说董后暴病身亡,民间认为是何氏谋害【后(董氏)忧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间归咎何氏。】,司马彪在《五行志五》中认定是何氏逼迫董后自杀【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再按董卓进京后,追究此案,也是归责何太后【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永乐太后(董氏)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

六月十七日,刘宏的葬礼在雒阳城外举行,其陵墓名为“文陵”。

七月十六日,董太皇太后的遗体被送回冀州河间国与刘苌合葬于慎陵。

董太皇太后也是个看不清现实的老太婆,自己就一个侄子骠骑将军董重,还是去年上任的,反观何氏家族有两个军职,其中一个大将军都当了五年,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朝廷中是何氏的人脉关系多!

中平六年(189年)五月,至此时,朝廷大权完全落入何氏家族的手中。当然,还有太傅袁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