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沉浮录(上)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宋国贵族后裔,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夏商周三代文化集大成者,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孔子思想主要有三:仁政、礼治、学仕,即统治者施仁政(轻徭薄赋)、守周礼(周朝法律),老百姓凭读书而入仕。其仁政思想发展成儒家学说,其礼治思想发展成法家学说,其学仕思想发展成科举制度,其后裔也成为中国教统的象征。
为承继教统,笼络读书人,历朝对孔子封尊不断,见下表:
二、孔子后裔概况
1.孔子后裔奉祀
孔子后裔有两支奉祀,孔腾一支奉祀孔子,传至民国,孔鲋(孔腾之兄)一支奉祀商朝,断于西晋。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来到鲁地祭祀孔子,封孔腾为奉祀君,为中国皇帝册封孔子后裔之始。汉宣帝时孔霸以太中大夫授皇太子司经,汉元帝继位,拜孔霸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800户,封褒成君,其子孔福袭封,以食邑租税祭祀孔子,以后历朝或侯或公(褒成侯、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侯、绍圣侯、褒圣侯、文宣公、衍圣公等),奉祀不绝。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长支孔鲋后裔孔吉为殷绍嘉侯,奉祀商朝,为二王三恪,食邑1670户,方圆百里,国于沛。孔吉长子孔何齐世袭殷绍嘉侯,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1年)与周承休侯姬党(奉祀周朝,后裔封周承休公、卫公等)一起进封为公,为宋公。以后或公或侯(殷绍嘉公、宋侯等),侯(公)国亡于西晋永嘉之乱(313年),传国三百余年。
2.孔子后裔三支
汉亡魏晋兴,天下纷争,人口骤减,圣裔传至22代,历经700余年,可考者仅孔绍、孔潜、孔震、孔衍、孔扬、孔夷吾六人,仅占高峰时(20代20人)的30%,且孔绍、孔衍、孔夷吾后绝嗣或无考,仅孔潜(孔鲋后)、孔震(孔腾后)、孔扬(孔腾后)三支后裔传世至今。
见下表:
注:①标黄色代表历代奉祀君,下文皆同;②汉平帝时按二王三恪制度,封孔鲋之后孔吉为宋公,承嗣商朝,魏晋依旧,传至西晋永嘉之乱而国灭;③标灰色代表该支绝嗣或无考,下文皆同;④此文数据来源于《孔子世家谱》,并遍查《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所幸多有传记,并据史校正,下文皆同。
3.孔子后裔十四派
自22代孔潜、孔震、孔扬三支传至唐末,有14人后裔繁衍至今,是为孔氏十四派,十四派始祖世系如下:
十四派始祖简介如下:
据民国谱记载,其中山东曲阜派(即中兴祖派)人口占圣裔59%,见下表:
三、衍生公前世
1.衍生公前世家谱
自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封孔腾(9代)为奉祀君主祀孔子,至北宋仁宗赵祯(公元1055年)封孔宗愿(46代)为衍圣公,历时1250年,经37代。
西汉孔腾(9代)至西晋孔震(22代)家谱如下:
西晋孔震(22代)至五代十国孔仁玉(43代)家谱如下:
2.衍生公前世奉祀
(1)奉祀爵位
9代孔腾至12代孔延年为奉祀君,13代孔霸至15代孔房为褒成君,共7代为君。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为国名,宣尼为谥号,公为爵位),封16代孔均为褒成侯,故16代孔均至34代孔崇基共19代为侯,诸如褒成侯、褒亭侯、奉圣亭侯、宗圣侯、奉圣侯、崇圣侯、恭圣侯、绍圣侯、褒圣侯等。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31代孔长孙由恭圣侯改为袭封邹国公,食邑一千户,孔子奉祀后裔首次由侯爵改为公爵,至隋32代孔嗣悊仍为侯爵。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赠孔子为“文宣王”,改封孔璲之为文宣公,食邑一千户。35代孔璲之至46代孔圣佑共12代12位文宣公。
(2)南北二祀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封22代孔震为“奉圣亭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殷绍嘉侯(孔鲋后)一支国灭人散,奉圣亭侯(孔腾后)一支衣冠南渡。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孔震去世,封23代孔亭为奉圣亭侯,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晋孝武帝封26代孔靖之(孔亭曾孙,无子传弟)为奉圣亭侯。
南朝宋武帝刘裕封26孔继之(孔亭曾孙)为奉圣亭侯,孔继之玩博塞而无节制,常雇人去祭祀,怠慢和废弃了孔子祭祀,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刘义隆将其罢爵。元嘉十九年(442年)封孔隐之(孔亭近支,奉圣亭侯孔曜之后,孔衍的四世孙)被为奉圣亭侯,后因弟弟孔默之的儿子孔熙先谋反,孔隐之被削除爵位。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孔惠云(孔继之的儿子)被封为奉圣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二年(458年)封孔迈(孔惠云之子)为奉圣侯。孔迈死后,其子孔荂世袭奉圣侯,后因有罪,失去爵位。
南朝齐梁皇室信佛,孔荂罢爵后无奉祀袭爵见载,且刘宋后山东被北魏占领,曲阜孔氏沦落北朝。
北朝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元宏至阙里祭祀孔子,下诏命从孔氏宗子中选取一人封爵,世袭以奉孔子祭祀事,孔灵珍(奉圣亭侯孔震六世孙)被举荐,魏孝文帝封其为崇圣侯,食邑一百户,并追封孔灵珍之父孔乘为崇圣大夫,孔灵珍是第一代崇圣侯。孔子后裔尊孔灵珍上五代先人(父亲孔乘、祖父孔鲜、曾祖孔懿、四世祖孔抚、五世祖孔嶷)为奉圣亭侯。北魏宣武帝封孔文泰(孔灵珍长子)为崇圣侯,北魏孝明帝封孔渠(孔文泰长子)为崇圣侯。
北朝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静帝封孔长孙(孔渠长子)为邹国公,孔长孙长子孔英悊离北周而入南陈,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任从事中郎,封奉圣亭侯,陈灭归隋,因无子而传弟。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孔长孙次子孔嗣悊(孔英悊之弟)为绍圣侯,至此南北朝孔氏二祀归一。
(3)历代主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