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论剑】云学生报名
陈平老师,您好!
我关注的邻域是教育体制改革,关键词为:包产到户,区块链、信息化、质量体系
第一,What is the ISSUE?
现代的教育体制沿用着现代工业的体系,痕迹非常明显。将人进行标注化产品进行加工,批量生产。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也剥夺了人的兴趣和独特性。弊端非常明显,急需变革。
第二,Why it is IMPORTANT?
1、资源错配
术语有云: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则老教授对教育得反思,可惜具体的链接我再也找不回了。大致内容是:老教授是北京某知名大学的教授,桃李遍天下。退休后,盘点他的教育成果。发现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中,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带来的利益。特别是某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带来的损害更大,甚至有一个的损害大于其他学创利的总和。
2、质量体系问题
工业化教育,采用标准考试进行成果评价。其高考及各种执业认定最为典型,培养的各个环节间也仅采用分数衡量和衔接。造成不管成效只管分数的局面。分数成效严重分离,PDCA质量体系循环未形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人最大笔的投资,民族未来怎能托付给这样的“产业链”?
3、教育资源失衡
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失衡,马太效应严重。资源分配参考标准缺失、环节不透明有失公允。
第三,What is NEW?
1、质量的区块
网上流程这么一个段子:某学生本科读的是重庆大学,硕士读的是浙江大学,博士读的是北京大学,结果毕业证上统统盖的是校长林建华的章。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调侃说:“造假也要专业一点嘛,你就不能多刻几个章?
不难看出,文凭作为学生的“产品合格”证,其产、责、利边界很模糊。老师没有产权,校长背锅。信息化社会呼唤新的样式和生态,不妨形成不可篡改的区块。厘清责与权的边界。
2、包产到户
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的政策,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大锅饭的痕迹非常显著,成果与付出的关系不大。如果老师学校的工作量在在学生区块中体现,是否可以成为衡量标准,只至少时间是可以量化。衡量参考,例如:老师报酬=最低工资+f(学生们创造的价值)*g(学生评价)* h(用人单位评价),学校分配的资源 =f(学生们创造的价值) *g(学生评价)* h(用人单位评价),行政区域的转移支付 =H(学生们在其他区域创造的价值*学生们在其他区域教育资源使用系数) - I(学生们在本区域创造的价值*学生们在本区域教育资源使用系数)。公式只做参考,不妨立项研究。
3、个税改革
个税税率本应与CPI等诸多因素相关,而不是起征点博弈。学生消耗的教育资源应该成为因素之一进行考虑。税收入不妨直接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优先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
以上为我个人的部分浅见,不一定有可行性,敬请斧正!
陈珂
chawk@w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