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常识不应该成为人们思维的出发点

          这些年来,一些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们,动不动就用“常识”压制人们的质疑。在他们看来,西方意识形态系统中的基本观点,就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人们的思维就必须在这样的“常识”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如果谁质疑这些“常识”,就可以不经过讨论地斥之为“异端邪说”。

        尽管宣传西方他意识形态的这些人都以“民主”为大旗,可是这样的思维与批判方式,却明显是专制者的表现。因为人的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常识,而应该是真理。
        常识是什么?网络上搜来的定义是:
        【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应该具备的知识不一样:在宗教社会里,人们为了正常生活,应该具备宗教知识。在一般的迷信社会里,有关鬼神、灵异方面的知识也往往会成为“常识”。【一切基于敬畏自然】这个解释很好:越是文明程度低的社会里,基于对自然现象的愚昧敬畏,常识与真理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也就是说,常识不但不一定是真理,而且有可能就是谬误。过去的常识,往往就成为了今天必须抛弃的糟粕。比如对于鬼神与上帝的敬畏。还有过去的“天圆地方”、“地心说”等等曾经的“常识”,如今谁还以为应该以这些“常识”作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呢?
        从逻辑上推理,如果人们以常识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人类社会一定还处在野蛮时代:如果人们始终走不出对于鬼神与上帝的恐惧与崇拜,人类社会有可能走进光明吗?
        当然,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人们是不会这么认为的。他们以为古代的常识不是常识。别人认定的常识也不是常识。只有他们认定的常识才叫常识。而且逻辑上他们认为,他们认定的常识就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知识——否则,他们也没有理由要人们以这些常识作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了。
       可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他们说的话,会发现他们自己往往就不懂常识。他们说的话就往往违背了真正的常识。
        比2016年12月,茅于轼先生曾在新浪微博上转发他的《认识经济学的“地心引力”》时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生产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格系统作为决策背景】。
        我批判道:【老先生怎么一开口就说错话?价格系统是人类进入经济社会以后才有的。原始社会没有价格系统——更无所谓正确不正确了,并不阻碍那时的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否则人类今天还在原始社会里生活。】
        然后打开他的文章一看,错误很多。现将我已经在微博上发表的,对他这篇文章的批判文字贴进来:
        【价格起源于交换】?又错了!价格是交易的结果。原始社会只有交换。是人们相互调剂余缺的行为。交易是人们为实现财富目的,以价格为指向的资源配置行为。不一定以调剂余缺为目的。比如资本家有的是钱,却依然要把钱本来就少的人的钱都集聚到自己手中。结果是相对于劳动力,钱的价格更高。
        【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通过节约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错了!经济学的目的,是教人们如何聚集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社会再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市场有效需求,让资本不断获得利润。
        【如果一个社会果真用黄金去造了厕所,说明这个社会的稀缺性标志陷入严重的混乱,它必定是一个穷困的社会】?资源无限丰富的时候,不存在稀缺性概念,也就不会有【稀缺性标志陷入严重的混乱】。茅于轼 在这里要做的是否定资源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在逻辑上不可能做到——而不是自相矛盾。
        【生产是指生产价值】?叫农民去生产价值,他一定不明白怎么做。叫他生产资源——粮食,他就会知道怎么做了。你要消费粮食,不是要消费价值。如果粮食没有价值,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任意消费,就不会饿死人了。人们生产资源,是以价值为指引,但是没有价值的资源依然是资源。阳光没有价值,却是资源。
        仅从上面这些文字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茅于轼这位在中国理论界地位极高的学者,也往往会为了宣传一种在他们看来非常正确的观点的时候,说出严重违背常识的话来。
        又比如许小年,曾经特地说过“经济学的几个常识”:
        【常识一: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
        常识三: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这里讲的中央计划包括各式各样的规划;
        常识四:由于货币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低,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
        应该说,他这里的常识一与常识二没有违背常识。但是这并不证明他自己懂得了常识。因为他在后面【经济增长的定义就是价值的创造】的话就违背了常识:
        根据西方人的主观价值理论,价值是人们从边际效用原理出发,对于资源的主观判断。是人们为获取资源而愿意、或者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人们之所以会愿意或者必须为获取资源而付出代价,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的资源具有稀缺性。
       因此, 价值就是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存在的稀缺度。有稀缺度就有价值,没有稀缺度就没有价值。稀缺度越大,价值就越大。也就是说价值就是稀缺度。
        稀缺度是人的主观判断的结果。同样一项资源,对于有的人具有稀缺度,对于另外的人没有稀缺度。不是这项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这项资源的判断不同。对于同一项资源的判断,同时期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判断,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判断。这就是主观价值原理。它是与事实和逻辑相符合的。
        人们之所以对于同一项资源会有不同的判断,是由生产力水平与生活方式决定的。
        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里,对于基本生活资源的价值判断会比较高;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里,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价值判断会比较高。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
        正好,生产力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生产力水平不一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对于同一项资源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
        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而不同,也会因为自然环境不同而不同。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与生活在海边的人,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同,生活方式也会不同,对于同样的资源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
        这一点,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尤为明显。进入现代文明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达,逐渐缩小了人们之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的生活方式差异。于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所导致了。所以,价值变化说到底,还是随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过是反向变化: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源价值越低。
        说价值变化是随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说生产力创造了价值。相反的,生产力是在消灭价值。因为生产力的出现,就是为了要降低乃至于消除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稀缺度。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再生产越扩大,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稀缺度越低,于是价值也就越低。
        而经济活动不过是社会再生产在一定社会阶段里的表现形式。社会再生产是要消灭价值的,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表现形态的经济活动,当然也就不会创造价值。只不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让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努力分割社会资源的价值,成为自己的财富。
       因此,【经济增长的定义就是价值的创造】这句话就是违背常识的。如果经济增长就是价值的创造,也就是对于资源稀缺性的创造,人们要经济增长干什么?是要把人类都饿死吗?
        他说的常识三和常识四就直接违背了常识了:
        中央计划配置资源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本身是不会配置资源的。
         市场本身只是一种交易关系与交易环境。配置资源的不可能是市场本身,而只能是参与市场交易的各方。如果配置资源是从财富要求出发,按照价格指向进行,就是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人们能够做的就只能是这样。
        因为市场本身不是任何交易方,也没有任何资源可做交易。市场上的所有的资源配置活动,都只能是市场参与方根据价格指向进行的。人们要做的,不是【让市场配置资源】,而是根据市场规律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市场配置资源”。
       许小年可能要说了, “市场配置资源”指的是民营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是从否定政府与国企按照计划经济思想配置资源的角度提出来的概念。
        这是不明白什么是市场,所导致的错误思维。
        市场就是交易各方按照价格指向,为获取财富而进行资源交易的场所。不管参与市场的交易方是谁,只要他是按照价格指向进行交易,就是在遵循市场规律。而没有任何一个交易方会故意违背价格指向进行交易。
        存在的问题只可能是,有的交易方因为环境的不利,或者主观能力的不足,会误判了价格变化规律,从而做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行为。因此,不能说政府与国企的资源配置行为就是违背市场要求的——那更多的民营企业经营失败,难道是因为他们实行了计划经济思维下的资源配置导致的?
         也许许小年之流还要强辩:民营企业失败是因为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导致的;但是政府与国企资源配置错误,却往往是与国家计划连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算按照市场要求配置资源。
        这又是以为政府与国企必然不懂市场规律的错误思维的表现——因为他们绝不愿意承认政府与国企会主动向市场其他方让利,所以国企与政府的经营效益低下,一定是因为不懂市场规律的结果。
        崇拜西方意识形态的人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市场是看不见的手”。
        其实,市场这只手并不是真的看不见——否则,许小年之流怎么有理由要求别人相信他们的理论?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只是因为是由亿万只看得见的手的活动构成的,而这亿万只看得见的手的活动,又会因为各自的客观背景与主观能力的变化,而产生的边际效应判断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没有人能够完全地看见。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越是对市场信息掌握少的人,看见的越少,对市场信息掌握越多的人,就会看见的越多。当然对信息掌握较多的人只能是少数,所以比较能够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人只能是少数。也因此市场规律决定了,财富分配必然会倾向于少数财富精英。
        那么市场上最有信息搜集能力的是谁?当然是政府!其次才是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因此,从逻辑上说,相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政府与国企对于市场规律的掌握,绝不会更少。所以他们的经济计划就不会特别的违背市场规律要求,于是他们按照经济计划进行的资源配置,也就不会特别的违背市场规律要求。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点的是,市场与计划不是对立的:任何人——当然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经济资源配置,都是先有了计划,然后才会有行为的。所以,不能因为政府与国企的资源配置是按照经济计划进行,就否定他们资源配置行为的市场性。
      既然市场本身不存在配置资源的现象,而政府配置资源的行为本身,就是市场现象的构成,也就不存在把【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市场做比较的逻辑空间了。
        既然不存在把【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市场做比较的逻辑空间,中央计划配置资源又必然导致经济增长——这个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几十年了——的结果,许小年的常识四也就是【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也就是错误的了。
        事实上,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最好的几十年里,都是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推动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不过后来西方国家政府没有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们的经济增长再也没有真正快起来过了。
        许小年为了批判中国的经济政策,不但不看中国的经济成长事实,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史也采取驼鸟方式避而不看。就这样的人却在对社会大谈什么“经济学常识”。
        应该说这些人说的很多话都是出于常识——西方理论教条中的常识。不过这些常识往往违背了历史真相。
        违背历史真相的常识,也能够作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吗?那人们不如继续回去信鬼神好了。

        所以,常识不应该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真理才应该是。而真理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把某种观点当做人们必须以之为思维出发点的常识,从而阻碍人们对于真理的探索,不单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专制表现,也是会违背与事实真相相一致的常识的。

        人们要问了,既然常识不应该成为人们思维的出发点,你为什么不断揭示常识呢?

        因为常识有可能就是真理。我不断揭示常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不断抛弃错误的“常识”,明白正确的常识。进而找出真理来。然后以真理作为思维的出发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