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变局,五百年未有之变局,二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是世界史上三个重要节点,一个个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从美国角度说的。美国百年前开始逐步走向世界一霸,现今衰像明显。乐观看在十年内坐第二把交椅,三十年内左右基本退回美洲,成为世界多极中的一极。
但是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美国不甘心就拼命挣扎,结果更快耗尽帝国资源,“忽喇喇似大厦倾”,也就三四十年吧。这不是危言耸听,毕竟这世界上一溜帝国,除了中华帝国屡蹶屡兴,其他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蒙古大汗国、俄罗斯(苏联)帝国、大英帝国,最后走向分裂且一蹶不起。
那些什么亚历山大帝国、拿破仑帝国、德意志帝国,一代人而已,就不谈了。
那么美帝国的裂解有可能吗?他的矛盾某种意义上比其他帝国更多,比如种族矛盾、阶级矛盾、文化矛盾等等。
烧只鹰酱祭奠毛熊可能分别成为上世纪和本世纪的大事件,有什么疑问吗?
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变局。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第一批工业革命成功的国家瓜分了世界。从武力分赃到规则取利,剥夺玩的越来越隐蔽,手法越来越成熟。
开始是以工业革命成果对农牧国家降维打击,大肆掠夺;然后在工业国之间为重新分配打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果之惨烈,核武器又横空出世,使得各大国之间慎战,更多的是代理人战争。
俄乌之战,其实算一个开始衰落的帝国,为了私利,组织力量打击另一个已经裂解的帝国,为己吸血延命,而遭到已经裂解的帝国的绝地反击。其实双方遵循的都是帝国逻辑。
如果不是俄罗斯祭出核威慑,北约亲自下场也是可能的,则俄罗斯危矣。俄罗斯未必灭国,但是有被逼签城下之盟的可能,而城下之盟的条款必定包括随从北约合围中华。
所以我们明面谴责战争,实际要力挺俄罗斯并不难理解。
而俄罗斯军队虽然打得拉胯,但是一个工业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家站在后面,持久战并非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美国能纠集几乎所有工业国站在自己一边?因为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规则。过去是先发国家通过武力或经济的降维打击的方式盘剥世界,现在中国搞人类命运共同体,合法贸易,等于剥夺了他们降维打击的种种手段。
五百年来,“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而中国,走出了一条不滴血的发展道路。这是五百年之大变局,工业发展道路的大变局。
不赞成战争手段解决国与国的问题,坚持劳动致富,使得资本非常不习惯,他们结成神圣同盟,妄图阻断这条道路。老帝国、新帝国、工业强国在这一点上取得一致,这就是现状。
中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擘画这一蓝图,任重道远。
老工业国不会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缺少这一文化底蕴,也难理解。他们更希望有一个“更文明的帝国”担起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重任,他们大树底下好乘凉就是。
中国不会这么做,美帝之后,再无帝国,帝国时代应该结束了。这就要谈第三点。
二千年以来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要说这一点,先回溯三千年。
3000年前,中华文明孕育出周帝国(暂借帝国这一名称),其特点是没有了宗教崇拜,改为祖宗崇拜,以礼治国。
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史称“百家争鸣”,中国的各种文化大碰撞,儒法道、墨兵纵横,近2000多年后的欧洲“文艺复兴”,就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这一点,可以看做“百家争鸣”的2.0版。
由于世界又过2000年的发展,其思想解放的内容当然丰富得多,但其性质就是“百家争鸣”的2.0版(欧洲版)无可置疑。
从经济角度,中国百家争鸣前是封建社会,周天子与贵族共天下;经历春秋战国,秦帝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关键是秦帝国不认贵族,“以吏为师”,没有封国,只有郡县,初具现代国体风范。
而欧洲列强,文艺复兴前也是封建制,经历文艺复兴,际会风云,借助来自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走向工业革命。但是除了法兰西革命,砍了国王的头,极大打击贵族,瑞士直接接受共和制度,其他国家,封建制的尾巴藏在大礼服下,人模狗样的开始引领世界潮流(至今半数西欧国家还是王国外套)。
文化上,“百家争鸣”确立人本思想,虽然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彻底,但是基本框架有了,“民贵君轻”的认知导致200年后的著名口号,“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格局,欧美至今怕是没法理解。
差距就是2000年!2000年的帝国时期。
欧洲未能统合成一个帝国,虽然拿破仑、希特勒都进行过这样的努力,都未成功。美国作为欧洲的儿子,对治理帝国也所知甚浅。
美国的所谓大战略家,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所谓战略也是建立在一个不成熟的帝国治理经验上的,他们谈的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日本有个石原莞尔,就是谋划占领中国东北那个战犯。他也被日本人称为战略家。他的所谓战略,无非是占领东北后花个几代人进行消化,暂时不要继续侵略,以免不断投入资源,却因消化不良导致战争资源枯竭。
但是只要走向帝国逻辑,这套战略是行不通的。你为帝国做出贡献,却阻止我们为帝国建功?所以帝国不断扩张,最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
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的所谓战略,其实也是走石原莞尔的道路,规模大的多而已。
在他们的战略策划中,重在军事打击、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他们考虑过民意民心吗?他们应该读一下“孟子·梁惠王”,可能就不敢把自己的书命名为“大棋局”了。跟孟子比,他们能有什么大的格局?
中华帝国为何屡蹶屡起?答案就在这2000年的帝国治理经验,英美这种帝国治理的经历连孙子辈都算不上。
秦帝国作为现代体制萌芽的第一个帝国,经验不足,享国不永。但是汉帝国总结了经验,开始以儒治国,外儒内法,结合祖宗崇拜,打下了中华帝国的文明底子,而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保证了中华文化的统一。
汉朝前后四百年,逐步将这种文化融入民族基因。后世屡蹶屡兴,以上几点功不可没。
世界历来帝国,谁有这种文明底蕴?
从汉到唐,贵族门阀屡屡争夺国家政权,屡屡失败,唐以后,中国彻底摆脱了贵族影响。可怜欧洲至今还鼓吹什么贵族精神,历史遗响而已。
作为帝国,也有它的开拓期,那就是汉唐。始皇帝统一六国,拿下岭南;汉武帝征战西域漠北,陈汤豪言:“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窦宪勒石燕然。
唐朝扩土,人皆以军功为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而唐使王玄策竟借盛唐之威,借兵吐蕃和泥婆罗,直接把劫掠使团的中天竺灭国。
宋朝得国不正,限制军权,以致国土难保。至于明朝,经过1500年帝国经验积淀,朱升要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教员的“不称霸”的源头,暂不表。
明朝起,中华帝国进入成熟期,朱元璋以为过度征伐,“劳扰生民”为由,列出十五个不征伐之国。
中华帝国认识到过度征伐,损人不利己,埋头搞好自己的事,反而天下宾服,万邦来朝。
这就是中华帝国2000年的历史总结,俄帝国到苏联,最后也走向帝国道路,以致崩解;美帝国又在这条路上狂奔,前景可预期。
新中国有幸,出了教员。教员深刻总结历史,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方针。中国即使成为世界第一,也不会称霸,而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影响世界,但世界各国走不走中国道路,由他们根据国情决定,毕竟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这样,中国就避免了历史上的帝国道路。
帝国历史,自中国始,由中国终。这就是2000年来的大变局。
当然,美帝国还没有落幕,中国也还没有引领世界,但是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未来世界如何?教员已经给出诗意的描绘: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