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出了十几个政权,只有一个统一过中国

500

◎ 作者:南朝子云

◎ 全文约9000字 阅读需要约22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500

1366年,大夏“皇帝”、明玉珍之子明昇派使者从四川出三峡,顺江而下,到应天(今江苏南京)见吴王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已经陆续扫平江南群雄,只待挥师北伐元廷。

明昇的这名使者却很不客气,跟朱元璋夸耀起大夏所占据的四川盆地,说:“我们东有瞿塘三峡之阻,北有剑阁栈道之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西控成都,沃野千里,财利富饶,实乃天府之国。”言外之意是,我们坐拥四川盆地,易守难攻,你们别想占便宜。

对此,朱元璋不以为然。他知道,古之有蜀者,如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等,从未懂得善守之道,最多只能乘机进取,明夏自然也不足为惧。后来,朱元璋北伐成功,出兵入蜀,灭了明氏政权。

一如明氏使臣所说,四川盆地自古为“天府之国”。这片山川富饶、文化昌盛的紫色土地,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独一无二的壮阔史诗,也寄托了“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美好向往。

500

图片|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形 · 锦绣人文地理

500

盆地里的王朝

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坐落于神州大地的西南部,囊括了今四川省中东部与重庆市大部。四川盆地内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

四川盆地东靠巫山,东南有大娄山,南面为云贵高原,西面为青藏高原,北边是岷山和大巴山。盆周山地由崇山峻岭环抱而成,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赋予四川冬季温和、雨雾多的气候,也使四川成为封闭完整、割据称雄的风水宝地。

500

图片|中国地势图(审图号:GS(2016)1609号) · 自然资源部 ©

在古代,群山和高原形成四川盆地的天然屏障,四川盆地既与周边的关中、江汉、云贵和藏区等地理单元相互沟通,又自成一体,自古为易守难攻之地。

对中原王朝而言,从关中走陆路入蜀,中间隔着秦岭、大巴山等天险,要翻山越岭,通过艰险的蜀道,才能到达平坦的成都平原。历代能工巧匠在悬崖峭壁上凿空架木,修建出一条条栈道,再连接陡峭的山路,形成连接川陕两地的蜀道。行走群山之间,古人不由得触目惊心,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从荆襄走水路进出四川盆地,要经过长江三峡。三峡的险滩急流将这段航程划为一条生路与一条死路,历史上的百舸千帆每次过三峡都如过鬼门关,稍有闪失触礁即沉。

500

图片|秦岭古道 · 锦绣人文地理

正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自秦建立大一统王朝后,两千多年来,先后有十余个地方政权扎根于此,凭借四川盆地割据一方。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骄傲的项羽分封诸侯,违背“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把率先取得关中的刘邦改封到巴郡、蜀郡及汉中,也就是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一带。汉王刘邦得到巴蜀、汉中之地后,经过短暂蛰伏,趁着项羽平定三齐之乱的时机,北上平定关中,随后挥军东出,开启了楚汉争霸的序幕。

楚汉战争中,不可一世的项羽被刘邦击败,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从四川统一全国的政权。

500

图片|刘邦与项羽 · 网络

之后,很多割据四川盆地的霸主都想复制刘邦的伟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群雄并起。公元25年,蜀郡太守公孙述平定蜀中起义后,在成都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大成”。

天下大乱,蜀地安定,远方士民多来蜀地归附,就连西南的邛、笮等部族也来向公孙述朝拜。

公孙述称帝前,其谋士李熊对他说:“现在关东一带饥馑,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兵燹的灾祸,使城邑成了废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地肥腴,果实所生,虽不耕种也可饱腹。女工纺织之业制造的衣服,可以覆盖天下,名贵的木竹,先进的器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运输之便。北面据有汉中,阻塞褒、斜的险要;东面扼守巴郡,拒扞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到有利时机则出兵而扩大地盘,无利则坚守务农。东面可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面顺着江流以震荆、扬,拥有天时地利等一切成功的条件。”

500

图片|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景区:公孙述据蜀时,自号白帝,在长江三峡西端入口、东望夔门的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城池,此即白帝城 · 摄图网 ©

于是,公孙述听从李熊之言,顺应“天命”,称帝建国。但公孙述没有想到,真正天命所归的是另一个人。

东汉建武八年(32年),汉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西隗嚣,派大将岑彭留守陇西,随后写了封信给岑彭,说:“若是攻占了陇西最后的西城、上邽二城,便可率军南下,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苦不知足,我也一样,‘得陇望蜀’,因此每一次发兵,头发双鬓都白了。”

随着四川盆地以外的局势变化,天下逐渐被刘秀收入囊中,公孙述的巴蜀政权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派出的东、西两路大军分别从三峡与蜀道进入四川盆地,包围成都,公孙述在作战时伤重而死。随后,四川盆地归入东汉版图,成为光武中兴的又一块拼图,刘秀“得陇望蜀”的心愿得以实现。

500

图片|重庆奉节白帝城。古人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图虫创意 ©

到了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以四川盆地为主),先后为益州牧,执政达二十余年。当初,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才向朝廷请求改封于此,从此偏安一隅,但这个“天子”并不是他自己,多年后,益州被另一个汉室宗亲刘备夺取。

公元219年,刘备从四川盆地北上夺取汉中,跨有荆、益二州,进位为汉中王,他建立的这个政权以成都为中心,史称“蜀汉”。有人评价为“昔之据蜀最盛,莫如汉昭烈(刘备)

500

图片|三国时期益州北部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谋划时,提出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同时进军,北伐中原的战略。关羽失荆州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主要地盘仅剩下四川盆地,即便如此,蜀汉仍可以高屋建瓴之势顺长江东下,出三峡攻略江东。

因此,盲目自信的刘备倾全国之力,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顺流东下,向孙吴发起了进攻。但吴军坚守不出,将来势汹汹的蜀军阻遏在三峡出口的夷陵,吴将陆逊以“火烧连营”之计,让刘备大败而归。

蜀汉东进失败后,蜀吴重归于好,年迈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将军政大权托付给了蜀相诸葛亮。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将蜀汉进军的路线改为北上,即出蜀道,北伐曹魏,夺取关中形胜

500

图片|诸葛亮画像 · 网络

为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上,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仅有两次),多次出兵北伐,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军中,兑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而蜀汉也成为历代最为积极进取的四川政权。

在三国中,蜀汉的地盘最小,实力也最弱,却立足于四川盆地,在诸葛亮励精图治的治蜀措施下,得以平稳发展,“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然而,益州疲弊,蜀道太难。从汉中到西安,现在坐高铁不到2小时的车程,孔明穷尽一生,也没有走完。

在成都,素有“三国圣地”之称的武侯祠,主体由惠陵(刘备墓)、汉昭烈庙(刘备殿)与武侯祠三部分组成,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的刘备陵墓。若以君臣尊卑的规矩而言,武侯祠建筑群应该以刘备为名。

500

图片|四川成都武侯祠 · 图虫创意 © 

但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化身,身为人臣的诸葛亮,形象比刘备高大得多。因此,老百姓始终怀念孔明,更愿意把这里叫做“武侯祠”,刘备的祠庙能留存至今,恐怕还要归功于诸葛亮。

诸葛亮去世29年后,公元263年,魏军大将邓艾绕过蜀道剑阁之险,从阴平道偷渡入蜀,到成都城下已是一马平川,蜀汉后主刘禅听从朝中主和派之言,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500

图片|四川成都武侯祠 · 摄图网 ©

蜀汉灭亡四十余年后,一统三国的晋朝陷入新的动乱。公元301年,北方战乱时,氐人李特、李雄父子集结流徙到四川盆地的各地百姓,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聚众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继续率部作战,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地区,随后攻入成都,建立“成汉”政权。


成汉极盛时期占有四川盆地和今云、贵两省的部分地区,割据蜀地近半个世纪,于347年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500

图片|4世纪初东晋形势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到了东晋末年,公元405年,出身世家大族的谯纵得到部众拥戴,在成都自立为成都王,建立割据政权,史称“谯蜀”或“西蜀”。这个短命的政权被东晋将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所灭,谯纵兵败自杀。

每逢天下动荡,战乱不断,四川盆地往往成为英雄豪杰割据一方的舞台。

南北朝时期,四川盆地先后为南朝宋、齐、梁和北朝西魏、北周所统治,但时间都不长。

500

图片|南北朝时期益州地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隋唐时期,四川盆地依旧是备受统治者重视的区域。隋末乱世中,农民起义基本没有波及四川盆地,四川保境自守,坐观局势变化。这里成为当时少有的安定之地,也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等到唐高祖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后,巴蜀各地归服唐朝。

唐朝多次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其中剑阁以南为剑南道,嘉陵江以东为山南道。此后,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剑南道又分为东、西两川。唐人把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并称为“剑南三川”,简称“三川”。这是唐代四川的主要行政区划,而“四川”之名要等到北宋时才正式形成。

在唐代,四川盆地为唐朝皇帝提供了安全感。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避战乱,仓皇逃出长安,抵达成都。唐朝末年,唐僖宗在黄巢起义的汹涌之中,也狼狈奔逃到四川盆地。在“二皇幸蜀”的闹剧中,大唐帝国逐渐走向没落。

500

图片|唐代《明皇幸蜀图》 · 网络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盆地先后建立前蜀后蜀两个割据政权,分别由王建与孟知祥所开创。

北宋建立后不久,便将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后蜀军队与宋军交战后迅速溃败,在宋军行进到绵州(今四川绵阳)时便开城投降。

即便是在五代十国,四川盆地的经济文化也居于领先地位。后蜀皇帝孟昶是一个“好学喜文”的才子,但巴蜀的安逸气息让后蜀君臣习于苟安,毫无斗志。

当孟昶与他宠爱的花蕊夫人一同被宋军俘虏送到汴梁时,宋太祖问花蕊夫人:“为什么蜀国亡了你不以身殉国?”花蕊夫人作了一首著名的诗回答,也代表了历代四川政权偏安一隅的心理:“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500

图片|北宋时期成都及周边地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宋朝设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将四川地区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与夔州路,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盆地不仅为历代割据政权撑起了保护伞,也为保家卫国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屏障。

靖康之变后,随着北宋灭亡,金人的军队从陕西南下,向巴蜀进军。宋将吴玠、吴璘兄弟率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痛击金军,随后受命镇守巴蜀。此后多年,金人多次向四川盆地发兵,都受到吴玠、吴璘兄弟的阻击。吴氏兄弟在川陕防线的作战,为南宋立足江南分担了军事压力,不仅保卫了四川盆地安全,也支撑起南宋的半壁江山。

500

图片|四川广元剑门关景区:剑门关自古为蜀地门户,吴玠兄弟取得仙人关大捷后,朝廷诏书中有一句:“陆海神皋,既是秦川之利;铜梁剑阁,敢言蜀道之难。” · 图虫创意 ©

南宋末年,以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等为代表的帝国官员在四川盆地诸郡择险筑城,建立起一个山城防御体系,有效地限制了蒙古骑兵的攻击。

1251年,蒙哥接过蒙古帝国的汗位后,图谋先取四川,再顺江而下直取江南。此后,蒙哥亲率大军入川。

蒙哥的大军势如破竹,转眼间攻陷了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却被一座小城阻挡了去路。1259年的钓鱼城保卫战,四川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带领下死守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无论蒙古大军如何猛攻,都无法突破固若金汤的山城防线。

500

图片|重庆北碚国家级风景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南宋末年,强大的蒙古骑兵来到四川,面对山城防御体系也束手无策 · 图虫创意 ©

到了夏季,天气转热,蒙古军中爆发瘟疫。蒙哥急于求胜,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却被宋军投来的巨石击中,不久后病逝于军中。钓鱼城不仅阻止了蒙古军南下的步伐,还迫使西征的蒙古大军停下脚步,号称“上帝折鞭之地”。

1279年,尽管蒙哥的弟弟元世祖忽必烈已经灭掉南宋,但钓鱼城的军民仍继续坚守,直到弹尽粮绝,主将自刎殉国,才不得不放弃抵抗。在蒙古大军征服世界的进程中,钓鱼城前后抵挡了他们三十多年。

500

图片|重庆合川钓鱼城 · 图虫创意 ©

作为元末群雄之一,朱元璋虽然知道四川政权只能偏安一隅,但仍不敢轻视四川盆地的山川之险,等到北伐成功后,才出兵平定巴蜀的大夏政权,设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末年,四川盆地为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所割据。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也未能出川逐鹿中原,但其余部坚持抗清多年,到康熙年间才被平定。历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盆地人烟断绝千里,“十室九空”。

500

图片|清初,张献忠兵败撤离成都,乘船南下时遭遇伏击,船与金银财宝一同沉入江中,史称“江口沉银”。2017年,考古队发现大量大西政权文物,其中有张献忠用于赏赐部下的“西王赏功”金币 · 图虫创意 ©

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四川远离朝廷,外有群山拱卫,可凭险据守,易成偏安之势,自古以来就有滋生地方割据的土壤,而且这些称雄一方的人多是外地人,他们看重四川的地利,起兵占据此地。

近代大师章太炎曾概括这一历史现象说:“四川重江复关,自为区域,先后割据者七矣。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张献忠皆自外来,而乡土无作者。”

这七个曾经称霸蜀地的人,都是来自外省,其中,公孙述是陕西人,刘备是河北人,李特是甘肃人,王建是河南人,孟知祥是河北人,明玉珍是湖北人,张献忠是陕西人。故而,历史上有另一句话:“朝廷不用忧巴蜀,称霸何曾是蜀人。”

500

图片|位于四川成都猛追湾的地标建筑——天府熊猫塔(339电视塔)。猛追湾这一地名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张献忠起义军入成都时打不过大慈寺的和尚,曾被和尚们追赶到此处。 · 图虫创意 ©


500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内,很多岩石和土壤含有氧化的铁和铝,呈现为紫红色,因此人们又称四川盆地为“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看似地域广阔,沃野千里,但内部并不平坦,历史上四川盆地的核心区域是位于盆地西部、2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地内大部分农业集中于此,堪称巴蜀粮仓。

盆地中部是丘陵,而崛起于川东平行岭谷的重庆与成都遥相辉映,构成现在成渝城市群的双核心。川东平行岭谷在四川盆地东缘,也叫川东岭谷,由许多条状山体组成,地势与成都平原截然不同,因此成就了山城重庆“8D城市”的称号。

500

图片|重庆三维地图 · 锦绣人文地理

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西部主要为蜀人繁衍生息的土地,东部是巴人的地盘。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巴国则以今重庆一带为中心。

秦灭六国的一百年前,即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巴蜀各国占据着四川盆地的富庶土地,凭借蜀道天险防备北方的秦国,且可从水道向东通往楚国。

公元前316年,苴国(都城在今四川广元市)与蜀国交战,苴国国君失败后逃往巴国,并派人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犹豫不决,召集大臣们开会。秦国名臣张仪主张,先东出攻打位于中原的韩国,挟周天子以令天下,建立霸业。

大将司马错却主张借机南下,灭掉蜀国,得其地以扩大国土,取其财以富国强兵。

最后,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经蜀道南下,攻灭蜀国。

蜀亡后,秦军乘胜追击,又灭了苴、巴等国,在当地置郡建城。

500

图片|四川盆地主要城市 · 锦绣人文地理

秦国南并巴、蜀,是秦统一之路的重要序曲。这标志着位于黄河流域的秦国,将势力延伸到了长江上游,占据天府之国的天时地利,为日后东进灭楚与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基。因此,有“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之说。

随着秦人的到来,巴蜀经济文化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二郎为治理岷江,带领蜀郡百姓,在成都修建了千古工程都江堰(位于今都江堰市)。这一水利工程建成20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500

500

图片|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图 · 摄图网 ©

都江堰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工程组成。李冰父子通过实地勘测,选择将渠首建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成都受长江支流岷江、沱江润泽,其所在的冲积平原因江河形成,岷江冲积扇正好位于中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都江堰修建后,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右为外江,左为内江,通过无坝导水,与宝瓶口、飞沙堰彼此配合,既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洪涝之灾,又不影响老百姓用水。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

后人为了纪念李冰,尊称其为“川主”,建庙祭拜。

500

此后,四川盆地开始在全国经济占据一席之地,得到历代中央王朝悉心治理,成为西南经济重心

随着铁制农具广泛应用,天府之国的农田日益丰收。

西汉时,蜀地的粮食曾赈济了全国的灾荒。汉高祖时,刚刚结束秦末的战乱,天下饥馑,死伤者过半,汉高祖下令“就食蜀汉”,靠蜀地大本营的粮食赈济灾民。汉武帝时期,遭遇天灾,各地粮食减产,皇帝同样“下巴蜀粟以振之”。

500

500

图片|四川成都锦里,蜀地最古老的商业街道之一。历史上,成都因盛产蜀锦而被称为“锦官城”,“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 · 摄图网 图虫创意 ©

到了唐代,“扬一益二”“扬不足侔其(指成都)半”是当时天府之国经济发达的真实写照。

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生产的各种大宗商品,如丝织品、麻、布、茶、盐、药材等向外输出,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物资也大量输入巴蜀,包括药材、香料、马匹等。巴蜀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城市,如成都、汉州(今四川广汉)、眉州(今四川眉山)、资州(今四川资阳)等。

长江及岷江、嘉陵江等支流组成的水道,为巴蜀商业贸易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条件。

500

图片|宋代“交子”拓片 · 网络

北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四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由于当时店铺增多,交易额更大,一些有信誉的、财力雄厚的商家发行了“纸币”交子,以代替沉重的金属货币广泛流通。这一世界贸易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于四川盆地。

明清时期,来自湖广、广东、江浙、江西、福建等省的商人遍布全川,我们今天还能在四川盆地看到各地林立的会馆。

500

图片|重庆湖广会馆 · 图虫创意 ©


500

人文四川

早在夏商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成都城西,3000多年前的金沙遗址,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而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也为古蜀历史提供了实据。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与黄金面具,成为成都的城市图腾;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与青铜神树,尽显古蜀人的精湛工艺。

四川盆地的早期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在此后与各地文化不断交融。

500

500

图片|上图:三星堆青铜面具;下图:金沙遗址金面具 · 摄图网 图虫创意 ©

西汉景帝时期,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翻山越岭来到蜀地,发现当地居民仍有“蛮夷”之风。

为此,文翁开“蜀学”之先声,在成都挑选出十几个聪明能干的小吏,亲自教授他们知识,在当地发展教育,并创建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用石头砌成,通过考试的优秀才俊都可入学。此后,巴蜀学子纷纷走出盆地,前往京城求学,“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文翁创办的石室绵延至今,从郡学、府学发展为书院、学堂,现在是成都石室中学。

蜀学兴起,巴蜀文坛人才济济,与滔滔长江水一样奔涌而出。

500

图片|薛涛井 · 图虫创意 ©

汉赋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都出自巴蜀;“蜀中二表”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书写汉晋风度;唐代诗人中,从初唐陈子昂开唐诗雄健奇伟之风,到“诗仙”李白将唐诗的豪迈推向极致,再到“诗圣”杜甫在锦江之畔,用妙笔刻画了成都千余年前的时空,还有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500

图片|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 图虫创意 ©

宋代,巴蜀文化达到巅峰,文人数量为历代最多。

从眉山走出的三苏父子,为一时风流人物。他们代表的蜀学,与洛学、新学鼎足而立,共同构成了宋代学术的三大主流,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就占了三家。

500

图片|四川眉山三苏祠,初冬,两棵600年古银杏树披上金甲  · 图虫创意 ©

宗教文化也在四川盆地奔流不息。

东汉时,道教的“张天师”张道陵原本在巴郡当官,他目睹官场黑暗与民不聊生的现实后,毅然辞官修道,开创“五斗米道”,广泛传播于四川盆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来发展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传说中,张道陵曾经在青城山收服作乱的鬼怪,青城山因此成为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紧挨着都江堰,一句“青城天下幽”的妙语响彻天下。

500

图片|航拍青城山老君阁 · 图虫创意 ©

历史上,著名的佛教东渐,不仅通过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也经由南丝绸之路,将四川盆地作为其东传的重要一站。

青衣江、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的凌云山麓,一座大佛在古城乐山已端坐千年。这是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相传,乐山地处三江汇流,古时每逢夏汛,江水直捣山壁,经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当地名僧海通为了消减岷江水患,募集人力、物力修造大佛。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便圆寂了,后经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前后历经90年才完工,至今巍然而坐。

500

500

图片|四川乐山大佛 · 摄图网 图虫创意 ©

同一片山水之间,一座山峰在不远处如隐若现,那是蜀地佛教名山——峨眉山

据说,公元1世纪中叶,一名修行者来到山中,眼见峨眉山幽深寂寥,将其作为理想的修行地,在此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佛寺。

此后,峨眉山兴建佛寺,最多时多达200余座。而今,最高的峰顶是天上宫阙般的金殿,因此得名“金顶”。金顶之上,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闻名天下,高达48米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坐观云起云落。

500

图片|峨眉山金顶 · 图虫创意 ©

南宋时,大足(今重庆大足区)僧人智凤前往川西修行,此后回到大足宝顶山开山造像,几十年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

从晚唐到智凤所在的时代,再到此后几百年间,重庆大足石刻,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运动。

至此,巴蜀的佛教文化早已超越了宗教意义。

500

500

500

图片|重庆大足石刻:1.大足宝顶山第5龛华严三圣像;2.第14龛毗卢舍那佛说法像;3.第11龛释迦牟尼涅槃像。大足石刻分布于重庆大足区,多达40余处,造像5万余尊,是唐宋石刻造像的代表作 · 摄图网 ©


500 

四川人的“盆地意识”

蜀道之难,三峡之险,从不阻碍四川人开放与自由的精神。

四川盆地虽然地势封闭,但因长期远离纷争,生活安逸,历代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巴适的四川盆地如大海般容纳百川,四川,不仅是四川人的四川,也是中国人的四川。

500

500

图片|在成都,可以遥望绵延千里的雪峰天际线 · 图虫创意 ©

中国古代有5次移民入川的高潮

第一次,秦灭蜀后,“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

第二次,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永嘉南渡,因为战乱,大量移民迁居四川。

第三次,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又有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长江中游的百姓为避战乱,大量迁入四川。

第五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各地移民响应朝廷号召入蜀。

500

图片|唐末北方移民南下路线图 · 锦绣人文地理

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四川盆地人口锐减,“殷富之区,鞠为茂草”。有人统计,自明末乱世到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四川全省90%的人口丧亡,“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初,四川盆地人口凋敝,虎豹横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川荣昌知县张懋带着七名随从抵达县城,突然蹦出一群老虎,吓得知县和仆人们慌忙逃命,可还是有五人命丧虎口。同一时期,南充知县黄梦卜上书朝廷说,本来招募了500多名移民入川,但在路上有一半的人死于野兽或疾病侵袭。富顺县人烟断绝,不分白天黑夜都有虎豹在户外游荡,见到活人就扑上去。

500

图片|川东山城地形孕育的挑夫群体,至今仍存在,重庆人称之为“棒棒” · 图虫创意 ©

于是,清朝平定三藩后,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并放宽土地税收的年限,任由先入川的移民在四川随意“插占”土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之间,来自湖广、陕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大批移民,沿水陆路线进入四川,重新开垦荒芜多年的山林田地,兴建水利工程,修筑城墙。

到乾隆时期,四川的土地已经是“开垦殆遍”,在川江水的滋养与各省移民的劳作下,巴蜀重新焕发生机。

由于移民大部分经过长江中游进入巴蜀,以湖广籍人数最多,这一改变四川命运的历史事件,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500

图片|川剧变脸 · 摄图网 ©

宋代四川文人苏辙有一篇《蜀论》,其中写道:

若夫蜀人,辱之而不能竞,犯之而不能报,循循而无言,忍诟而不骤发也。至于其心有所不可复忍,然后聚而为群盗,散而为大乱,以发其愤憾不泄之气。

这是说,四川人面对压迫,往往能忍辱负重,但到了积怨已满、积恨已深的时候,实在忍无可忍,就会振臂一呼,发起反抗。

清朝时,四川盛行一种民间帮会组织,俗称“袍哥”,取《诗经》中“与子同袍”之义,在其他地区也称为“哥老会”。

袍哥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浑水袍哥多是来自各地的无业游民,而清水袍哥就是在长江码头、烟馆,乃至军政界有职位的哥老会成员。袍哥曾遍及全省,开山立堂,远近景从,清廷对其屡禁不止。清末,哥老会在保路运动中出过力。

500

图片|袍哥势力在四川扩张,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从清初反清复明肇始,到辛亥革命风光一时,成为影响深远的民间帮会 · 网络

1911年,清朝皇族内阁意图将路权作为抵押,以获得列强贷款,因此以“国有”名义侵吞铁路权,打算再将其出卖给列强。

四川各地民众为保卫路权,掀起了“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在成都附近与清军交火,并包围了成都,清廷发动军队镇压民变,酿成血案。四川的保路风潮,最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引起中华革命先”

500

500

图片|1911年保路运动,四川爱国民众奋起抵抗,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网络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入四川,以重庆为“战时首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四川300万军民出川抗战,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牺牲、受伤、失踪共60余万人,多名川籍将领血洒疆场。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人伤亡总数的20%

500

图片|四川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图虫创意 ©

四川人有句话,叫“走出夔门变成龙”。夔门是三峡的门户,也是象征意义的四川盆地大门。走出夔门,也就是走出盆地,奔向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崛起的春风中,四川人不满现状,大量向大中城市和东部开放地区挺进,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务工人员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民工潮”的主要源头。这些走出盆地的四川人一度占全国外出务工人员的1/5。

500

图片|成都天府广场一带 · 图虫创意 ©

中国的蓬勃发展,始终离不开四川人。

历史上入蜀的人,有落魄逃难的皇帝,有野心勃勃的枭雄,也有才华横溢的文人侠客,更有无数背井离乡的老百姓。

四川人独有的盆地意识,不是故步自封、偏安一隅,而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此,四川在文化上博采众长,一度“文章冠天下”,在经济上走在前沿,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西南最繁荣的地区。

四川人的精神,早已“冲出夔门”,行遍天下。

500

图片|长江三峡-夔门 · 摄图网 ©

...   完   ...

参考文献:

陈世松:《天下四川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段渝:《四川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点击[锦绣人文地理]查看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