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寻找鲸鱼(上)
本旅程纯属虚构
但知识点货真价实
由于国内的鲸类影像资料稀缺
本文较多地采用了拍摄于国外的影像资料
仅作为相应物种的示意
望知悉
你知道吗?
全球已知约90种鲸类
其中有约40种出没在
中国水域
它们不仅
巨大、浪漫、诗意
化身孤岛,作伴鱼鸟
(南极杰拉许海峡水域,一头成年大翅鲸高高跃出水面,来源@视觉中国)
▼
它们也不仅
来自世界尽头或历史传说
总与我们
水天相隔,时空遥望
(格陵兰迪斯科湾,两头大翅鲸在伊卢利萨特的冰山间游泳,来源@视觉中国)
▼
它们还有
海豚的玲珑可爱
江豚的咫尺相邻
(本文提及的“鲸”或“鲸鱼”指分类学中的鲸偶蹄总目下的鲸目中的所有物种,即“鲸类”,包括须鲸和齿鲸两个亚目。须鲸指用鲸须滤食的各种鲸类,包括大翅鲸、蓝鲸和露脊鲸等;齿鲸指有牙齿的各种鲸类,包括抹香鲸、虎鲸和各种海豚等;须鲸和齿鲸的区别示意,制图@汉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中国的鲸类
既有白鱀(jì)豚、长江江豚等“稀世国宝”
也不乏飞旋原海豚、大翅鲸等“国际明星”
(飞旋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这次我们搭乘
“星球研究所号”观鲸船
从长江到南海,从江豚到大翅鲸
一起寻找中国“鲸鱼”
(南太平洋的汤加哈派群岛附近,两头大翅鲸在离船几步之遥的地方好奇地张望着人类,来源@视觉中国)
▼
一起认识
这些低调的鲸类朋友
一起了解应该
如何科学地向它们问好?
如何帮助搁浅的鲸类?
一起领略中国鲸彩
出发!
// 主要内容预告 //
第1航次 长江江豚、白鱀豚、中华白海豚等
第2航次 飞旋原海豚、瓶鼻海豚、虎鲸、观鲸指南等
第3航次 蓝鲸、大翅鲸、抹香鲸、布氏鲸等
尾声 短肢领航鲸、搁浅鲸类救助指南等
第1航次
自长江,迄东海
湖北宜昌
宽阔的长江江面上
三峡大坝静护着下游的广袤水土
此次观鲸就从这里出发
启程后我们顺江而下
每当在舟船交织的江面经过
支流河口、弯曲河段、江心沙洲
就会格外小心地留意江面
(船务繁忙的长江宜昌江段,摄影师@李理)
▼
忽然
波光涟漪间
有1~5个铅灰色的身影
伴着隐约的“喷嚏”声
忽隐忽现
(宜昌的葛洲坝位于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处,在其附近水中活动的长江江豚,来源@视觉中国)
▼
看到了!
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国家一级
它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小型鲸类
平均1.4米长,43.6千克重
是当地人口中憨态的“江猪”
(长江江豚天生的上扬嘴角仿佛自带“天使微笑”;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圈养的江豚,摄影师@徐树春)
▼
倘若更幸运一些
恰逢大雨将至,风云变幻
很可能一睹江豚“追风侯”的风采
受闷热的天气等因素影响
江豚会跃出水面近1米高
古人称其是在“拜风”
(鄱阳湖中的江豚“拜风”,摄影师@廖士清)
▼
如果是在
春末夏初
赶上江豚刚生完宝宝
你会看到母豚与幼豚伴游
甚至背着幼豚教授游泳和换气
一浮一沉,颇为温馨
(湖北宜昌江段,母豚与幼豚伴游,来源@视觉中国)
▼
如今
在人类活动的滋扰下
在这1600多公里的江段中
仅剩的1000余头长江江豚
相遇只能全凭幸运
(农业农村部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中,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约有445头,洞庭湖约有110头,鄱阳湖约有457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中的长江江豚,摄影师@程斌)
▼
然而尽管如此
长江江豚的命运也足够羡煞
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国家一级
它是长江江豚的亲密伙伴
生活在同样的江段、河弯和沙洲
同样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鲸类
但长着明显不同的
长嘴突、浅体色和三角形背鳍
(白鱀豚过去也曾被称为“白鳍豚”或“百暨豚”,它属于白鱀豚科,但在分子形态分类还不够成熟的过去一直归入亚河豚科;2001年,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中的白鱀豚——淇淇正在进食,摄影师@周国强)
▼
1000多年前
《尔雅》中注解道:“江中多有之。”
20世纪50年代
白鱀豚仍然遍布长江中下游,甚至钱塘江
可是自从2002年水生所“淇淇”的离世
此后我们再也没能在江中
再睹白鱀豚的清晰芳容
(淇淇是人类最熟知的一头雄性白鱀豚,它于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水域被当地渔民用铁钩捕获,其后颈部由铁钩造成的两个伤疤清晰可见。此后,淇淇一直圈养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内用于科学研究,直到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享年23岁;淇淇是人类唯一长期圈养的白鱀豚个体,来源@视觉中国)
▼
尽管
2007年就有学者认为
白鱀豚已经和华南虎一样野外灭绝
但随后长江中不时浮现的朦胧身影
让IUCN红色名录中的白鱀豚
至今仍维持在极危状态
(IUCN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1948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格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2001年,水生所的专家正为淇淇进行定期的体检,摄影师@周国强)
▼
对白鱀豚的留恋
在激励我们继续在江上寻觅的同时
也成了我们保护长江江豚的动力
忽然
江面一阵密集的汽笛
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白鱀豚拉回眼前
刚在伴船游动的那一小群江豚
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对于“羞涩”的白鱀豚,长江江豚要“大胆”许多,偶尔能在离船不远的地方发现它们的身影,摄影师@李心宽)
▼
江豚带来的激动尚未平复
我们已经行至上海崇明岛
长江江豚和白鱀豚纷纷止步于此
在前面广袤的海洋中
长江江豚还有两个孪生兄弟
东亚江豚和印太江豚
(海中的两种江豚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亚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主要生活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而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则主要生活在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中国水域的江豚物种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汉青/星球研究所)
▼
长江江豚有白鱀豚为伴
海中的江豚兄弟也有位白衣伙伴
中华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国家一级
成年中华白海豚的平均体长约2.35米
是一种珍稀的沿岸小型齿鲸
(中华白海豚又被称为“印太驼海豚”,刚出生的白海豚体色呈灰色,随着年龄增大体色逐渐变浅,变白;珠江口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摄影师@颜景龙)
▼
它们通常在沿岸河口处出没
也有追逐鱼群溯江而上的情况
在珠江口沿岸有着世界最大的种群
约2000头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制图@陈志浩,汉青/星球研究所)
▼
要寻找白海豚
通常只需跟着双拖网渔船即可
经年累月的经验
让中华白海豚找到了捕鱼的捷径
它们常单独或成数头的小队
跟在渔船后围剿漏网之鱼
兴之所至,跃水而出
(中华白海豚浅白的皮肤在皮下血管的映衬下会呈现出粉红色,并且粉红的程度会随着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而变化。体色较浅的鲸类均有此特点,例如以“粉红河豚”著称的亚马逊河豚[Inia geoffrensis];跃水而出的中华白海豚,摄影师@Ying Wu/Wild Wonders of China)
▼
首日航程结束
受制于环境和资源等因素
在江河近海的鲸类
我们只能见到地区性的小型鲸类
它们和印象中的“大鲸鱼”相去甚远
而我们此行当然远不止于此
我们继续航行
与海豚和“大鲸鱼”
越来越近
第2航次
自东海,迄南海
次日
我们从舟山渔场一路南下
天空湛蓝,碧波如玉
(由于舟山海域处于广阔的东海大陆架上、长江入海口附近和寒暖洋流交汇处,海水中的养分充足,是物产丰富的大渔场,吸引着众多海洋生物;舟山嵊泗群岛的“海上牧场”,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
在船头
水波中惊现一群海豚
欣喜之余扫视四周
我们竟被海豚包围了
(船边的飞旋原海豚,摄影师@梁震凯)
▼
这里的水深超过180米
冬季随着大群的鱼类迁徙洄游至此
远洋的海豚也会追寻猎物而来
为了不惊扰和伤及海豚
我们保持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并尽可能地安静和克制
(一些海豚很喜欢在船首乘浪嬉戏,来源@视觉中国)
▼
船边的海浪中
一头海豚忽然跃起近2米
同时旋转着身体扎回水中
这标志性的杂耍动作属于
飞旋原海豚
Stenella longirostris
国家二级
它们追逐金枪鱼等鱼群而来
(飞旋原海豚又被称作长吻飞旋海豚,因喜欢旋转着身体跃出水面而得名,来源@视觉中国)
▼
海豚是有名的“社交达人”
很喜欢集大群或和其他物种混群
眼前这一大群就很可能不只一种海豚
(海豚混群出没,摄影师@商睿)
▼
经过仔细观察
我们果然还发现了
真海豚、瓶鼻海豚
条纹原海豚、点斑原海豚
它们追随鲐鱼、鲱鱼、沙丁鱼和乌贼而来
在这片海域相约一场冬季盛宴
(追随沙丁鱼群而来的真海豚群,来源@视觉中国)
▼
海豚科物种的
外向性格和丰富社交
促使它们发展出复杂的
社会结构和认知能力
换言之就是海豚很聪明
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
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国家二级
(瓶鼻海豚又被称为“宽吻海豚”,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海豚,来源@视觉中国)
▼
它的大脑与人类非常相似
拥有大体积的大脑半球
其表面的沟回甚至比人类还多
脑体积与大猩猩等类人猿相当
是动物界仅次于人类的存在
(瓶鼻海豚有着聪明的头脑,能学会许多手语和复杂的肢体动作;海洋馆中正在表演的瓶鼻海豚,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然而
“聪明反被聪明误”
出色的头脑使它们成了
海洋馆里最受欢迎的表演鲸类
因而痛失自由
(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和瓶鼻海豚一样,都是海洋馆中常见的表演动物。不同于瓶鼻海豚的是,白鲸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在中国水域分布。它是北极海域常见的一种齿鲸,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打工人”;海洋馆中头顶“气环”,正在表演的白鲸,摄影师@陈刚)
▼
海豚大脑还有一个特点
具备发达的听觉处理区
这可是关乎它们饭碗的一项特长
在水下
光线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加上水中的距离感存在视差
海豚演化出一套声呐系统
仅靠回声定位追捕猎物
(搭配音频观看效果更佳;海豚通过呼吸道中的猴唇[又称“声唇”]发声,声波通过头部的额隆汇聚向前,在触及猎物后反弹,最后由海豚的下颌接收并传至耳中。如此的声呐定位能力并非海豚科物种独有,抹香鲸等其他齿鲸也同样具备;海豚声呐定位原理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音频来源@Freesound)
▼
也许是厌倦了冲浪游戏
海豚们在跟船一段时间后便一哄而散
留下我们继续南下
当我们绕到台湾东面
台东和花莲吹拂着西太平洋的风
这里是我国观鲸最理想的区域之一
(花莲岸边不远处的海豚群,摄影师@胡添龙)
▼
远处水面
忽然升起几个高耸的背鳍
头部伴着1~2米高的喷潮
印象中的“大鲸鱼”终于出现了
那是个头最大的“海豚”
虎鲸
Orcinus orca
国家二级
(虎鲸是海豚科物种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因此也被称为“最大的海豚”;生于1995年的雄性虎鲸T19B Galiano,摄影师@Yifan Ling)
▼
按照观鲸规范
我们从虎鲸的侧面
顺着它们的游动方向缓慢靠近
与它们保持100~300米的安全距离
将船速控制在6节以内
缓慢伴行,安静观察
(观鲸活动规范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透过望远镜
我们看到成年虎鲸体长5~10米
体色黑白犹如身着套装的白领一族
它们奔波在我国几乎所有海域
是分布最广的鲸类之一
(虎鲸虽然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但如今也是难得一见;虎鲸的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汉青/星球研究所)
▼
放眼全球
不同海域的虎鲸种群
在行为习惯和外形上有明显的差别
就像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类民族一样
(一个虎鲸家族,摄影师@张康年)
▼
沿岸居留型虎鲸
通常5~25头成群
背鳍末梢钝圆,经常发声
下潜时间通常不超过4分钟
主要以鱼类为食
(虎鲸的背鳍形态是进行个体识别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西海岸海域的一个南方居留型虎鲸家族中的成年雄鲸——J26 Mike[上]、雌鲸——J22 Oreo[中]和幼鲸——J58 Crescent[下]的背鳍对比,摄影师@Yifan Ling)
▼
而远洋过客型虎鲸
通常1~7头成群
背鳍末梢尖挺,较少发声
下潜时间在5~15分钟
主要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
(虎鲸又名逆戟鲸,高耸的背鳍是成年雄性虎鲸的标志;美国西海岸,过客型38岁雄性虎鲸T68A Ken[前]和过客型52岁雌性虎鲸T68 Yakataga[后],雌雄的背鳍差异鲜明,摄影师@Yifan Ling)
▼
从眼前两头虎鲸
较小的群体规模和尖挺的背鳍
推测它们可能属于太平洋上的过客型
浪迹大海,居无定所
来中国海域碰碰运气
(水下的一头雄性成年虎鲸,摄影师@张帆)
▼
虎鲸
虽为“鲸中之虎”或“杀手鲸”
是大白鲨都要退避三舍的海中一霸
然而其实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2018年曾记录到一头雌虎鲸
拖着自己夭折的孩子
整整17天
(南极海域的一对虎鲸母子,可见雌性虎鲸的背鳍相对圆钝,摄影师@徐征泽)
▼
两头虎鲸可能发现了我们
只见它们突然改变了方向
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
随后销声匿迹
如果前往
冬季的黄渤海海域观鲸
还可能见到从北太平洋和白令海峡等地
沿岸南下越冬繁殖的
小须鲸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国家一级
(小须鲸是目前数量最多的一种须鲸,是须鲸中体型较小的种类,黄海海域的个体平均体长6.14-6.93米,通常小于日本海、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海域的个体;小须鲸的身上有着独特的白色斑纹,摄影师@Tea-tia)
▼
如果回到数十年前
我国附近海域还能见到世界第二大鲸类
长须鲸
以及深受捕鲸业迫害的
灰鲸和北太平洋露脊鲸
然而在捕鲸和环境变化等影响下
这些大型须鲸的种群不断减小
中国海域已多年未见它们的身影
(请左右滑动查看;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的数量极为稀少,相比之下,它在南半球的“孪生兄弟”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就要常见得多。这两种露脊鲸的头部都长着标志性的浅色皮茧,又被称为“鲸帽”,能用于个体识别。皮茧上通常还寄生着大量的鲸藤壶和鲸虱;从左到右依次是南露脊鲸、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露脊鲸们长着
3米多长的鲸须和数十厘米厚的鲸脂
这让它们成了捕鲸市场最受欢迎的鲸类
因此它们的英文名直接叫作“Right Whale”
即捕鲸人应该选择的“对的鲸鱼”
(整个20世纪,全球有将近290万头大型鲸类[主要是须鲸]被猎杀。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发布的《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正式生效,严格禁止商业捕鲸。此后全球的捕鲸量显著下降。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间,全球商业捕鲸活动猎杀的大型鲸数量达到了70万头,但到了90年代,已减少到约7000头;如今只剩下日本、挪威和冰岛等个别国家还在开展捕鲸活动;2008年,日本的“勇新丸”号捕鲸船在南极海域开展捕鲸作业,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次日航程的最后
我们绕过台湾南端的垦丁
来到我国鲸类资源最丰富的海洋
南海
在这片温暖的水域
还有更加传奇的“大鲸鱼”
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