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红人不红,谁能有他惨!这位被遗忘的“曲圣”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这么一个女人,凭借着悲惨的遭遇,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个量词和形容词,没错,她就是窦娥。
有这么一个男人,创造出“窦娥”这位现象级女性人物形象,火爆全中国,然而,他自己却快要沦落为“查无此人”的状态,没错,他就是关汉卿。
他是《窦娥冤》的作者,也是“元曲四大名家”之首,以一己之力拓宽了元杂剧的广度和深度,后世评价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有“曲圣”之称,也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高八斗、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人物,正史没有他的姓名,野史里面仅用一句带过,甚至连仅有的一句话介绍里面标注的出生地,生卒年也都是错的……
所以,这位才华横溢的斜杠青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中国古代的“音乐剧”
古代文艺的绝唱——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历史永远璀璨的文化遗产,元杂剧就是元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有情节、有剧本、有表演、有音乐,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放在中国元代叫做“元杂剧”,放在现代的西方可能就对标的是“音乐剧”了。
和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一样,元杂剧种类繁多,涉及了历史、军事、公案、情爱和神仙鬼怪等不同的题材,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分类法中就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也称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又名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也称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虽说题材丰富,但元杂剧本身还是有极高的创作难度:
想要创作出元杂剧,首先就要做到严格遵循曲牌的声韵限制,但在遵循规则的同时,又要做到通俗易懂,甚至还可以形成套曲,一韵到底等等高难度技巧。
元杂剧的创作门槛高,还有那么多的声韵限制,很多作者能专注写好一个题材的都可以名垂千古了,关汉卿却一骑绝尘,以一己之力将元杂剧的深度与广度拓宽:专著《录鬼簿》前后两卷记述了152位杂剧以及散曲作家,作品450余种,关汉卿一人独占62种。
可见他是妥妥的元曲界全能型创作人,啥都能写,还保质保量。
不仅如此,关汉卿老师音乐方面能力也非常能打:他不仅倾其毕生精力从事北曲杂剧创作,也数次参与演出实践活动。
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也说:“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辈,创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
大概意思是后世曲论家均以关汉卿为首,将他与写过《汉宫秋》的马致远,写过《傅女离魂》的郑光祖,写过《梧桐雨》的白朴四人统称为”四大元曲作家“,而这其中关汉卿具有草创之功,对完备杂剧体制和"韵促音调"贡献最大。
“查无此人”的大女主编剧
如果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那关汉卿就是站在山顶睥睨众生的巨佬级文学巨匠,他的杂剧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然而除了百度百科上少的可怜的词条,关汉卿基本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在正史上你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即便一些民间野史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记》、熊自得的《析津志》,有关他的记载也是凤毛麟角。
这造成了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有人说他是大都人,也就是京城人士,有人说他是解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带,还有人说他来自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
最终在一本叫《关汉卿故里考察记》的书中,学者常林炎完成了一次最妥善的”端水“:“关汉卿,祁州伍仁村人(河北人),祖籍解州(山西人),重要的戏剧活动在大都(北京人),最后回到伍仁村故里,便终于此。”
至此,才没让关汉卿千年来成为有名无实的”孤魂野鬼“。
为什么如此重要影响了整个朝代甚至后世文艺发展的大人物,在历史上却处于快要“查无此人”的尴尬境地呢?
这锅还得安在元朝的社会环境上。元朝人分十等,即是: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这虽然没被元朝写进典籍,却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元朝政府短命的原因所在。
是的,你没有看错,当时的“儒”,也就是文人,地位连勾栏之地的娼盗都不如,所以哪怕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关汉卿老师,写元杂剧也不过是他的小小副业,本职则是太医院的医生,也算是承袭父业。
当时也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无法从政,于是只能多与民间艺人合作,给他们创作脚本赚点零花钱,而我们风流倜傥的关汉卿老师也是其中一员。读书人的事,那能叫“风流”吗,咱们换一个雅一点的称呼,叫“采风”。
因为“采风”的素材很多,加上风流才子关汉卿老师也尤其喜欢塑造女性形象,所以他笔下的女人,无论性格是泼辣,娇憨,倔强还是独立,都无比真实。
仅在《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部元杂剧中,什么手撕骗婚渣男啊,反PUA家暴,girls help girls,互相救赎的这些剧情梗,放到现在来看都算比较新颖的大女主爽文豪华配置,在千年前的关汉卿笔下就被玩出了花。
这在元杂剧的领域中属于“社会风情戏”,也是关汉卿最喜欢写作的一个领域。
后世对于这部元杂剧的赞誉很高,《宋元戏曲史》一书中王国维说:“关汉卿之《救风尘》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宁较后世之传奇,有优无劣也。”
不太正经的“铜豌豆”
作为元代著名的风流才子,关汉卿老师当然也爱搞黄色。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出自关汉卿写的一首套曲《一枝花·不伏老》。
只是被众多伪文学爱好者误解了,以为是和自强不息的腊梅、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这类拥有美好寓意的象征物,甚至很多人直接把“铜豌豆”“一粒铜豌豆”“响当当的铜豌豆”等等当成了自己的微信昵称。
也不怪大家误解,这首套曲的确体现了一种为世不容而来的焦躁和不屈,喷射出一种与传统规范相撞击的愤怒与不满,但我必须要说的是,“铜豌豆”这个词,其实是“老嫖客”的代称。
咳咳……其实我还挺想知道,当这位网友的同学知道自己经常放到作文里的这句话,暗含搞黄色的意思之后心情如何?
作为一个“老色批”,关汉卿的才华是真的,风流也是真的,有一句被世人误读几百年的“下流话”里,藏着关汉卿难以言说的情史——“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这句话各位绅士们应该都听说过吧,出自于明代著名编剧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但这其实是二次创作,这句话真正的出处,乃是元代杂剧皇后珠帘秀所作《醉西施》中的一段小曲,名为《玉芙蓉》,原文是:
"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加人病黄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而这段曲,正是珠帘秀为情人关汉卿所作。
整首曲填满了珠帘秀对关汉卿的无尽相思,是爱而不得的凄情绝唱。彼时,关汉卿是名噪一时的杂剧大家,而珠帘秀则是风头无两的杂剧皇后,他们两人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一个写,一个演,一个幕后,一个台前。
关汉卿是珠帘秀眼中的“大艺术家”,珠帘秀是关汉卿眼中的“灵感缪斯”。大女主剧的女主原型,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望江亭》、《救风尘》等作,便是关汉卿专门为她打造。
而名传千古的《窦娥冤》,则是关汉卿有感于朱小兰一案所写,据说,关汉卿曾害怕写出来会惹上麻烦,迟迟未曾动笔,珠帘秀便鼓励他说:“你敢写,我就敢演!”
她还说,自己愿做如同窦娥一般有抗争精神的女子。关汉卿听罢,才下定决心,写出了“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窦娥冤》。
但再炙热的感情,也难抵挡现实的残酷。珠帘秀飘零流浪,误入妓家,关汉卿则早早有了家室,《玉芙蓉》便是那时心碎的珠帘秀留下的作品,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后会无期。
结语
关汉卿一生著作无数,以一己之力包全了元杂剧的各种题材,他与那些名垂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一样——喜欢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悲悯之情,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写公案戏,他可以大胆讽刺世道黑暗,也可以描写底层人民悲苦心境,对贪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酷吏残暴,官场黑暗的刻画入木三分;同时又是生性自由散漫,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潇洒肆意地写出各种“狗血”社会风情剧,堪称古代言情大佬(音乐剧版)。
正史上没有关汉卿的名字,野史上就连他的出生地和生卒年都是一个谜,然而“曲红人不红”,他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过了近千年,还有人在传颂着《窦娥冤》那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去他的“曲红人不红”!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