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小孩词汇只有两千就能正常交流,而国内大学生四千词汇量却是哑巴英语?

小孩子说话的逻辑是,我会什么我就说什么。

大学生或者说外语习得者说话的逻辑是,我要先想说什么,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500

这两个说话逻辑的不同,就导致前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而后者则必须在自己具备高中或者大学知识的前提下,把英语表达能力也提升到足以表达对应知识的水平。比如我要问你这么个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Russian-Ukraine war?

你是不是直接得卡壳了?

因为你没办法把北约东扩、明斯克协议、顿巴斯问题、亚速营等等概念以及俄乌之间的冲突用英语来表达出来,你肯定哑巴。

但小孩子的回答,可以很简单:Russian is bad,Ukrainian is so poor。

因为在小孩的认知里,他不懂国际政治,他只能模糊的辨认出好与坏,所以这么说也完全没问题。

类似的,比如同样看一个清朝电视剧,皇帝要处罚军机大臣,然后军机大臣张三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这事要让小孩子讲给朋友听,那就是“皇上可厉害了,张三都怕他”。而要让你用英语来跟外国朋友解释这事,你脑子里就会先用汉语组织出来“清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能顺从,不能有质疑和反抗”这样的句子,然后再想想怎么把这些话翻译出来。

但英语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词汇量至少得1万以上并且还得要有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学生高中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表达出来。

在现实中,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跟小孩子的差别也不大,你说话遵循的也是同样的逻辑。

好比说,我扔给你一本20世纪的德国小说,你看了之后可能会跟朋友这么介绍:

我昨天看了一本德国小说,写的很有意思,讲的是个XX故事,你可以看一看。

但是,换到一个德国文学的研究者跟另一个人介绍时,可能就会这么说(随便写的,不要抬杠):

这本书是XX时期的XX流派的著名作家XX的代表作,算是20世纪初德国XX主义思潮向XX主义思潮转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XX作家早年主要从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受超人哲学影响很大,但后来因为XX事件,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而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却得以保留。这种风格与其题材的结合,使其成为了反抗现代性最有利的武器质疑,因此其作品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

这两个表达之间的区别是,在不懂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学发展史的前提下,前者会根据自己对著作的理解,用自己已知的词汇来描述这本书,而后者则是在用文学理论和德国文学研究的一些内容来描述这本书。后者可以理解前者在说什么,但前者理解不了后者在说什么。

后者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观点用英语表达出去,难度无疑要比前者高很多很多倍。

而我们的英语考试,遵从的逻辑也是“精准打击”,不允许模糊表达。一个孩子如果不认识狼,他可以把狼形容为“like dog but bigger than dog”,但在英语考试里让你翻译“我看到了一只狼”,你如果不把狼写成“wolf”那就是没分。

想要不说哑巴英语,其实也就是两个招:第一是针对不同的场景多进行练习,第二是尽量提升自己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日常表达的句法结构。

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要跟他的认识水平相匹配的。大学生之所以觉得口语难,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超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他们更习惯于进行精确表达。而小孩子不觉得语言难,是因为小孩子的认知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是一致的,他只需要在自己掌握的语言范围内表带自己的认知即可,所以总是随心所欲。

类似的情况,往往还出现在很多到国外工作的人的身上。现实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者在国外学习外语的速度其实并不慢,特别是那些日常交流会话,他们说得也可以非常流利。这也是由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不许要学习那些复杂、专业的词汇,而只需要跟孩子一样学会那些基本的词汇,并且能表达自己的认知即可。换句话说就是,同样在看到上面说的清宫剧片段时,他想到的也是“当皇上真好,说什么别人都听”,而不是军机处与清朝中央集权的关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