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水不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关键是历史上许多贤明的帝王也觉得此话有理。今天,我偶尔瞥了一眼此话,感觉有些别扭了。

    唐太宗,盖棺定论的一代贤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语流传千古主要功劳应记给他。说的是,能言善谏的大臣魏征上书唐太宗,开讲《贞观政要》,其中道:“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从谏如流,为了自己给自己开展警示教育,命人将此良言刻在铜镜上。

500

    这句话受到唐太宗如此的重视,恐怕不是因为魏征如是说,而是另有一位来头更大的人物曾经那么说。这位大人物就是战国时期新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所以,此语最早出处是早于《贞观政要》近千年的《荀子·哀公》。

    《荀子·哀公》,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宫里,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什么是忧愁,什么是劳苦,什么是恐惧,什么是危险。”

    如果不是为了尊重原文的意思,我真想跳过“长于妇人之手”,不知荀子非要这么安排鲁哀公的讲话稿到底是何居心。

    孔子常常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孔子说的没错!鲁哀公原本可能是随便炫一下自己的优越性,可是被孔子顺手戴了一顶高帽后,只好临时搞出一个圣明的问题来,鲁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这下随了孔老师心愿,老师揽到开课的活了。孔子给人答疑的方式,通常是再给人添上一问,叫人好自反省,后果概不负责。我看,这堂解疑课是作为经典的观摩课流传下来的。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开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您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来的诸侯子孙中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方面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里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说了那么多之后,重点才出现,孔老师最后说道:“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一气把《荀子·哀公》读完,我似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孔老师究竟是从哪里听说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样的话呢?至今无以揭晓。唯一的可能就是荀子自己编造的。

500

    虽然鲁哀公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但我估计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样的话不足信。道理很简单,船可以不下水。鲁哀公一开始就已说得很明白“寡人生于深宫之中”,可不是与人民打成一片,或者是什麽水深火热之中!再则,就算船下了水,不触到水下的礁石、不遭遇水上的狂风,也罕见会被弄翻弄沉,除非自沉。

    沉船,与水何干!荀子自导自演了这一出讳莫如深的寓言,为避免露怯,还不惜拉上已经作古的孔子壮胆。面对此理,名臣魏征竟不深察,贤君太宗心照不宣。这不是一桩很神奇的案例吗。怪不得,太宗闭上眼,一百年后发生了那一场倾覆繁华的“安史之乱”。

    大乱结束后五十年,大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在扬州偶遇好友白居易,二人酒过三巡,刘诗人赋诗一首。其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隐隐道出一点明理:水不覆舟,是树病了。

    何以“沉舟”?刘诗人依旧讳莫如深,不欲多言,只愿载歌劝酒,“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后世之人习惯沉默是金。

    沉船的故事在继续。现代学校的教科书上,旧故事正以新面貌生机盎然地活着。在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有这样一则新编寓言故事,名为《小虫和大船》。原文如下:

  从前,一家船厂正在造一艘大船。

  有个工人挑选了一块木板,大小正合适,就想把它用上去。他仔细一看,木板上有个虫蛀的窟窿,就对船主说:“这块木板上有蛀虫,不能用啦。”船主看了看说:“这么个小窟窿,碍不了大事。”他让工人把那块木板钉到船上去了。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有一次,船上装满了贵重的货物,刚离开港口,海上起了暴风。船在狂风大浪里颠簸,虫蛀的木板被浪头打穿了,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船主让船工们赶快排水。可是不管用了,海水越灌越多,船渐渐往下沉,一个巨浪打来,船就沉没了。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

500

    从上文可知,舟覆于水,水不负责!然而,小小的蛀虫原本也是没有机会毁掉大船!

    故事讲得很清楚,挑选木板的工人首先看到了虫蛀的窟窿,他为何不另选良材?他把“问题材料”送给船主裁决,是何居心?船主作出那样的选择,是缺长远眼光,还是心存侥幸?最后,所有的沉船责任如果都想推到所谓的蛀虫的身上,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会不会也将变成那艘沉船?

    大船何以沉没?答案在古今中外都应是大同小异。

    法国浪漫主义开派大师席里柯(1791—1824)的一幅画作《美杜萨之筏》也许是给出了最贴近真理的答案。

    第一次面对这幅作品时,观者会立即被眼前触目惊心的死亡和灾难景象所震撼。四处乱横的尸体,守着死去的年轻儿子、绝望到麻木的老父亲,挣扎着爬起身看向天边寻找最后一丝希望的垂死者,这一切都集中在一只简易的木筏上,它随时都可能会被汹涌的海浪打翻。不必多加解释,一眼望去,我们马上就能明白眼前正发生着一场生与死的激烈较量。

    席里柯的《美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真实发生在法国的事件。1816年7月,“美杜萨号”由于船长本人十分傲慢,固执己见,指挥不当,最终导致在海上触礁沉没。大难发生后,船长及诸多权贵乘坐仅有6艘救生艇仓皇逃生,余下150多名水手和乘客则被遗弃在了一只临时绑扎的木筏上。木筏在海上飘泊了13个昼夜,地狱般的漂流期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自相残杀与人吃人的惨剧。等到被路过船只偶然发现时,筏上大部分人都已死去,最后获救的仅存10人。

500

    后来披露,离开沉船的救生艇三四天就登陆了,但是人们从未想到返回大海营救遗弃者。当时,正值王朝复辟,由于肇事的舰长出身贵族,复辟政府便对此百般掩饰,法院也竭力庇护肇事责任人。两位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此举立刻轰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画家席里柯闻讯也格外愤慨。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席里柯走访了幸存者,聆听了他们的真实遭遇,并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出这一幅高4.9米、宽7.1米的“写实”巨作,画成之后引起强烈的轰动。

    尽管真相大白于天下,但幸存者的心灵依然无法得到安宁,经过多年精神折磨后,他们先后在莫大的自责中死去。有一位在临终前,复述了苏格拉底那句意味无穷的话,祈求上天的宽恕。

    公元前 399年,苏格拉底被控以“蛊惑人心、颠倒是非”罪。面对501名雅典公民代表组成的庞大陪审团,苏格拉底做了长篇的自我辩护,但未被陪审团接受,被判了死刑。他是这么说的:“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吧。

    死亡与沉船一样,解决不了人间的疑难杂症。生与死,善与恶,彼此交缠,延绵不绝。如果说,恶者死后不得再生,人间自此就不该再有恶者的一席之地。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他们的笔触不会被无法解答的问题所绊倒。定格在《美杜萨之筏》画面上的是,一线生的希望忽然出现的一刹那。天边遥遥出现了一点帆影,于是有人尽量站到高处,挥舞起红色的衣衫,为生存做最后一次努力。在这一刻的画面,死的恐怖丑恶与生命的顽强不屈正在相拥共舞。

    受到《美杜萨之筏》的启发,同时深受文艺复兴旗手但丁之作《神曲》神奇想象的激发,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1798—1822)以一幅使自己日后一举成名的杰作《但丁之舟》,进一步地揭示出了那个震慑人心的“答案”。

500

    《但丁之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取材于《神曲》第一部《地狱》第八篇。画面上,在惊涛激荡,水深流急之中,一叶轻舟在怒浪中飞渡。然而,这不复是人间的生死搏斗,而是地狱中日夜不停载渡亡魂的死亡之航。但丁在维吉尔的灵魂的引导下,破天荒地以一个活人的身份立在了这艘船上,那鬼渡上的可怕舟子正赤身奋力摇橹,载他们前往在黑暗中喷光的冥都。

    在《神曲》中,维吉尔是但丁精神上的“善良的老师”。而赤身的舟子是古希腊神话中彼奥提亚的国王佩勒吉,因为他生前烧杀抢掠,罪孽深重,被阿波罗送到了地狱之城。

    在地狱的河流中挣扎着一个个鬼魂,“大家都赤裸着,脸上带着怒色”。那些生前终日被愤怒所控制的人,死后便被罚入这泥泞的河中载沉载浮。他们活着时是如此的怒火中烧,愤怒是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烧灼他们的灵魂,以致他们的灵魂已经被深深打上愤恨的印迹,即使坠入地狱为鬼,也丝毫不能忘记生前的怒意。

    显然,德拉克洛瓦也曾受到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在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也描绘了灵魂在冥河中被驱赶的景象。但不同的是,在米开朗基罗极度悲情的画面,那些被判有罪的灵魂,要被迫下摆渡船,进入地狱接受相应的惩罚。而《但丁之舟》则是一艘善恶同载的船。

500

《最后的审判》局部

    此刻,但丁立在渡船上,一些亡魂妄图爬上着冥舟,即使在此时,它们也是被极端的恶意所控制,一边争着向船上爬,一边彼此踹蹬,生怕被别人抢先。扒在舟头的亡魂因为不能登舟,愤恨中竟然用牙狠狠啃咬船梆,如豺狼一般凶恶和丑陋。但丁被惊骇了,维吉尔则以坚定和智慧的目光,看向舟头的恶鬼。

    艺术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伟大的画家在选择《神曲》中的这一片段时已然明白,但丁在这里是以鬼喻人:在短短的生命过程中,人为什麽终日怒火冲天?是因为嫉妒、贪婪,欲望不能实现……

    是过去和现在、有名或无名的水中的怒涛,掀翻了一艘又一艘的船——2022年4月11日初稿(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