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罗马帝师,被学生赐死
雅克—路易·大卫1773年的画作《塞涅卡之死》
塞涅卡是古罗马哲学家、剧作家,出身于罗马骑士阶级,一生历经罗马五位皇帝,曾为其中四位服务。他是尼禄的恩师和顾问,在晚年却被卷入了刺杀后者的阴谋,被迫自杀身亡。
卢修斯·阿奈乌斯·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1
被罗马皇帝赐死的帝师
塞涅卡全名为卢修斯·阿奈乌斯·塞涅卡,于公元4年在西班牙出生,5岁时前往罗马城。
那时候,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屋大维(恺撒的甥外孙和养子,公元14年去世)还在统治。塞涅卡在罗马城接受修辞和哲学方面的培训,成为一名颇受欢迎的元老,经历提比略和卡利古拉两朝统治后,公元41年因触怒新皇帝克劳狄一世而被流放到科西嘉岛。
公元49年,在皇后阿格里皮娜的求情下,他被克劳狄允许返回罗马,然后被皇后聘请担任她儿子尼禄的导师。
皇后阿格里皮娜
尼禄是阿格里皮娜的亲生儿子、克劳狄一世的继子,也是罗马帝国史上最年轻的皇帝,公元54年登基时年仅16岁。
在位之初,尼禄尚未大权独揽,而是在母亲阿格里皮娜、禁卫军长官布鲁斯和导师塞涅卡的辅佐下进行统治。
塞涅卡撰写了尼禄的就职演说,其中承诺恢复元老院的适当法律程序和权力。他还为先皇克劳狄一世的葬礼撰写悼词,由尼禄当众宣读。
尼禄
在执政的前五年,尼禄维持着相对开明的统治,罗马帝国境内称得上是政通人和。但他很快就寻求独立统治,摆脱他人束缚。
尼禄先派人谋杀了自己的母亲。之后禁卫军长官布鲁斯也因不明原因死亡,很可能是死于中毒。
尼禄看着他母亲阿格里皮娜尸体
由于塞涅卡是文臣,且德高望重,尼禄并未对他下手。但是,塞涅卡在朝中也是独木难支了。
眼见尼禄日益荒淫无道,塞涅卡曾在公元62年和64年两次试图退隐,但尼禄两次都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不过,塞涅卡在政坛上越来越缺席。他在罗马附近的乡村庄园里过着安静的生活,专注于研究学问,很少去罗马。
公元65年,由于对尼禄的暴政愈发不满,罗马帝国上层的数名军官和元老密谋将其杀死,是为皮森尼亚阴谋(Pisonian conspiracy)。
但是,计划未实施就已经泄露,尽管塞涅卡本人不太可能参与阴谋,但是他的侄子卢坎(Lucanus)参与了此事,因此他也被株连。
尼禄下令将塞涅卡赐死。他的妻子试图与他一同赴死,但是被救下。
几十年之后,罗马作家塔西佗在《编年史》第十五卷第61章《塞涅卡之死》里,描述了塞涅卡的自杀。鉴于塔西佗对共和主义者的同情和对罗马帝政的不满,他的描写可能有些浪漫化。
罗马作家塔西佗
据此章记载,塞涅卡切断了腕部和足部的几条静脉,受到缓慢失血和长期疼痛的折磨,而不是快速死亡。他还服用了毒药,但这并不致命。他向一名抄写员口述遗言后,在朋友们陪伴下,浸在热水浴中,他预计这会加速血液流动,缓解疼痛。
塔西佗写道:“然后他被带进浴缸,蒸汽让他在窒息中而死,没有举行葬礼就被火化了。”
塞涅卡坦然面对死亡,给世人留下了好印象。这种坚忍冷静,使暴君的专横相形见绌。
在西方文化界,塞涅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果不是塞涅卡的戏剧化的死亡,也许他不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
他的死亡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似,而又有所不同。苏格拉底在希腊城邦死于多数人的暴政,而塞涅卡在罗马帝国死于暴君的专横。考虑到后世的影响,塞涅卡的死亡更像是一种失败者的胜利,他本着向死而生的心境——“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因此,他的死亡成为后世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主题。
雅克—路易·大卫于1787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曾于1773年创作了《塞涅卡之死》。1793年,时隔20年之后,在法国大革命的变幻风云里,大卫创作出更著名的画作《马拉之死》。马拉是著名革命家,死于保王党刺客之手。由于马拉身患皮肤病,必须长时间泡在药水浴里,因此马拉是在浴缸中遇害的。
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出同类题材更著名的画作《马拉之死》
马拉的死亡场景,与塞涅卡有相似之处。大卫用他的画笔为塞涅卡和马拉双双加冕,将他们变成了舍生取义的殉道者。
2
向死而生的哲学家
虽然古罗马人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豪放、荒淫和纵情肆意,但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斯多葛主义在罗马时代十分流行。哲学家芝诺在公元前3世纪早期创立该哲学学派。因为在雅典时他常在“门廊”里讲学,而“门廊”的希腊语发音是斯多葛。
芝诺
在罗马,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主义的代表。塞涅卡是古希腊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并且使之形象化,更加易于理解。许多罗马人,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还是平民,都从塞涅卡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塞涅卡认为,哲学是治疗生命创伤的药膏,而破坏性的激情,尤其是愤怒和悲伤,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必须根除,或根据理性加以缓和。他讨论了沉思生活和积极生活的相对优点,认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很重要。他相信,宇宙是由理性的天意支配的,因此人必须接受逆境。
塞涅卡一生中著作颇丰,包括十几篇哲学论文、124封涉及道德问题的信件。另外,他还是一名剧作家,有9部悲剧和一部讽刺剧被归为塞涅卡的作品,但只有8部悲剧可以确定为他所作。这些作品多数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如《赫拉克利斯的疯狂》《特洛伊妇女》《腓尼基妇女》等。
赫拉克利斯向他的孩子们发射箭矢
在人生最后几年,他淡出政坛,隐居乡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两部作品:《天问》和《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前者是一部关于自然世界的百科全书,后者是他给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记录了他的哲学思想。
[古罗马] 塞涅卡,刘晴 译,《塞涅卡道德书简: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出版
早期的基督教会,非常看好塞涅卡和他的著作,甚至称他为“我们的塞涅卡”。
虽然基督教反对自杀,而塞涅卡是自杀身亡,但是,塞涅卡的死亡似乎暗合了耶稣之死,后者发生在公元30年或33年。使徒保罗在宣扬基督教教义时是这样解释的:耶稣是神之子,他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而是为我们而死,为世人赎罪。基督教吸收了斯多葛哲学的思想,即为了某种更高尚的目的,可以牺牲,为了更有尊严地存在,可以毁灭。
公元4世纪,塞涅卡与使徒保罗的“通信”浮出水面。据称,他们两人早已结识,并且进行过深入的精神交流。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对塞涅卡赞誉有加,将其列入“基督教作家”的名单。
在整个中世纪,塞涅卡的作品被人们大量引用摘录,主要是他的《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因为它比较浅显易懂。
中世纪后期的阿尔贝蒂诺·穆萨托(Albertino Mussato)于1314年所作的戏剧《埃塞里尼斯》,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以古典主义范式创作的戏剧。但是,这部戏剧并非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为蓝本,而是以塞涅卡悲剧为蓝本,将罗马的历史事件戏剧化,以塞涅卡之死警告世人暴政的危险。
阿尔贝蒂诺·穆萨托(Albertino Mussato)雕像
虽然后世认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是彼得拉克,但是穆萨托也被视为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和诗人,被称作“原始人文主义者”。比起对古典文艺的复兴,穆萨托更关注古代悲剧体裁在唤起强烈情感和道德教训方面的影响。
穆萨托说:“诗人的悲剧之声,使身处逆境之人变得坚强,使懦弱者的恐惧消失。”
在文艺复兴时期,塞涅卡仍然受到欢迎。薄伽丘于1370年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的图书馆浏览图书时,偶然发现了塔西佗的作品,看到了那段关于塞涅卡自杀的记录。薄伽丘暗示,这是一种变相的洗礼,或事实上的精神洗礼。
但丁在《神曲》里将塞涅卡置于地狱第一圈,与西塞罗并列。
多梅尼科·佩塔利尼(Domenico Petarlini)所画的在海边忧郁的《流放但丁》
塞涅卡的身影不仅在但丁的作品里闪现,还出现在乔叟的作品里,并且对彼特拉克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彼特拉克在自己的文章中模仿他的风格,大量引用他的名言,引用次数超过了除维吉尔之外的任何权威作家。
彼特拉克
近代以来,塞涅卡的作品被大量地印刷和翻译,伊拉斯谟和约翰·加尔文都曾参与其中。在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散文家蒙田被视为“法国塞涅卡”。同样,英国散文家约瑟夫·霍尔(Joseph Hall)被称赞为“英国塞涅卡”。
法国散文家蒙田
3
为奴隶代言的罗马贵族
自由损害弱者,平等压抑精英。斯多葛哲学不仅有拥护者,还受到过不少人批判。比如19世纪的哲学家尼采,就是斯多葛主义哲学的著名反对者之一。
尼采
因为斯多葛主义启发了早期基督教,而尼采憎恨这种“弱者的胜利”,认为基督教和斯多葛主义都是底层大众用道德和良心的枷锁,来报复压制他们的贵族英雄。
尼采认为,天然的贵族是不受道德拘束的英雄。在尼采笔下,古代贵族只尊重传统习俗,但是不追求理性道德,他们非常暴虐,非常有攻击性和战斗性,一有愤怒就会立马倾泻出来。所以贵族是不会怨天尤人的。
尼采还认为,基督教是反古代英雄的,底层民众因为打不过贵族英雄,所以就心生怨恨,发明出各种道德负罪感和对苦难的神圣化来反制贵族。
苏格拉底在尼采眼里是个下等人——因为他是下等人,所以就利用诡辩来让上等人难堪。奴隶造反是不伴随任何暴力的,是纯精神领域的造反,就是把上等人套进观念的枷锁里去。
但是,要实现尼采说的“奴隶造反”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人们必须对精神领域的观念非常执着。不仅普通基督徒要充满斗争的勇气,贵族也要有一种“对彼岸的执着”。在尼采笔下,不仅苏格拉底是下等人用巧智来瘫痪上等人天然的英雄豪气的代表,就连出身罗马骑士阶层的塞涅卡,也不过是一个自扰的庸人。
然而,历史没有顺着尼采的愿望走。早期基督徒走的便是一条“奴隶造反”之路,顺着苏格拉底、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救世的逻辑,用哲学和宗教来把那些“超人”“高贵的人”“贵族”“英雄”当活靶子打。
罗马大火
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发生了一系列惨剧。新建的里昂城和古老的罗马城接连发生大火,塞涅卡在给友人鲁基里乌斯的书信里写道:
“我们应该反思所有的不确定,且应该怀有坚定的信念,面对那些随时可能到来的灾难……有多少次,亚洲的城市和亚该亚(罗马帝国的一省,位于希腊南半部)的城市仅因为一次地震就被击倒了!有多少叙利亚和马其顿的城镇被摧毁!又有多少这样的灾难将塞浦路斯夷为平地……
作为该地区的一颗明珠,里昂这样富有的城市都已化为灰烬……时运可能会把你与你的祖国分割开,或将你驱逐到荒原。现在人群拥挤的地方,也可能变为荒原。
如果我们没有被那些不期而遇、又貌似奇异的灾难压垮或迷惑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着眼于全人类命运的本质。让我们高瞻远瞩,想想那些巨大的灾难并不会时常发生,但最大的灾难很可能会发生。我们必须彻底反思命运。”
也许,热衷于狂欢的古罗马人,已经预感到罗马帝国在未来的毁灭。而哲学可以带来一线微光,可以陪伴人类挨过秩序崩解后的漫漫长夜。
克洛普施托克的肖像画
正如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的《复活颂》所写的那样:
“啊,无孔不入的苦痛,
我已脱离你的魔掌!
啊,无坚不摧的死亡,
如今你已被征服!
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
我将飞扬而去,
飞向肉眼未曾见过的光!
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
我将展翅高飞!
我将死亡,直至再生!”
1951年美国电影《你往何处去》(Quo Vadis),改编自显克微支同名小说,讲述公元64至68年间的罗马帝国历史
作者 | 李珂
新媒体编辑 | 谢奕秋
美编 | 赵冬冬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戳这里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