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垮一个公司有多简单:一句话给他造个谣就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大大饼”
1993 年,中国最大的火腿肠品牌 “ 春都 ” 仓库起火,价值 4000 万的猪肉受到影响。
厂里领导觉得全数报废有点可惜,就把一些受损不太严重的猪肉剃掉边角,留下完好部分继续作为原料加工。
这么做并不合乎商业准则,但对于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来讲,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春都的领导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决定成为了葬送整个品牌的起点。
由于那个批次的火腿肠有一股烟熏味儿,一时间 “ 春都火腿肠跟火葬场联营,用人肉做火腿肠 ” 的谣言传遍了大江南北。
春都总部派人去公安局报警,悬赏 30 万追查此事,最后毛都没抓到。。。
春都火腿肠的销量因此一跌再跌,双汇火腿肠趁机打起了价格战,从此春都一蹶不振,中国火腿肠行业迎来了双汇独大的舞台。
虽然春都没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谣言绝对是一个重点。
“ 吃一包方便面需要 32 天才能解毒、肯德基的鸡身上长了 8 个翅膀 6 条腿、干脆面是尸油炸的、辣条是耗子皮做的、酸奶是避孕套做的。。。。。。 ”
如果你在中国长大,你一定听过上面这样的谣言或是更多类似的奇形怪状千奇百怪的谣言。
*该 6 腿鸡图片系 PS 合成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谣言层出不穷呢?
因为在现代商业社会里,很多时候无论面对多强多大的公司,谣言都是无坚不摧,照样干翻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 商业谣言 ” 这个事儿。
1985 年春天,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巨头公司宝洁正在面临一场莫名其妙的危机。
因为纽约大都会街头四处流传着 “ 宝洁正在资助撒旦教 ” 的传单,他们的总部接到了 4000 多通电话,全都是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儿的消费者和经销商。
撒旦教图腾
在那个有线电话普及没多久的时代,这是一个恐怖的电话量,焦头烂额的宝洁副总裁对采访的记者说:“ 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开始的,但我们发现人们都相信它!”
那时候宝洁的电话客服,每天的工作就是接电话被消费者臭骂一顿然后收到一句 “ 我再也不会购买你们的产品 ” 的狠话。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宝洁第一次遇上这个谣言了,而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保洁公司的品牌 logo。
在宝洁公司的创立初期,是没有 logo 的,码头的工人为了方便区分货物,会在货箱上画星星和月亮。
后来宝洁公司就干脆把这个做成了自己的商标,是一个月亮配 13 颗星星,这13 颗星星代表美国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
宝洁最早的 logo
在此之后宝洁一直在对自己的商标形象进行升级,并在 1931 年聘请雕塑家把商标升级成了一个很好看的月亮男加 13 颗星星的标志。
宝洁 1931 年版本 logo
随后,宝洁的品牌噩梦就开始了。
1980年左右,由于这个新标志,陆续开始有 “ 宝洁公司正在资助撒旦教 ” 的谣言诞生。
那为什么 50 年前做好的 logo,这个时候突然出事儿了呢?这里我先跟大家简单提一下背景。
在 1970-1990 年代,整个美国都被笼罩在 “ 撒旦大恐慌 ” 中,当时很多虐杀、谋杀和婴儿邪恶献祭的都市传说频繁出现,并且有不少真实发生的恶性事件的凶手自称信奉撒旦教。
而美国当时有接近四分之三的成年人自称信奉基督教,撒旦教相关传说越来越多的出现让巨量的基督教徒担心邪恶势力死灰复燃,撒旦重新降临世间之类的,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这个影响有多大呢?
像《 恶灵骑士 》、《 康斯坦丁 》、还有驱魔电影鼻祖《 驱魔人 》这些知名的文化作品和 IP,都是在那个时代依托社会背景诞生的。
一直到现在,美式恐怖电影和《 美国恐怖故事 》这类美剧都还在大量取材那个时代的背景和传说。
《 恶灵骑士 》 剧照
在这样的人心惶惶的时代背景下,宝洁的 logo 就被翻出来批判了一番,首先,传谣者说月亮男头发和胡子的尽头,是山羊角的隐喻。
山羊在西方基督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并且有撒旦曾经附身在山羊身上的说法,所以这勾结恶魔的帽子,啪的一下就给宝洁扣上了。
第二,月亮男胡子的卷曲部分,被解读为倒着写的666。
可能大家作为中国人看到 666 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铁没毛病,感觉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美国,这个问题大了,666 这个数字是基督敌对者和魔鬼的象征,是召唤撒旦的符号,于是,这第二顶帽子又扣给了宝洁。
第三,大家认为图上的星星也有问题,这些星星里面有一部分是倒五角星,倒五角星同样是撒旦教的象征。
另外呢,13 这个数字在美国也不吉利,类似于国内的数字 “ 4 ”,因为当年耶稣就是跟 12 个门徒一起吃了个饭之后被处决的,也就是说 13 个人凑一起吃饭,一定会死一个,很不吉利。
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方法是,13 压了 12 这个数字一头,而 12 这个数字代表旧约圣经里的小十二先知,你压小十二先知一头就是大不敬,反正就是各种解释方法都有,这个帽子你宝洁戴定了,宝洁稀里糊涂被扣了一堆帽子。
这些传言,随着牧师、神父和基督徒的散播愈演愈烈,导致大量消费者都认为自己的纸尿裤、厕纸、牙膏、香皂等东西统统被恶魔附了身。。。
你再结合一下洗手间和浴室这种本来就容易产生恐怖联想的使用场景一想,简直要被吓死了呀,你是基督徒你敢买吗?你肯定不敢买啊对吧!
宝洁高管当时跟媒体表态说,宝洁绝不会像谣言屈服,并且拿出 10 万美元进行辟谣。
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谣言在随后几年内越传越凶,干脆传成了 “ 宝洁总裁是撒旦代言人,宝洁的收益都会流向撒旦教 ”。
实际上宝洁当时就已经上市了,财务流向都是经审计并且公开的,但是人们不在乎,他们觉得报表都是被操纵的,保洁一定支持了撒旦。
最终,宝洁还是不得不更改了这个 logo 有争议的部分,并且在后面逐步将这个 logo 雪藏,开始主要使用字母图形 logo。
宝洁在这个谣言上的实际损失和间接损失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公布,但对于一个世界五百强的百年企业来讲,丧失了创立之初的传统标志,已经对品牌是一个巨大伤害了。
那么,这个谣言是怎么变得这么猛的呢?搞臭宝洁有什么用呢?是谁在推波助澜?
我跟大家说几个有趣的诉讼新闻:
1982年,宝洁起诉了包括安利分销商在内的6人,因为他们四处散播宝洁高管与恶魔的谣言。
1990年,宝洁起诉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都是安利分销商,他们也散布了宝洁的谣言。
1995年,宝洁起诉了4家安利分销商,因为他们同样在散布保洁谣言。
而且他们不仅散布谣言,还采用了一种更创新更高效的方式,传谣传出了新高度,他们采用了语音信箱,你只要给他们的安利经销商打个电话,就能获得安利与撒旦的关系的无微不至的讲解,并且获得一份宝洁旗下子品牌的避雷名单以防你误买。
这个案件审理了长达 12 年,在 2007 年才宣判,法院判罚这些安利经销商赔付宝洁1900万美元的赔款。
其实宝洁本来索赔了50亿美元,但是关于 “ 谣言伤害品牌影响销量 ” 这个点,是很难拿出证据来定量的,所以强如宝洁,也得吃个哑巴亏。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公司的 logo 都讲究极简的一个原因,他们要么是纯字母要么是字母加非常简单的几何色块图案,因为这样被歪曲解读的概率会比较低。
著名的 “ 改了,但好像没改 ” 的小米字母 logo
在宝洁谣言案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儿,那就是人们会 “ 盲目相信权威 ”,在拥有大量基督信仰人口的美国,神权是一种强悍的权威,人们都害怕撒旦,那是谁让人们害怕撒旦呢?
是神权,在宝洁案里,有很多神职人员无意中的强化了宝洁谣言的确定性,实际上这些神职人员有那么确定吗?他们也没有那么确定。
他可能就在安利那听了个电话,回头周末在教堂跟你讲了一下。那你听完你会信吗?
如果是安利给你讲你可能还会犹豫一下,但你是基督徒,在撒旦恐慌的背景下,你的father在教堂给你讲了一下,你大概率会信呐对不对。
当然,这里不是说贬低宗教啊,虽然大饼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对宗教人士还是尊重的,我们这里说的是盲目相信权威,盲目相信权威这个东西,并不只是在宗教理由,比如在科学这个东西上,同样有。
比如在中国,100 人里面可能有 99 个人都听过 “ 味精致癌 ”、“ 味精掉头发 ”、“ 味精有害健康 ” 这样的说法,关于味精的这些说法,实属把一个公司干惨了,这个公司叫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曾经是河南的骄傲,是国家重点企业,产量世界第一,20 世纪 90 年代年产值 22 个亿,并在 1998 年成功上市。
1999 年他的年度报告里他们豪言壮志,说 “ 其他企业还在考虑中国进入 WTO 后如何生存时,莲花味精已做好了主动出击的准备,莲花味精将笑迎WTO ”,并且积极扩大了味精的产能。
但实际上,味精的危机开始了。
在2000年左右,有大量的新闻和报纸提到了 “ 味精有害 ” “ 味精致癌 ” 等观点。
这个谣言起源于美国,1968 年,一个叫和问过的美籍华裔医生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写了一封信,说他在中餐馆吃饭之后,会全身无力、心悸还有脖子后部有麻木感,提出了 “ 中餐综合征 ” 的概念。
文章发表之后,激起了大量的恐慌,并且有很多杂志读者来信给杂志社说自己吃了中餐之后也有类似症状,包括还犯困、口渴等等。
随后,有很多科研人员立马进行了对味精的研究,结果大多偏向负面,这件事在 1 个月后登上了《 纽约时报 》的头条,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于是味精变成了全民公敌。
纽约市卫生局还印发了文件,要求所有中国食品制造商和中餐馆尽量少用味精,而中餐馆为了维系自己的生意,也都纷纷打出了 “ 菜品不含味精 ” 的概念来挽留客户。
由于纽约时报是一个面向全球发行的报纸,所以世界各地都收到了 “ 中餐综合征 ” 以及味精有害的新闻,以至于 1973 年的时候,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还规定了人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上限。
但是随着更科学的研究逐渐初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味精的摄入跟所谓 “ 中餐综合征 ” 没有任何关系,在大规模盲法测试中受测对象根本没有产生因果结局。
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在 1987 年取消了对味精摄入量的上限规定,并且将味精列入了 “ 最安全 ” 食品添加剂类别中,美国FDA在1990年要求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进行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随后FDA将味精定性为 “公认安全 ”,1991年欧洲共同体食品科学委员会也认定味精为安全,随后的更多科学研究也表明味精与癌症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
但是,就这样一个在 1990 年代被全面辟谣并且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却在 2000 年左右的中国掀起了波澜。
媒体都在引用西方早年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说味精会让人犯困、嗜睡、致癌等等。
关于味精致癌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入版本,就是说味精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致癌,实际上味精要在120度高温下加热1小时才能产生出剂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焦谷氨酸钠,请问谁家炒菜能咔咔爆炒1个小时呢?
而且需要炖煮一个小时的炖菜,基本都含有肉类,肉类炖煮一个小时本身就很鲜了也没必要放味精。
对了,炖肉之所以会鲜,就是因为肉烹饪后会产生谷氨酸,谷氨酸跟食物里的盐生成了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就是味精本人,这就是肉汤会鲜的原因之一。
谷氨酸钠
由于媒体的传播不严谨,人们盲目信奉了 “ 味精有害 ” 的科学权威,却没有接触到 “ 味精无害 ” 的科学,甚至后期再有专业的媒体科普辟谣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些媒体是收了味精厂的钱。
这个错误的观点给那一整代人都留下了深远的群体记忆,人们在消费的时候都开始慎重选择味精。
味精行业的增速开始萎缩,而倒霉的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商的莲花味精刚刚好完成了产能扩建,一下子就供大于求了,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亏损,最终开始盲目转型,现在已经资不抵债了。
虽然莲花味精主要死在盲目转型上,但这一切的重要导火索,都源自人们对味精的恐惧。
同时,味精有害谣言这件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味精的衰落成就了鸡精的成长。
2002 年到 2007 年间味精的消费年平均增长率是 4% 左右,而鸡精自 2005 至 2010 年的销量年增长率都在 20% 以上。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鸡精的主要成份就是味精,在鸡精的配料表里味精占第一位,大家吃的是同一个东西。
你看,人类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有非常多的人认为鸡精比味精相对健康,味精是味精,鸡精是鸡精。
诶~你味精有害,跟我吃鸡精有什么关系?
那么在味精谣言当中,我们更加确定了人们对 “ 权威 ” 的盲目相信,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整件事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那就是媒体。
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媒体变成了谣言传播和滋生的重要渠道,而且力量非常的强大,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个几乎被媒体搞死的品牌。
大家应该都知道 “ Duang ” 这个梗,没错,就是成龙大哥代言的那个霸王防脱洗发水。
霸王集团本来是个代代相传的手工小作坊,主打中药养颜养发,并且在 1989 年成立了公司,随后买了华南植物研究所的中草药洗发水专利,凭借防脱洗发水赢得了大量的用户,并且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霸王在 2009 年被评为中国中药日化市场竞争力第一品牌,并且成功在港股上市,市值一度达到了 200 亿,但是好日子还没过多久,灾难就来了。
2010年7月14日,香港杂志《 壹周刊 》杂志写了一篇针对霸王洗发水的文章,标题是四个大字 “ 霸王致癌 ”。
文章内容是报道一位中国香港陈姓消费者向媒体投诉霸王洗发水含有二恶烷,而二恶烷是世卫组织旗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 “ 可疑人类致癌物 ” 组别的物质。
壹周刊是香港排名第一的新闻杂志,销量很高,所以新闻一出直接就炸了,壹周刊是不向大陆地区发行的,但是全中国都知道了这件事儿。
非常多的大陆媒体纷纷引用了壹周刊的报道发了快讯,再加上当时人人、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有了很强的力量,这个消息就传播的非常非常快。
3 天后,国家食药监局和广东食药监局纷纷在官网进行了抽样检查的通报,说明霸王洗发水样品中二恶烷的含量只有 6.4ppm,不会产生任何危害。
当时国家还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按照我们现行的国家规定,二恶烷允许的最高含量是30ppm,当年的霸王洗发水即便放在现在来讲也没有超,还属于远低于上限。
这时候各位观众姥爷可能会问,如果二恶烷是 “ 可疑人类致癌物致癌物 ”,为什么不能让这种东西含量为 0 呢?
这很难,除了霸王,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洗发水沐浴露香皂之类的东西都可能含有微量的二恶烷。
因为这些日化用品广泛采用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这类东西作为表面活性剂,这类东西在合成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部分二恶烷,所以厂商的普遍做法是提纯降低二恶烷的含量,达到限量标准就行,没必要苛求到0。
但,普通人并不这么想,关于致癌这件事儿,人们总是会抛开剂量去谈,药监局那则相当于辟谣的抽检通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大部分群众只记着当时劲爆的致癌新闻。
人们不再购买霸王洗发水,商场开始逐步对霸王进行下架。
致癌事件发生前,霸王集团年盈利有 3.64 亿元,主要营收都靠洗发水,致癌谣言事件发生后,霸王的主营业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进入了长达数年的亏损状态,股价也开启了漫长连绵的下跌,市值从当年的 200 亿变成了现在的 2 亿多点,基本算是归零了。
在这期间人们批评霸王的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批评霸王没有及时调整主营业务,没有成功的进行转型,造成了后续的大败局。
但是他只是个卖洗发水的,赚点钱,上个市,凭什么因为一个失实报道他就要放弃多年基业放弃老本行呢?
霸王也是这么想的,他起诉了壹周刊,索赔 5.6 亿港元,在长达 6 年的诉讼后案件终于宣判,法院判决壹周刊败诉,但法官认为赔偿额度不宜太高,否则妨碍言论自由,最后只判罚赔偿了300万港元。
或许量刑的宽松也是为什么香港记者总想搞个大新闻的原因,壹周刊这篇报道的记者当时采访的 “ 陈姓消费者 ”,实际上是香港另一家洗发水公司 “ 梨奥美 ”的老板。
壹周刊竟然连这个都没核查到,就听之信之,并且选取了不合逻辑、不科学的标准进行片面报道,凭空捏造霸王使用差的原料谋取最大利润的猜测。
换句话讲,他选择了流量最高的方式来报道,却没有选择中立科学的方式来报道,我只能说,媒体实属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随着媒体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耸人听闻的谣言更容易出现并传播,因为造谣传谣的成本太低了。
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各样的平台上,一个小透明随便一口嗨,就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 “ 营养快线是避孕套做的 ” 这个谣言。
这是一个诞生于 2011 年的谣言,一个网友发现营养快线风干之后会形成一层胶状的皮,于是说营养快线是避孕套做的,当时没有掀起特别大的波澜,但是 2014 年的时候这个说法不知被谁又翻了出来,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大范围传播。
这个谣言逐渐演变成了营养快线和 AD 钙奶会导致白血病、里面含有肉毒杆菌之类的各种各样的版本。
根据娃哈哈的统计,这些谣言被累计传播了 1.7 亿次,谣言爆发前营养快线的销量有 4 亿箱,谣言爆发后暴跌到了 1.5 亿箱,损失了 125 亿的销售额。
娃哈哈起诉了肉毒杆菌谣言在腾讯微博上的最先发布者,她只是一个普通网友,在网上看到了谣言,随手发到了腾讯微博上而已。
但这个谣言却被逐步传播且严重影响了各省 1345 个区域或县级市,对娃哈哈造成了 20 亿的损失。宗庆后在后期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还庆幸地说:“ 我认为我的企业还是可以的,换个别的企业肯定倒闭了 ”。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平台的算法崛起,这种网络谣言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因为越极端、越耸人听闻的东西,就越能拟合算法认为的最优传播思路,获得更大的流量。
可能你昨天看的新闻,今天又说是谣言了,上午看的新闻,下午就又辟谣了,真的可能是假的,假的可能是真的,真的可能是假的假的真的,假的可能是真的真的假的。
互联网冲浪的每一天,都是在坐过山车。
人们在一次一次被谣言骗了之后,开始抱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接受信息弱化了人们的思考。
尤其是负面谣言,看了两句一上头就转了,是不是真事儿已经显得不重要了。
在转发的那一刻,你获得了难以言喻的正义感,无比光荣,情绪得到了释放,而造谣的人,也成功的完成了对你的情绪管理,将你无情收割成阅读量。
但是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我们依然可以做到不被谣言而左右。
碎片化的信息,意味着碎片与碎片之间有无数的空隙,在这些空隙之间,只要你想,你其实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或是求证。
或许,并不是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我们单纯只是不愿意去思考而已。
我们是人类,我们跟其他野兽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我们善于思考,不要丧失这项技能,不要像一头愤怒的野兽。
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那么人类如何去衡量万物呢?是思考。
所以,不要忘记用你的头脑,去衡量这世上的一切。
最后,愿你头脑清醒,愿你心明眼亮。
整点相关名人名言,他们真的都这么说过
“ 有的时候,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
——勒庞
“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培根
“ 情绪面前,记得保持理智。“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勒庞
“ 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
——歌德
“ 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甘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