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子兵法》十二大名言的再思考
对《孙子兵法》十二大名言的再思考
——我与名著名言交流第五篇
夏红光
导读:
1,战争是人类欺诈展示的最大场地。2,胜利者须越胜越强,拒绝惨胜,否则胜利后元气大伤,走向衰败。3,战争要有成本意识。4,提倡以谋略取胜,简单说就是以谋克力。5,随时清楚做事。6,拣好打的目标打。7,善打仗的人,总是想打控制战争的战争。8,战争中的行动自由权最重要。9,要创新致胜。10,要灵活取胜。11,摧毁敌将士斗志。12,战争,讨厌情绪化行为,特别喜欢理智化行为。
关键词:战争,取胜之术
正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兵法讲谋略。谋略是大战略、大智慧。难怪意大利前国防部副部长斯特法诺·西尔维斯特里说:《孙子兵法》是一本战略书,是东方式战略,是以智克力,是统帅战略,决策战略,而不是西方式战略以力克力。虽然《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所展示的智慧超众,千年不衰。虽然年少读过《孙子兵法》,今天我再读《孙子兵法》,对其中十二句进行再思考。其思考结果奉献给大家。
1,战争就是欺诈: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全文的意思是:用兵打仗是诡诈之术,须要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敌人。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趁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行动出乎对方意外。
后面《孙子兵法·军争篇》也说:“兵以诈立。”与“兵者,诡道也”遥相呼应。
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引起对我误知误判。当然对强敌要有所准备。尽量回避,不宜硬拼、硬冲。对敌行动强调突然性: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这样就能出奇制胜。
古今中外,军事斗争,甚至一切竟争的双方,都适宜这理念、这思维。双方互相欺诈,双方都搞突然性攻击,以谋取胜利。战争是人类欺诈展示的最大场地。
当然玩诡道之人,自己本身要有一定实力。否则,无一点实力,承受不起一次打击就败,那么玩诡道就没有什么意思。如同一个不懂武术的人,想在赛场上制服武术高手,虽然此人是玩诈敌的能手,但是无法承受对手的一拳打击。
2,拒绝惨胜:胜敌益强
《孙子兵法·作战篇》“:胜敌益强。”此句意思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它告诉人们:胜利者须越胜越强,拒绝惨胜,否则胜利后元气大伤,走向衰败。
秦国灭六国的战争过程中,秦军越打越强,秦国越打越强,最终一统中华。汉武帝疯狂攻打匈奴,打得匈奴元气大伤,但西汉经济崩溃,国力衰退,汉武帝不得不在晚年停止对匈取的进攻;到了东汉汉和帝时,窦宪的燕然勒石,彻底平了匈奴之患。
经一战、二战后,虽然英国是胜利者,但为惨胜,国力大衰,沦为二流强国,把世界老大拱手让位于美国,甘当美国的副手和兄弟。美国建国二百多年历史里,其中只有二十年没有打仗,美国热爱战争,崇拜战争,因为美军和美国越打越强。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这就是“胜敌益强”的力证。
3,评估战争成本: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战争要有成本意识。战场上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孙子兵法》提倡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利而诱之”,“亲而离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威加于敌”,力争不发生实战之前而获取胜利。因为战争充满风险和灾难,任何统帅都无法控制战争最后结果向哪个方向发展,虽然设想是自己获胜。战争最大的风险成本就是失败,失败的场景就是:军人伤亡巨大,战场之地损毁巨大;国家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国力大衰。战争最大的灾难就是亡国。
4,以智克力: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两国相争,最高的用兵谋略是在谋略上挫败敌方,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瓦解敌方,再次是通过交战而击败敌方,最下之策是攻打敌方城市取胜。《孙子兵法》在战争中提倡上策是以谋略取胜,中策是外交取胜,下策是通过武力交战取胜。简单说就是以谋克力,比以力克力好得多、高明得多。
谋略通常指战略上,如果谋略上犯下错误,即战略上出现问题,也就是说战略方针、战略方向出了大问题,犯下大错误,那么在局部战术上如何成功,将士如何英勇杀敌,最后都无法逃脱大失败的命运。如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无论红军 将士如何勇敢杀敌,但因采取在进攻时实行冒险主义和在防守时的保守主义而招致大失败。二战中德军、日军在战争初期获得战场巨大胜利,但终因陷于两面作战而招致战败等。
5,随时清楚做事: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拓展来说:要了解敌我双方在硬件(如兵器的优劣、数量、兵力、补给、经济、科技等)、和软件(如军心、民心、军队构架、军事素质、信息化能力等)上的优劣,权衡双方优劣对比,就能使我方做到百次交战而百次都不会产生危险,即不会在战场上出现大失败。
打仗前,须知道敌人(对手)是谁?敌人有什么优劣?怎样做到克敌之长,攻敌之短?打仗过程中,须知道敌我损伤情况、士气情况、战场情况、进退情况、补给情况、敌我强点弱点,及时调整战术,攻击敌人而取胜等。
6,拣好打的目标打:胜于易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意思说古代所说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容易取胜的敌人。孙子提出了选择攻打目标的问题,就是选好挑对容易攻打并取胜的目标,大的方面就是给哪国交战?小的方面,具体攻打哪支敌军?
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军无往不胜,就是专拣弱的打:找小国打,找弱国打。特别是近40年来,即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1991年的海湾战争,挑伊拉克;1995年,挑波黑;1999年,打已陷入内战的南联盟;2001年,攻打阿富汉;2003年,打跨身处衰弱的伊拉克,铲除萨达姆政权;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推翻卡扎菲政府,同年攻打叙利亚。美军横扫对手如卷席,威震全球。
但与大国对抗时,美军却不愿意给大国直接交战,如越南战争期间,中国警告美军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否则中国就会出兵,美军就不敢越雷池一步,被迫采取“南打北炸”方式进行作战。2022年2月发生的俄乌战争,美国就拒绝出兵乌克兰给俄罗斯直接交手。因为美军怕与大国打点,没有取胜的希望,最后造成两败俱伤,动摇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指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就是“胜于易胜”的力证。
7,控制战争: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自己处于不被敌战胜的境地,然后决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必胜的条件后才去与敌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希望先交战,在战争企图侥幸取胜。
此句《孙子兵法》揭示一个战争应该思考的大问题:善打仗的人,总是想打控制战争的战争。控制战争,什么意思?在战争中牢牢控制战争中的主动权,控制战争所设置的时空(范围),控制战争的规模和程度,控制战争的成本,控制战争的过程,控制战争的结果。因为自己具备胜利的条件后才去与敌交战。
所以他在同篇说:“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意思是战胜敌人是不容怀疑的,为什么?因为所以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那些早已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
8,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如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
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这是战争取胜的真理。如果在战场上,自己的行动无自由,处处被限制、被约束,那么自己处于困境、处于险境,离失败还远吗?
主动权要靠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武器是争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但主要是人的因素。因为武器发挥效率高低是使用武器的人来决定。“兵者,诡道也。”“兵贵速,不贵久。”“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上下同欲者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兵之情主速,乘之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威加于敌。”这些都是孙武所提倡争取主动权的方法和措施。
请记住:战争中的行动自由权最重要,“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最高。”
9,创新胜敌:战胜不复
《孙子兵法·虚实篇》“: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而战胜的方式是变化无穷。
任何人都会“复盘”学习,反复研究过去成功和失败的战例,怎样破解对手“致胜”之道?怎样规避自己失败之术?所以你想重复过去成功的战胜之法,难免不留下对手破解之招。所以要创新致胜。
军事创新致胜有:
在兵器上:刀剑代替木棍 ;机枪的出现;大炮的出现;坦克的出现;军舰的出现;飞机的出现;无人机的出现等,每一次新兵器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都会短暂产生使用新兵器者一边倒的胜利。因为杀敌威力更大,让敌死伤无数,让战斗更容易分出胜负。
弹药上:箭头,炸药,子弹,原子弹,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等,都会给战场上带来惊人的结果,提高毁伤效能。
新兵种的出现:骑兵的出现,坦克集群的出现,武装直升飞机的出现。
战法上:围歼,穿插包围,游击战,“闪电战”,“空地作战”等,给战争态势带来颠覆性变革。
当然,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攻守,使用意想不到的部队和将领等,都会在战场上产生不同的结果。
10,灵活取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 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战场情况瞬时万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上级的作战计划、命令,死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教条。必须根据战场重大情况的突变而变化:因地形不同引发战场环境和行军路线变了,因天气变了,因敌人兵力变了,因武器(火力)变了,因士气变化,因补给变了,等等。自己会随着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拒绝变化,只会让自己吃亏,甚至延误战机,导致失败。
11,摧毁敌将士斗志: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孙子兵法·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对于敌方的军队 ,可以挫伤其士气;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敌方将士丧失信心和斗志。
俗话说:“攻心为上”。“兵者,诡道也”,主动施放众多虚假信息,或真假难辨的信息,让敌误知,引诱他误判。“威加于敌”,让敌知道我强大的战斗力,要给我交战,只有死路一条。知道“上下同欲者胜”,反向让敌上下不和,内讧不断,内耗不止。“用间”,并实地侦察,先知敌方作战意图、兵力部署。等等,让敌方将士无心恋战,让敌方将帅决策时疑惑不断,举棋不定,不知道何时下命令?不知道下怎样的命令?再三贻误战机,最终逃不出失败的下场。
12,理智打仗: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孙子兵法·火攻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对国家常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战。国君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就贸然下令出战。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用兵。
战争,讨厌情绪化行为,特别喜欢理智化行为。一时冲动只带来感觉上爽,行动上必吃大亏。战争上的思考是利害上的权衡,要明确现在战场的利害所在,要全局性和长期性考虑问题。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只想自己局部得失,不思考全局得失;不能只顾眼前,不讲长远。
初稿2022.3.12.19:32.定稿2022.3.26.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