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中国民间的足球氛围确实没那么好
【本文来自《中国足球可以以前的美国篮球的做法:美职蓝归美职蓝,国家队归国家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国内某宝
- 业余球员代表国家参赛短期就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鼓励更多普通人参加和享受这项运动,培育出足球人口。没有群众基础就算靠钱堆出来的运动成绩,即失去了体育的本意,也无法长久。
另外,业余队踢不过专业队的看法已经被现国家队和叙利亚对的比赛结果证明是错的。
首先,绝大多数叙利亚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压根不是业余球员,他们都是战前叙利亚联赛青训体系培养出的职业球员,或者说,他们至少经历过完整的职业训练。战争中大多数有实力的叙利亚球员至少选择出国踢球,或者在国内比较安定的区域训练保持状态,比如索玛、赫里宾、萨利赫、巴尔胡斯等人。正是因此,战争中叙利亚队依靠这批最后的青训成果保持了较好的竞争力,即便部分人一度沦落到业余联赛,但不能说他们原本就是业余的。
至于中国国内的业余球员和大学生球员?很多都是完全没有科学训练过的票友,以及一小部分接受过半拉子青训的淘汰职业梯队球员,这种人拉去打国际比赛,恐怕还要输给关岛之流,亚洲洲际比赛第一轮都没法通过。到那时将不是短不短期为了成绩的问题,而是因为成绩太差,根本连国际比赛的机会都丧失了,对鼓励普通人参与足球,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事实上你考虑的出发点有一部分是对的:民间参与基础。相对中国,在欧洲足球发达地区,所谓业余联赛的职业化程度相当了得,其完备到渗入街区级别的训练和竞赛体系,使得众多年轻人从小就参与了职业球员所需的基础培训。即便成年后不以足球为业,但依然具备基本的战术素养和技术能力。这个民间足球体系已经完整运转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且与职业足球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民间也形成这样的足球氛围,但建成这样的体系,绝非是某个五年规划或拨一笔专款就能完成,更不是拍脑袋让业余马上替代职业就能成功。让更多中国年轻人能够快乐地参与足球运动本身,在国内先自己玩起来,把业余足球自己的体系夯实做好,比起盯着职业足球沉船上的那些烂钉板,恐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