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489)抗美援朝空军地勤老兵谷鸣山

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叶圣一

当我们到达谷鸣山老人所在小区附近时,远远的就看到老人早已在楼下等候,站得笔直,就像久经风雪却依旧昂然向上的杨树一样。上楼时,这位96岁的老人步履稳健,耳聪目明,十分健康。

老人很健谈,马上就将我们拉进了那些年的故事里。

1951年1月,谷鸣山从解放军25军后勤部政治处调到志愿军政治部青年部工作。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北,虽然换发棉衣棉手套等御寒着装,但随着火车的前进,他和战友们还是明显感觉到了强烈的寒意。

吉林,大孤山野战机场,这是他们的目的地,距离朝鲜最近的两个野战机场之一,也是他们将要为之战斗的地方。包括谷鸣山在内的所有南方战友都是陆军,这一回,从陆军到空军,从后方到前线,从平时到战时,面对新的兵种、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他们倍感紧张与兴奋。在“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战斗激情高涨,很快适应了机场的战斗生活。

“当时,我们的空军力量还很薄弱,美国军用飞机不断入侵我国境内轰炸扫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卫领土和人民安全,以钢板铺设的大孤山野战机场迅速投入前线使用,对敌人展开阻击。”谷鸣山回忆,当时志愿军总计也就200多架飞机,在大孤山就保有20多架。他们每天都要进行战斗值班,因为几乎每天9点,美国的F-86战机就会前来袭扰轰炸,每天也都能听到阵地高射炮的咆哮。

“跑道钢板被炸坏了,我们立即去换上新的,抓住一切空隙修复机场跑道,因为这是飞机的生命线。”在机场,谷鸣山看到了才学会开螺旋桨战机的飞行员经过短时间训练就要驾驶喷气机,看到了才训练了几十小时的飞行员冲天而去,而他们的对面是二战期间上千小时战斗经验的美国王牌飞行员。有的飞机一去不返,有的飞机冒着火光浓烟重伤归来,谷鸣山等地勤疯狂跑向飞机灭火救援,全力保全归来的飞行员。

“用肉眼都可以看到机翼的晃动,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折断,但我们的飞行员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就是飞回来了!”谷鸣山说,后来,机场飞机由米格-9升级为米格-15,面对美国的飞机更有了战斗的底气,虽然训练的时间短,缺乏实战经验,但年轻的人民空军指战员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在空中连续打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终于夺回了我方制空权,保卫了神圣的领土领空,也有力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

停战后,谷鸣山转业到山东夏津县从事政务工作。1956年8月,他考入杭州师范专科学校,两年后毕业,谷鸣山先后任教乐清中学、乐清师范学校。1976年,他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担任上虞中学语文老师。课堂上,他将志愿军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传承给了一代代的学子们。

而今的谷鸣山早已儿孙满堂桃李天下,下楼时,我们恰好碰到了谷鸣山的街坊蒋女士,“老谷老热心了,引导我们垃圾分类,帮邻居调解纠纷,一点都看不出都九十多了。”谷鸣山笑笑,这位可敬的老人正用他的方式感染着周边的人们,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