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职业教育本身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文凭,一个是教学质量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507642”推荐,来自《认为初中分流可以增加企业蓝领数量的天真想法,一看就不是在企业干的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限制职业教育本身最重要的东西其实是两个,一个是文凭,还有一个就是教学质量。这两个问题能解决,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读的。其实现在大部分大学干的就是职业教育的事,而且还干的不怎么样。不过再差也比现在所谓的职业学校好些。
我认为推广本科的这种操作其实大方向是对的,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最好不要把大学贴上标签,这个是哪一类的大学…,这样就与目标背道而驰了
有观友说,重点在于保障就业,这点是没错,但从根本来讲就是要保障文凭和教学质量。
为什么要先说文凭,因为对家长来讲,绝大部分是依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的。文凭,你说不重要吧,文凭确实不代表能力,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没有那个本,你很多事情你参加的资格都没有,比如公务员,比如很多单位的招聘等等。不可能期望家长会根据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去进行调整,所以现在有些人提出什么让很多孩子去读职高,那谁愿意接受?这相当于消灭了一个人未来的可能性。家长不卷才怪。
教学质量,说实话,现在大部分高校干的就是职业教育的活,干的也不怎么样。因为很多老师本身就缺乏实际经验,自然不可能把教学搞好。但好歹学校氛围,教学质量比职高要好一些。
现在职业需求的人才和以前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其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所谓的产业工人也有服务化的倾向,也就是很多时候他要解决的的问题其实不是纯的设备问题,而是和人打交道的问题。具有完整知识架构和人生观,且在某些点上有一定优势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绝不是具有某种技能这么简单。而完整知识架构和人生观却是现在的职业学校刚好无法供给的东西,这需要环境和时间。
所以我认为,现在就应该把一部分高校和部分专业去科研化。所谓去科研化指的不是不做科研,而是考核指标以就业为主,科研为辅。但不能堵塞这部分学校的学生向科研型转型的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恰当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两条线之间做选择。因为实际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可能真的爆发的时间很晚,却很有天分,堵塞了他们的道路,对我们国家的科研来说真的是很大的损失。而有的人考试很厉害,但不一定适合做科研。同时也不应该将职业与科研两类学校或专业标签化,一旦标签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分层和撕裂,家长们肯定都会卷到天边。
应该鼓励企业,尤其大型国企和龙头企业和职业类学校搞产学结合,对国企其实应该要考核这一点。企业需要人才你也得参与进来一起培养啊,不能光抄着手等着国家给你培养人才,然后你来挑,而且挑的时候尽挑科研型的,最后把科研型的人才弄去做纯工程的应用或者当摆设。这难道不是种浪费么?所谓产学结合就是企业要参与培训人才,比如大学4年,前两年以学校教学为主,后两年就要让学生逐步参与项目,最开始可能做些简单的事,在过程中企业要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分,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企业在这些学校招人时就具有天然优势,同时,这部分学校尽管搞的是职业教育,但也对学生和家长有很大的吸引力。之前我看过核工业集团搞的职业学校就是这条路子,也搞的很不错。
总结来说就是,想要大家不要那么卷,就尽量保证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越早消灭这种可能性,卷起的浪花就会越高,社会的分层就越严重。国家,学校,企业都应该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