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作曲上的事实,没有一定作曲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随着近几年很多唱作类节目的播出,以及网络上很多音乐自媒体的科普,流行音乐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作曲,开始被更多的听众了解。
很多听众已经可以自己尝试着进行流行音乐的作曲,有的甚至还能够写出不错的作品。
不过,这些节目或是科普,虽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什么叫作曲,但是一些作曲上的冷知识,如果没有经过许多的作曲积累,还是很难了解到的。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在作曲当中的冷知识。如果大家要尝试自己作曲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作曲这件事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写出高质量的曲子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这是《无限歌谣季》当中,小岳岳和于文文幕后创作的部分:
画面里于文文一边弹吉他,一边跟着吉他的和弦走向,哼唱着旋律。这个“找个调把歌词哼唱出来”的过程,就是作曲。
吉他作为辅助,限定一个和弦框架,是更严谨的做法。其实拿掉吉他,对着歌词哼唱,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写好歌词然后随便哼一个调”这件事,就是流行音乐里对作曲最低的要求。这是很多音感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换言之,作曲这件事远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高深莫测,它并不难,反而门槛很低,很多普通人也都具备这种基础的作曲能力。随口哼个调有什么难的,随心所欲地哼就是了。
但是能做这件事,不代表能做好。
没有乐理支撑,全凭感觉哼唱,一般都会有以下几个弊病。
1、没有节奏、律动概念,曲子很乱
我曾经就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作曲,她哼的旋律线,走向还算比较正常,但是参差不齐,第一句2小节,第二句就变3小节了,第三句开始从四四拍变成了八六拍,完全没有一个节奏概念,显得非常杂乱。
稍微好一点的,可能能比较不错地写完一个主歌,但是到下一个段落,突然节奏加快,前一段还是很舒缓的,下一段突然变得很密集、激烈,不符合节奏张弛的规律。
2、走向违背常规
还有一种就是哼出的旋律走向,不符合正常的听觉习惯。
自己随便哼出个旋律,但是因为没有旋律走向、和声意识,哼出的旋律拐点很奇怪,该上行走向的时候突然掉下来,或者该下行的时候又突然拔上去,曲子听着像坐过山车。
这样的旋律,对应的和声往往也跳脱出了那些正常的和弦连接。
3、很容易和别人撞旋律
如果能跨过前两个门槛,那就进入了一个“至少能哼出一首还算像样的曲子”的程度。
但这个阶段,仍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会很容易哼出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很多其他歌曲的旋律碎片。
这种哼唱式作曲,实际上就是把脑海中听过的旋律碎片,无意识地拼凑在一起,最多算是个二度创作。
而由于哼唱者缺乏对音乐的敏感性,经过自己脑海的重组,哼唱者往往听不出来自己其实已经沿用了他人的旋律。
这也是绝大多数哼唱派做出的曲子不高的原因。
当然会有朋友反驳:徐佳莹也在不懂乐理的时候,哼唱出了《一样的月光》;吴青峰作曲也是靠哼唱。哼唱也是可以出好作品的。
这是没错的,哼唱也可以出好作品。但他们两位的情况,还不太一样。
吴青峰是具备非常深厚功底的,即使没有乐器辅助,乐理知识对他而言也是了然于胸。这种时候,他就可以摆脱形式上的束缚,选择自己最舒适的方式进行创作。
换言之,虽然形式都是哼唱,但是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至于徐佳莹,只能说她真的是非常有天分的创作者。但即使如此,《一样的月光》也不能代表她创作的最高峰,她也是经过了更系统的学习,后来才能写出更优秀、更成熟的《身骑白马》、《绿洲》、《大头仔》等作品。
而对绝大部分初涉音乐的创作者而言,如果要靠这种哼唱式创作走下去,九成九都成不了徐佳莹,只能是李袁杰、花粥。所以如果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曲子,还是建议先储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再进行创作。
作曲和作词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部分
还是看刚才那段岳岳和于文文的视频。中间于文文说岳岳写的歌词,字数不统一。
背后隐含的态度其实是:歌词不规整,也是会影响作曲的。
我们可以以杰伦的《青花瓷》为例,来看一下。不管是主歌还是副歌,每句的字数基本都是10~12字,非常规整。
因为歌词的字数,对应的是旋律线的长度。
如果字数不统一,一会儿多一会儿少,旋律线势必也是忽长忽短,这是违背正常听感的。
很多音乐爱好者,是从写歌词开始尝试音乐创作,然后想找作曲者帮忙作曲,所以可能会更看重歌词的文字优美、内涵,这些。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歌词除了阅读这个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和曲的咬合。
如果歌词每句的长度里出外进,那么作曲者为了迁就文字美,只能是牺牲曲的流畅性。
换言之,这种看似为了文字美感,而把字数写得参差不齐的歌词,实际上大大挤压了作曲的发挥余地。这样做出的曲子,好听的可能性很低。
这也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歌曲歌曲,重点还是在一个曲字上。歌词其实应该是辅助作用的。
在作曲当中,用简单的思路往往更容易写出好东西
很多经典的好歌,往往都有一句最抓耳最有记忆点的旋律。这种旋律的写法往往并不刁钻;节奏也并不复杂,而且重复的节奏型较多;组成音也比较少,可能只用了三四个音。
比如罗大佑老师的《恋曲1990》,最抓耳的副歌第一句,组成音只有4个,节奏也是在第一拍和第三拍,使用了相同的八分音符附点+十六分节奏:
朴树的《那些花儿》,经典的“啦啦啦”,组成音只有3、5、6这3个,节奏也是十六分+切分音的重复使用:
游鸿明的《下沙》,最有记忆点的副歌第一句,4个音就写出来了,整个副歌段落也基本都是重复第一句的节奏:
林俊杰的《黑夜问白天》,最抓耳的一句,也是用重复的节奏型+3个音就写出来了:
周杰伦有一段很经典的三键成曲。即以3个音为主来写旋律:
周杰伦本身的旋律天赋就很高,所以他几乎写什么都是信手拈来。但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用一些很简单的思路和元素,是可以写出好听抓耳旋律的。
事实上,周杰伦也正是“用简单的思维就写出优质旋律”的典型代表。他很多初听就抓耳的歌,旋律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比如《我的地盘》,副歌每一句都是2~4个音就写出来:
《断了的弦》,最好听抓耳的部分是过渡段“我突然释怀的笑”那部分,每一句几乎也都是3个音就写成了,而且节奏高度一致:
为容祖儿创作的《小小》,最抓耳的副歌第一句,就是个节奏均匀的持续上行再下行回来:
所以写好听的旋律,其实不必一味追求复杂和所谓的高级,用简单的创作思路,反而更容易写出好东西。
节奏是最能够体现歌手鲜明风格的要素
作曲三要素中,节奏是比和弦、旋律更能够彰显歌手个人风格的要素。
爱在和弦上面做文章的唱作者,比如方大同、陈绮贞、李荣浩等等,懂音乐的人更容易听出来他们较之常规和弦所作出的变化,但是这有一定门槛,一般听众不容易听出来;
旋律型的唱作者,比如周传雄、张宇、陈小霞等,他们写的歌非常优美,但是也总觉得还是少一个特别具象化的风格标签。
但节奏不一样。典型如周杰伦、李宗盛、五条人等,你一听就知道,这就是他们的风格。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节奏上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断句习惯、歌词表达方式。
周杰伦不必多说了,他的招牌就是将很多段落用似说似唱的方式演绎出来,在旋律和说唱之间非常流畅地无缝衔接。
李宗盛,他的特色是节奏和歌词字义的断句、抑扬顿挫非常一致,而且比较随性、多变,更像是一个人独自喃喃自语的感觉。比如现场唱过的《漂洋过海来看你》、《梦醒时分》等,一听那就是李宗盛的风格;
还有一种就是在一些关键的拍子上,将音符进一步分割,非常快速地闪过。比如《我终于失去了你》:
五条人爱用密集的节奏,以及短促的切分、延音、连音等等,让旋律产生一种似说似唱的感觉。
对比一下伍佰版的《Last Dance》,和五条人版的,这种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伍佰的原版,都是节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很平稳:
而五条人版的,将节奏切分成十六分音符,更有舞的律动感:
还有比较典型的如《道山靓仔》,主歌有很多快速密集的口语化处理:
这些歌手在节奏上的处理,是他们的作品,一听就是他们的风格的根源所在。
旋律好记≠旋律优秀
很多优秀经典的歌曲,往往都有至少一句旋律,具有很深刻的记忆点,能够让人听一遍就过耳不忘。这种精华旋律,是好歌能够流传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反过来,有记忆的记忆点。
就好比芥末的味道,可能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但深刻不代表好吃,正经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更偏爱蔬菜的味道。
旋律的组合理论上是无限的,但好听的旋律组合是有限的
很多人写旋律多了,可能会有疑问:用各个音排列组合出旋律,会不会有一天,旋律是会被排列组合完写尽的?
被写尽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一个音组12个音,再加上那么多的节奏排列方式,以及小节数不同可能延伸出无数的可能,这么算下来,音与音能够组合出非常庞大的动机数量。
但是我们在听歌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感觉:这首歌的这一处,好像在别的歌里也听过。很少有歌曲,几乎全程一点都不撞别人的旋律。
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的旋律组合方式,很多作者还是要用别人用过的呢?
这是因为:在看似无穷无尽的旋律组合之下,真正能达到好听这个标准的组合方式,非常有限。
比如4这个音,就很难用在开头。有的话大部分也是下行接3:
4下行接别的音开头的,我印象里没听到过;上行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由这个音的性质决定的。
同理7开头的,一般就是上行接个1:
至于#1、3♭、#4、#5、7♭这几个音,基本不可能拿来开头。因为就不好听,很难展开去写旋律。
所以,虽然组合理论上是无尽的,但实际上,光是达到“能听”这个标准,就已经筛掉了相当一部分旋律组合。好听的当然就更少。
所以现在乐坛整体的旋律质量不算很高,一部分是环境问题,另一部分问题来自于多年创作带来的瓶颈:很多好的旋律,已经被前人写完了。后人再想创造出更经典的旋律,是很困难的。
其实作曲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它看似神秘,但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可要想真正做出好的东西,也绝不容易。
作曲是一种把内心感觉,用音乐表达出来的能力,需要后天的技法学习,但也需要感性的抒发。所以不是多努力学习,就一定可以写出好听的曲子。
严格来讲,作曲也没有对错之说,它更应该被称之为合不合适,好不好听。但因为这个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就要写成什么样子才是对的。
这些作曲上的冷知识,希望可以对想作曲的朋友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