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3》提到的“开拓团”是咋回事?(一)

当初在电影院看完《唐人街探案3》的时候觉得整个电影和前面两部相比剧情明显过于爆米花,以至于女主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猜到这人嫌疑很大,不过我们这里不评价电影,着重想聊一聊电影里提到的“开拓团”到底是怎么回事。

500

《唐探3》剧照

很早之前就想写这个话题,当时电影看完更想写一写这个话题,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写成,本文尽可能全面说清楚“开拓团”这一日本移民侵华政策给中日两国普通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当然如果有不完善或者错漏的地方,也希望各位小伙伴多提意见。

1 疯狂计划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处于锁国状态,社会文明与经济状况极度落后,但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和祖·阿伯特率领4艘美国海军的黑色近代铁甲军舰驶入江户湾蒲贺海面,以坚船利炮要求当时的日本幕府统治者开国,这让当时还处于幕府时期的日本人受到极大的震撼,引发了巨大的恐惧感。

面对佩里带来的4艘军舰共63门大炮,幕府当局不敢拒绝佩里开国的要求,因此和美方在1954年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也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

500

黑船事件

其他西方国家眼见美国得手,也都纷纷跟进要求和日本通商,日本不得不和英国、俄国、荷兰等等当时的西方列强均签订了贸易条约,也因此日本正式结束了锁国时代,但“黑船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只体现在对外开国,统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也在“黑船事件”后伴随着日本国内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组成的倒幕运动中经历伏见、鸟羽战役的战败而被推翻,日本随后恢复天皇的统治实权,正式进入“明治维新”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正处于西方列强疯狂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候经历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强大,伴随着国力的强大,眼看着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跑马圈地,各自占据大量殖民地,日本人躁动不安的野心也开始急剧膨胀,也想凭借自身武力在帝国主义的嘴里撕下一块肉来。

日本政府为此制定了“大日本主义”的侵略扩张战略,但日本此时面临的选择并不多,自身地理位置和实力所限,不可能远征海外在其他大陆和众多西方列强抢夺殖民地,只能在自己身边寻找目标,也因此“大日本主义”就被策划成了分阶段实现占领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三省、全中国、全世界的疯狂计划。

日本的运气在于,当时的中国恰好处于最虚弱的历史时期,而北方的沙俄毛子也顶多算个极度内虚的列强,后面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经过一系列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等战争手段,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陆续实现了占领台湾、朝鲜、中国东北的战争目的。

只是问题在于,占领台湾和朝鲜没有和其他的西方列强产生太大的利益冲突,但中国东北却不一样,那里原本是沙俄的利益范围,日本虽然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了毛熊,沙俄再虚火旺盛,但人家体量大啊,说不定那天就突然恢复过来了,也因此日本人虽然占了中国东北,但心里却也一直怕毛子突然有一天冲过来再抢回去,因此就需要准备一个万全之策,既能储备足够的力量防备沙俄再打回来,也能有助于他们统治中国东北。

500

儿玉源太郎

1906年,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任职中国东北“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创立委员长”,儿玉源太郎刚一上任就提出了向中国东北移民50万的计划,以此对中国东北实行日本化,但还没来得及实施计划就因为脑溢血死在了任上。

不过儿玉源太郎虽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被当时的“满洲铁路总裁”后藤新平继承了下来,并且进一步丰富了更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即通过经营铁路、开发煤矿、移民和畜牧多种方式进一步巩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控制,其中以移民最为重要,同事达到防御俄国军事入侵的威胁。

500

后藤新平

于此,向中国移民,进行殖民开拓的侵略思想正式形成。

1908年6月,后藤新平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正式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以10年为限,向中国移民至少移民50万,尽可能达到100万以上人口的备忘录,以期”随年日积月累,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在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不仅在以后归还之场合我之利益确定不动,而且或许出现最终不必归还之情况。“

”九一八“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同时面临着抗联武装和苏联军队的双重威胁,甚至还要防御东北境内土匪的骚扰,但对日本人来说威胁最大的还是苏联的强大军事威胁,这就要求日本必须在东北驻扎足够的军事力量,日本高层敏锐的意识到后藤新平提出的计划一方面可以让日本更好的殖民控制中国东北,同时还可达到寓兵于民的效果,达到为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储备兵源的目的,于是后藤新平的移民计划被迅速得到认可,并着手组织实施。

2 步步为营

整个移民侵华过程大体可分为试验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试验移民阶段虽然进行的时间很长,但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还不够强势,东北王张作霖还占据着大片地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移民行动,因此上这一阶段虽然日本政府也在极力推进移民政策,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日本人数量却很少。

1915年的时候,日本派出了一个由19户48人组成的移民队伍,在辽宁省建立了一个叫“爱川村”的移民村,之所以叫“爱川村”,只因为19户人家里有18户都是来自日本山口县的爱宕村和川下村,后来“爱川村”又陆续的迁入了12户人家,但这总计31户人家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前,仅仅只剩下了14户,而且普遍负债累累。

在这个阶段,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农业株式会社等也在不断向各地迁入移民,但普遍数量不多。到1928年,当时在东北定居的日本人总数已经近20万,但农业移民却仅仅只有1061户,大约300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分布在辽宁,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进入东北的移民也才1457户,大概在4000人左右。

虽然在试点移民阶段没有达成大规模移民的目的,但日本政府和军队在侵略扩张的野心驱动之下,不断总结试点移民的经验教训,把向我国东北移民作为不可动摇的政策,并且强力组织社会各方面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为后来的大规模移民打下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向我国东北大量移民的开端,此时东北王张作霖被炸死,东北军贯彻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放一枪放弃整个东三省,日本人在东北彻底失去了掣肘的力量。

1932年1月,积极推动日本移民侵华政策的农林次长石墨忠笃和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加藤完治、公主岭农业试验所所长宗光彦等人向日本拓物省提交了《满蒙移殖民事业计划书》,主张以“在乡军人为主体”在全日本范围内招募移民,寓兵于民的目的再明显不过。

在石墨忠笃等人提交计划书的次月,日本关东军紧接着就制定了《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对屯田兵制的目的、机构、屯田地的来源、屯田兵的招募、屯田兵村的建立以及所需经费等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且明确指出:“从国防的角度出发,迁入相当数量的移民也是必要的。因此,决定先按屯田兵制办法移民,然后逐渐过渡到普通的移民制。”

到了同年6月,皇姑屯事件的元凶东宫铁男代表关东军向日本政府提交了《屯垦意见书》,要求以在乡军人变成吉林屯垦军基干队,驻扎在吉林省东北部。8月份,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满洲农业移民方案》,并且批准了20.7万多日元的财政预算。

500

东宫铁男

由此,日本政府支持和实施的大规模武装移民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日本移民侵华政策的实施者动作也极为迅速,8月份日本能征服正式通过预算与政策文件,到10月份第一批武装移民团493人就从日本神户出发,到达沈阳和其他70名成员汇合后前往佳木斯,并最终在次年4月正式定居在佳木斯桦川县永丰镇定居。此后一直到1936年7月,这种类型的移民活动日本政府一共组织了5次,建立了9个开拓团总计2780人,至此,日本政府基本上完成了试验期的武装移民计划。

到了1936年8月,日本正式把向我国东北移民列为“七大国策”之一。拓物省和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民计划》,计划从1937年开始,用20年的时间向我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因为移民人数规模庞大,移民的募集也从以军人为主变成“一般农民第一主义”。

为啥是500万人呢?

因为根据当时的日本政府估计,伪满洲人口将在30年内由当时的3500万人增加到5000万人,而要想让日本人成为“满洲国”的人口五大族群之一,那么日本人的人口则至少应该占到1/10,也就是500万人,移民500万人,日本军国主义者膨胀的野心几乎达到了极点。

为了能将这个妄图吞天的计划彻底落实,日本政府将20年的移民计划周期以5年为单位从1937年到1956年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移民的数量目标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将移民详细分为“甲种移民”和“乙种移民”,甲种移民也被称为“集团移民”,是指被日本政府以优厚的补助并且直接安排的移民,乙种移民又被称为“自由移民”,是指被日本政府给予微薄的补助,主要依靠民间组织完成的移民。

1938年,在日本出版的《满洲移民读本》中,详细规划了日本移民侵华的区域分布图,另一本《昭和十二年度拓物省辅助的自由移民一览》中,则详细的公布了在中国东北的开拓团的分布、人数和户数。

500

日本“开拓团”分布

1939年,日本颁布的《满洲开拓政策基本纲要》根据伪满拓殖委员会事务局长稻垣征夫的建议,把移民的称呼改成“开拓民”,移民团也改称为“开拓团”,移民地称为“开拓地”,企图欲盖弥彰,并且规定了日本移民要融入东北原住民之中,建立包括原住民村庄在内的“混合村落”。

此后日本当局又进一步的强调了“民族融合”的侵略使命,企图通过日本移民开拓团和东北农村地区的融合补充其对于东北农村地区殖民统治的空白,让开拓团成为伪满洲国统治我国东北基层农村的着力点。

移民团改称为“开拓团”,其实表现了日本当局对于移民侵华策略做贼心虚的隐晦心理,称为“开拓团”就可以向外界传递日本人不是来掠夺的,而是来帮助中国人民开拓无主的荒地的假象,一来减轻我国对日本移民的抵抗,同时也起到糊弄国际舆论的作用,此外还能起到忽悠日本民众的作用,让普通的日本民众在“开拓”这一假象之下移民到中国。

对于日本开拓团的移民分布,绝大部分被放在了中国与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区,试图以此巩固他们所谓的“三条国防地带”。这三条国防地带完全根据日本关东军军事布局所需来安排,将重要的军事设施周边作为“国防第一线地带”,这些地区主要作为关东军直接的兵员补充和物资补充基地;铁路沿线、抗日武装活跃地区作为“国防第二线地带”,主要是为了配合关东军镇压东北的抗日武装力量;对于其他重要的交通要点和工业地点,则被称为“国防第三线地带”,主要为关东军提供物资运输等任务。

3 移民从哪里来?

虽然日本当局对移民计划做了详细的政策支持与实施计划,但计划最终落地实施还是要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计划达成的500万移民从哪里来?完成这个数量的移民目标绝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日本当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国内广泛制造开拓中国东北,创造幸福生活的舆论氛围,吸引日本农民主动加入到移民团中。

日本当局的舆论营造不只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宣传,而是通过歌曲、影视、学校、娱乐等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实施的,通过改编日本当时的流行歌曲、拍摄开拓义勇军的纪录片等等手段,全力向日本国民宣传中国东北农村生活富饶的景象,却完全不提东北异常严苛的气候环境,而类似于“满洲的幸福新天地,灿烂的八千公里国境线”这种宣传口号更是贴的到处都是,最让人不耻的就是这种欺骗性的宣传直接进入到了日本学生的课堂,日本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通过描绘中国东北的富饶景象而诱导不明事理的学生产生移民中国东北抢占土地的思想。

日本国内本身国小民狭,即使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大力发展,其国内经济水平在一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其实也只是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现代战争体系,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全面侵华战争一开,其国内经济水平迅速原形毕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断崖式下跌,在这种情况之下,伴随着日本当局全方位潜移默化的中国东北富饶生活的宣传,日本民众被迅速调动起来,开始陷入到了狂热的移民热潮之中,但此时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踏上的将是一条充满血泪的不归路。

日本人的移民热潮调动起来了,那剩下的就是怎么执行的问题了,这一点上,早在1921年,日本当局就成立了一个东亚实业开发公司作为最早的移民机构,试验移民期间由日本拓物省内的一个部门专职负责移民事务的处理,此后伴随着移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东军特务部又增设了移民部,拓物省也成立了一个海外拓务委员会,还增设了一个托务局,1935年的时候满洲移民协会在东京成立,其总部就下设在拓务省内,还在关东军以及日本国内各个府、道、县都设置了分支机构。

1936年,日本当局在长春成立了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来支持越来越庞大的移民计划,到了1937年,日本政府正式开启了百万移民计划的实施,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发展成为“满拓公社”,其资金规模也随之增大到了5000万日元,并且拥有5亿的会社债券的发行权,到了1943年,伪满当局为了促成第二个五年移民计划的完成,再次为满拓公社增资至1.3亿日元。

而为了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集中领导,1937年将原来关东军的移民部撤销,成立了满洲拓殖委员会,直接由关东军参谋长出任会长,统一领导所有移民工作,直接将移民工作置于军队的领导之下,几乎就是直白的告诉外界他们移民的目的就是为了战争。

500

关东军军官合影

在增设了大量的专职主管移民工作的政府部门后,日本当局也开始了针对移民的培训计划,毕竟日本人的移民目的不是简单的开拓,而是要为战争做准备的,因此上一开始招募移民的标准还是相当严格的,有点“准征兵”的意思,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的招募就要求必须从退役在乡的军人当中选拔。

但后续执行中因为要完成上百万移民招募的目标,只能将部分条件放松,招募来的移民也必须经过适应东北生存条件、开拓团的规则等等长则一年短则一月的培训。而在招募大量青壮年进入开拓团之外,日本当局还专门招募大量年轻未婚的年轻女性加入开拓团,以此达成稳定开拓团中的青壮年轻人安心在中国东北扎根生活的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刺激日本老百姓参与移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还展开一系列的奖励政策,规定移民从出发开始一直到移民地期间的所有费用全免,携带家属的移民还给予一定的日元现金补贴,而且到达移民地以后每户移民都可以用象征性的1000日元从移民协会购买10町步的土地,而且还可以分20年分期偿还。

这种补贴政策对于日本老百姓的刺激还是非常强的,因为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大量青壮劳动力被征兵,导致日本国内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日本当时的粮食进口也被封锁,因此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日本当局为此对主食实行了全面管控,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棉纱、火柴、木炭、糖的消费也都必须凭票定量配给。

伴随定量配给而生的就是黑市交易的泛滥,与此同时战争期间民众的工资待遇也逐年下降,但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却没有停止,种种问题导致日本国内民众的生活状况异常严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当局提出的奖励政策无疑对日本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少日本老百姓就此踏上了不归路。

通过种种宣传手段,日本国内民众的移民热情被调动起来,但相比于其指定的500万移民计划,如果只是征发青壮年移民,远远达不成这一目标,日本本土资源紧张,人口数量也有限,战争期间又要保持庞大的军队数量,“七七事变”之前,日本陆军一共只有17个师团,但在战争爆发后,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军队规模迅速扩充到了173个师团,只是在中国战场上前后投入的兵力就达到了420万人,而军队本身的性质就要求只能征召大量的青壮年入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大批量的征发青壮年移民,那日本国内的经济就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了,毕竟日本国内的土地也是要种的,工厂也是要运转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当局把移民的目标投向了他们的下一代。

在1937年正式开始了国策移民的同时,日本当局就制定了青年移民的实施纲领,而且明确“青年移民是为了充实满洲国防的第二线”,为此还专门在嫩江建立了一个训练所,专门针对青少年移民进行训练,当年年底就有第一批319名青少年进入训练所展开训练,由此,“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制度被正式建立。

500

“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徽章

“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征召的对象基本是日本本土16至19岁的青少年,这些人大部分才普通小学毕业或者青年学校中途退学,被征召上来以后先组织在日本国内的训练所进行2至3个月的训练,然后送到我国东北进行为期3年的准军事化训练,在训练中这些青少年被要求穿黄色军服,并且按照当时日本军队的兼职变成大、中、小队,而训练内容则集中在识字、农事、军事技能等方面,同时向这些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以及武士道精神,通过种种技能和精神训练,将这些人训练成日本军队的储备兵源。

500

“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

虽然经过日本当局的大量宣传,本身已经有大量的日本青少年自愿报名参加了“青少年义勇军”,但事实上这种”自愿报名“的征召带有一定程度的”半强制“味道,为了更加有效的完成任务,日本当局又将目标对准了学校的学生,向各级政府和团体下发文件,要求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并且规定了详细的征召人数标准。

如果学校校长和老师不能完成分配的指标,那他们都会受到处罚,”教师将被分配到偏远地区教书“,同时“对适龄青少年进行调查,对未提出申请的具备条件的要进行‘劝说和加以鼓励参与’,青年团干部要深入到‘各部落及适龄者家庭恳谈’,召开其父母兄弟联席座谈会。“

对于被征召者的身体要求,因为是作为储备兵源招募,因此要求被征召者身强体壮,但限于日本本土可怜的人力资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了”患有不能治疗疾病“的之外,几乎是来者不拒。

随着日本当局一波又一波的青少年义勇队征召,不免让日本国内的民众开始怀疑政府的真实目的,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充当炮灰,这导致报名人数一度急剧下降,迫于无奈,日本当局在后来的宣传口号中承诺应征参加移民的青少年可以免除兵役,这一点对于日本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本身就是作为日本军队储备兵源而被征召的”青少年义勇军“又怎么可能免除兵役呢?

日本政府前后组织进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总数约33万人,其中青少年义勇军人数就达到了8万(也有说10万的)多人,占到了一本移民总数的约24%,对于后期兵源短缺的日本军队而言,又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庞大的优质兵源呢?

我们前面说过日本移民领导者本身就是由关东军参谋长,自然而然的这些”青少年义勇军“就被当成了关东军的后备队,关东军曾经明令:”一有命令,义勇队就立即与关东军一起行动,进入苏联沿海州担任后方任务。“之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兵力吃紧,这些青少年义勇军被一律强征入伍,发往南洋以及我国内地战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灰。

4 掠夺式“开拓”

日本的移民政策打着“开拓”的名义进行,但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东北真的还有荒地可以让他们来“开拓”吗?

答案是没有。

1904年,清政府取消了东北的封禁政策,鼓励关内的农民移民到东北开垦土地,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因为持续性的政治、经济变动,人民生活困苦,而东北又有着大量可开垦的土地,这促使山东和华北地区的大量人口向东北迁徙,也就是“闯关东”。这些闯关东的人大部分都选在偏远乡村落脚,因为那些地方都有地可以耕种,只要花力气,就能保证自己生存下来。

由此,进入东北的移民逐年以数十万的数量增长,到了1927年当年移民人数就超过了100万,这也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逐年暴增,这也导致很快东北就没有多少土地可以让移民耕种了,后来从东北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人除了早期移民因为经验不错,有了钱就进城的之外,另外的大都是后期进入东北却发现已经没有土地可以让他们耕种了,于是只能进入城市。

1989年的时候,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人口还不超过11万,但到了1930年人口就暴增到了230万,从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区确实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让新移民开垦而只能进入城市谋生。

500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日本人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呢?

知道,但他们不在乎。

早在移民政策制定当初,当时的“满洲国产业部次长”岸信介就主张“通过经济统制,每年满洲国要向关东军提供2900万吨煤炭、150万吨钢铁、1000万吨粮食。为此,必须要收买满洲国的可耕作土地的四分之一,即1000万公顷的农地”,可当时已经没有闲置的荒地让日本人开垦了,那咋办?日本人的方式就是从东北农民的手里抢夺土地。

日本也由此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土地的大规模掠夺活动,通过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洲拓殖公社等机构“开拓”东北境内已经被东北农民在耕种的土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计侵占了中国东北土地228万多公顷,相当于现在的2280多万亩。

日本人是怎么“开拓”的呢?

先是关东军以低价强行买卖土地的方式强占,当时东北依兰县熟地上等每公顷121.4元,中等每公顷82.8元,下等每公顷58.4元;荒地上等的价值也在每公顷60.7元,中等每公顷41.4元,关东军给东北农民的收购价是多少呢?

1元。

没错,不管熟地、荒地一律以每公顷1元的价格强买,农民要是不同意,那便直接拿着刺刀上门强行将地契抢走。关东军之外,其他的日本各种移民机构没有关东军的武力手段,开出的收购价格虽然比关东军的1元好不少,但整体也都比土地自身的价值低了太多。

除了关东军这种明火执仗的强买强卖,再就是通过日本东洋株式会社、东亚劝业株式会社打着“商租”、“合办”的名义大量盗买东北的土地,除此之外,还有以“整理地籍”为借口强占土地,当时东北的土地关系比较复杂,有公有地、官有地、私有地和蒙地,这之中原本属于清政府官员的官有地和寺庙、学校等占有的公有地因为当时的清政府统治崩溃,而北洋政府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让日本人以这些土地没有地契为由被没收。

同时,伪满政府还通过将一些土地以军事用地为由强占,强迫原住户迁出,但对于这些被迫迁出家园的农民却不提供任何的补助政策,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发生在东北人民身上的惨剧。

因为日本当局大量强占土地,强迫原住民迁出,方正县2000多名被强制驱赶的中国农民在没有任何房屋、耕地、粮食的情况下被迫迁到没有人烟的山区搭起窝棚艰难度日,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1940年东北气温零下37摄氏度的冬天,很多南方的小伙伴经常吐槽南方没有暖气,说南方比北方还冷,但这往往是因为对北方特别是东北的冬天没有直观感受。

东北的冬天室外是要冻死人的,方正县被强制驱赶在野外搭窝棚度日的这2000多人受尽冻饿,极寒交迫之下死亡率达到了50%以上,一天最多死亡的人数达到了30多人,连冻带饿再加上瘟疫横行,导致一家人全部毙命(东北话称为“挑灶户”)的就达20多户,以至于当时他们落脚的地方被命名为“挑灶沟”,140多户人家里只有两户没有死人,惨绝人寰。

方正县珠河乡的陶青山全家就在被移民的人群之中,直到建国后他回忆那段经历仍然是充满痛苦:那段经历每想一次都要难受好几天,那个时候苦到什么地步?全家五口人只有一床麻花被,白天穿,晚上盖,五个人盖一床被子肯定不保暖,为了防止被冻死,就点着火堆烤着火睡,白天谁出门干活就谁穿,有的人家实在没有可以穿的,就在屁股上盖个簸箕,而陶青山自己是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3岁的时候才穿上衣服,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光腚。

因为冷和饿,而且喝的水都是附近水泡子里的水,不干净,这导致他们聚居的村落爆发了瘟疫,家家户户都不敢串门,哪户人家里有人生病了也没办法治,就躺着等死,甚至发生一家人全家病死无人收尸导致被野狗啃食的惨剧,陶青山的父亲和姐姐就死于这次瘟疫,而因为冷,陶青山的父亲去世前他母亲生了一个弟弟,只活了一晚就冻死了。

而这只是方正县一地一个村子发生的事情,当时东北不知道有多少农民因为被强占土地而失去生存的依据,在东北寒冷的冬天里活生生冻饿而死,日本当局犯下的罪恶可谓罄竹难书。

前面说了陶青山一家白天谁出门干活谁穿衣服,他们去哪里干活呢?迫于无奈,他们要去给强占了他们土地的日本开拓团打工,成为日本人的廉价劳动力。

1937年,满洲拓殖会社将560245公顷土地出租给87755户中国农民;1940年,将44万公顷土地出租给86000户中国农民,1941年,将321196公顷土地出租给85995户中国农民。将抢占来的东北农民的土地再出租给东北农民,虽然还是在原来的土地上耕作,但却只能获得少得可怜的工资,还经常遭到克扣。

既然是“开拓团”,日本人为什么又要将抢占来的土地再租给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人东北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地情况不够了解,开始的时候沿用他们在日本的耕种经验,导致了粮食欠收,只有一些愿意向当地农民学习的人才获得了好的收成。

在方正县吉星村的日本移民本野时兴一家,因为不懂在东北种粮的技巧而导致颗粒无收,但他们全家却仍然不缺米吃,所幸就把抢占来的土地租给当地的百姓,自己靠收租吃饭,当起了实际意义上的地主。

而这些所谓的开拓团成员原本在日本实际上很多都是贫民,这种突然暴起的人生境遇也将一部分日本人骨子里的恶给勾了出来,大量的开拓团民违法乱纪欺压本地农民,被东北人民骂为“屯匪”。

强占来的土地除了分给“开拓团”用来种粮,日本政府还鼓励开拓团种植罂粟,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7545万亩,当时的东北全境3000万人口中有900万人吸食鸦片,和这个有极大关系,在此之外,二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煤炭24000万吨、钢铁1200万吨、粮食22800万吨、木材1亿立方米、黄金2200公斤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东北运走的。

第一部分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可以,就点个赞或者转发吧,多谢阅读。

参考资料:

《日本开拓团移民侵华纪实》 顾伯冲 著 商务印书馆

央视纪录片:《东北之殇-日本开拓团始末》、《葫芦岛大遣返》

及其他网络资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