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县辖区革变史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黔桂三省(区)结合部,隶属地级怀化市,并所处市域区县的最南端。县域西傍云贵高原之都柳江、清水江流域,东邻雪峰山南延余脉—“八十里大南山”。沅江支流—渠水东(播阳河)、西(通道河)两源蜿贯县域主体。通道古时曾先后属黔中郡、象郡、武陵郡等诸县辖地,未有稳定建置。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设“罗蒙砦”(治今县溪镇),取治地有“罗蒙山”而得名。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升“罗蒙县”,次年(公元1103年),时任官吏(兵部尚书)王祖道经由此地进入广南西路抚定侗乡,进而开辟宋廷与侗族地区的交通往来,遂更名为“通道县”。“自以为汉唐以来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图”,且素号“百越襟喉、南楚极地”之称誉,沿革至今。通道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500

北宋时期设置的通道县,所辖面积小,县域范围纵长,仅为今江口、县溪、播阳、独坡及牙屯堡等乡镇一带区域。这幅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通道县老地图中,红圈标注位置是今天的通道县城—双江镇,以前那里则属于隔离绥宁县。清代光绪版《靖州直隶州志》(清.吴起凤 编撰)载称:辖域“东至绥宁界三十里,西至本(靖)州界二十里,北至本(靖)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广西怀远(今三江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开泰界五十五里,东北至本(靖)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本(靖)州界三十里”。截止到1949年底,通道县域面积为823,8平方公里,是湖南西南部最小的“袖诊县”。

500

500

1934年12月9日—17日,红军挺进通道县的示意图。当时通道县城在县溪镇,今县城双江,芙蓉时属绥宁县蓉江乡,1951年11月20日划入通道县。红军从进入此地到离开,一共八天时间,其中在12月12日在芙蓉木林庵召开了紧急会议,即今的“通道会议”。500500从1951年开始,通道相继从毗邻的贵州黎平、广西三江、本省绥宁等县划入辖地(同时也顺带解决了一些跨界插花地遗留),通过调划政区归属,为通道增扩了县域面积。1951—1957年间,通道从邻县所划辖地的变迁示意图。今通道县东半部各乡镇,几乎都由“隔壁”的绥宁县划入,其中也就包括了今县城所在地—双江镇。摘选于1999年版《通道县志》。

500

双江镇原属绥宁县第八区,1951年11月20日正式划归通道县,正好已有70年。这个范围“入通”后,通道县域面积数据便增加了一倍。这次调划,也为几年后通道县城迁址,创造了基础条件。这段文字中提到的“中南区湘西兄弟民族访问团”,隶属于当时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团长潘琪。访问团于1950年底—1951年初,前往刚建立新政权不久的湘西民族区域进行调查走访,主要任务还有宣传相关政策,并倾听各方建议,以达到巩固民族团结、维护新生政权等目的。摘选于1999年版《通道县志》。

500

县溪镇的地形条件狭长与拥挤,不易进行规模城拓,又加上1951—1957年间新调划了多处邻县辖地归属通道,老县城明显偏居,那么县城就得选址迁移了。如今看通道县域新地图的区位标注信息即可得知:县溪略靠西北,双江相对居中。双江镇地跨渠水东源(通道河)支流—双江河两岸,城内除双江大桥外,依靠多座具有苗侗民族风情的廊桥进行连接,其中“通道廊桥”可行途车辆,其余均为步行桥。1958年10月,通道县治由县溪正式迁驻双江,1959-1961年大规模撤县期间又一度复迁县溪,后再次迁回双江。

500

通道廊桥与双江河东岸新城区(右侧高楼),汽车客运站、萨岁广场、政务中心、商业楼盘等场所机构大多集中在河东。

500

双江镇南侧,百丈崖下的体育场与民族文化宫。由此可直观这类山地河谷型城市的空间格局:房屋建筑与公共平台在山体中密集嵌入,零散分布。

500

双江河东岸的自然山体—百丈崖(图右绿地),现为森林公园。这类崖壁处于人口密集的城区内,一方面可谓城市增添景观绿心,方便市民登步游览。但同时也要防范因降雨、滑坡而导致的相关灾害,特别是在南方亚热带多雨潮湿的河谷中,主要措施有增加植被林木与整治加固裸露岩体。目前看来,当地由各单位分管森林公园,即享受着山崖美景,也为市民们肩负起了城市安全保护之责!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