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桅杆就决定了中美军事竞争的胜负
这几天,因为军费问题又开始热炒了,笔者也来蹭个热点。
很多人借着最近的新闻才发现,美国海军以超越中国全军种军费数倍的资金,却无法维持一支对中国优势的舰队力量。说真的,对资深一点点的军迷来说,这已经是旧闻了。美军的装备采购费用的高昂程度一直是令人咋舌的,比如下图这玩意:
每只高达1280美元(不是人民币)的咖啡杯(笔者没记错的话是用在轰战机上的),这一个东西就能告诉你美军的腐败程度有多惊人……如果说,冷战时期美国只是军工复合体在腐败的话,那么到了2022年,已经是军工复合体、政客、智库、美军自身、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相互结合交织形成的超级军事腐败集团。
这种腐败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从军工复合体向政界的游说,军工复合体与媒体的利益结合,逐渐发展到美国政客自身职业发展的三重旋转门(军火企业、政界、智库),美军自身在对外战争中的各种虚报烂账,可以说美国的整个军事腐败集团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实话,这也是现在的美国极其危险的原因之一,政客们已经逐渐分不清自身利益、军工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界线了(绝对没有人民利益哦)。
如果说腐败是美国军工业上层建筑的崩塌,那么制造业的崩解则是底层地基的碎裂。
这时候另一个主角可以出场了……(如果以下图片用错了请见谅,笔者对军舰其实没那么精通)
美国海军不是造不出好船,美国海军其实是造不出一根桅杆……上图这玩意是美国海军的最新锐宙斯盾战舰,但最新锐的战舰却立着一根二战规格的桅杆,完全放弃了曾经的科幻战舰“朱姆沃尔特”和中国海军已经广泛采用的一体式桅杆。
美国人搞出了一体化桅杆最后又放弃的原因是公开的,就是一大堆雷达塞在一起不能兼容,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了电磁弹射上面。其实军事装备采用新技术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很多试验性的技术最后无法实际装备也完全不稀奇,但是类似一体化桅杆和电磁弹射技术难题久久不能攻克,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美国制造业的崩解。
军事装备说到底还是一种工业产品,而军工制造和技术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商用化和军民结合(这里我们就不谈中美两国科研和军工体制的差异了)。军工科研只是整体科研水平的一部分罢了,而技术商用化又是决定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核心问题。所谓技术商用化,用白话来说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最后产生利润,更白一点就是科研和企业生产的结合程度。美国的理工科研能力其实还是非常强大的,既有非常好的学校和研究机构,也有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但是美国的制造业本身却已经垮了,这就注定制约了美国的技术商用化水平,而技术商用化的水平却又反过来制约科研水平。用白话说,就是科研挣不到钱,谁还搞科研!而科研没有产品验证就是空中楼阁了!这不是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技术商用化本来就是美国在科研上优于苏联的原因。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自身的制造业垮了之后,反而变成了中国的优势,真的是世事变迁( 当然,美国其实还有很多产业实力挺强的,这些产业的科研能力当然也没有衰退)。而放在更大的环境中,中国也必然会在所有产业具有优势的科研领域以惊人的速度超越其它国家,产业=科研,这本来就是我们亲爱的美国老师教给我们的。所以你也就不难理解美国在面对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疯狂追赶时的无力了,所以一体化桅杆或者电磁弹射技术遇到困难,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近几年,一向注重新技术装备研发并利用图纸上的武器来威慑别国的美国,竟然连一件有点意思的新玩具都没有爆出来,这就是很明显的美国军工遇到的窘境了。
而军民结合则决定了军事装备的制造成本,比如军舰的船体,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其实未必就超过最先进的民用船只。所以军用和民用造船业其实是同一个行业,类似的还有飞机制造业(所以我们搞民用飞机制造业是绝对有必要的,而打击波音公司也是绝对有必要的)。而既然是同一个行业,你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越大,你的硬件成本(还记得英国卖给印度的中国独门龙门吊吗)还有你的软件成本(产业工人的培养成本和技术能力),以及你制造工艺的水平,都会有极大的优势。美国的造船业只剩下军事订单,就注定成本和效率远远比不上目前世界两大造船强国之一的中国(另一个是韩国哦)。
而问题更大的则是配套企业,比如刚才提到的桅杆还有各种配件供应商,美军的军事装备利润是高,但是再高还是一个市场很小的细分产业。就像那个圆珠笔小钢珠的笑话那样,现在的时代,民用领域的制造业巨头的力量根本不是单纯军工业的小承包商能相提并论的。你可以轻易地在中国找到民用生产商来生产军工配件(还记得湾湾导弹用的淘宝零件吗?),而美国的军工承包商可能接不到一个订单就原地破产(F35的国际生产链就一定意味着美国国内的承包商破产一大堆),每年1500亿左右的装备采购费用相比4万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规模相比还是太小太小了。
笔者曾经在某个金属配件生产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就一个很小的家庭式作坊发展起来的企业,有着很多朴实勤劳的产业工人,我经常看到工厂里学历不怎么高的工程师在研究各种配件的图纸和生产工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家企业以非常廉价的价格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压缩机、阀门、水泵等各类配件,还非常有竞争力。而这样的企业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你可以想象在美国搞一个类似的企业,还只为军事采购服务,那样的话成本会有多高而质量又会有多差吗?
以上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说穿了就是制造业的强弱异势,直接导致了美国在军事科研和装备制造方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其实已经成了制约美国军事装备及其技术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甚至不是提高一点军费能够解决得了的。讲道理,这其实是中美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各自地位决定的,而且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优势还会越来越大。甚至在中国制造业部分转往周边国家之后,这种优势还会因为亚洲整体的崛起伴随着美洲整体的相对衰落而更加放大。
笔者之前曾经吹过一个牛逼,就是打常规战争,中国联手俄罗斯(陆上远征西伯利亚未免太疯狂了)可以横推亚欧非大陆岛,再消耗掉美国的海空军最后登陆美洲。很多人担心台海美军介入,那真的是根本不了解双方现在真实的常规军事能力。在笔者看来,美国人的核武器固然因为数量而确实可怕(其实洲际导弹、轰炸机已经越来越不够看了,只剩核潜艇确实还挺强大),但常规军事力量真的是不够打的。
以笔者个人的想法来说呢,中国完全可以照抄美国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发起一场疯狂而彻底的军备竞赛,以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如果我们把军费翻番,就可以以一个让美国绝望的规模来赢得这场无聊的军事竞争。
当然,政治要考虑的因素永远是那么多,我们键盘侠的想法总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