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运动员为什么越来越多?
中国有哪些归化运动员?
为什么会有运动员归化呢?
归化到底能不能发展中国体育?
本期话题,归化运动员为什么越来越多?
有哪些运动员归化中国了?
2月8日,18岁的中国归化运动员谷爱凌在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凭借惊人一跳,逆转夺得金牌,也成为中国代表团史上的首枚雪上项目金牌。文能上斯坦福,武能赢奥运冠军,技巧出色,长相国际,中文流利,阳光明朗。她被称为“天才滑雪少女”,是全民喜爱的“青蛙公主”谷爱凌。
从2019年,谷爱凌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加入中国国籍以来,她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关注度逐渐攀升。谷爱凌的身世扑朔迷离,随着冬奥夺金,成功让全网帮她找爹,也让运动员的“归化”成了争议的话题。
除了谷爱凌,归化运动员还有上热搜的花样滑冰队朱易,原美国籍的中国花滑队员林珊,追随安教练而来的原韩国籍短道速滑运动员林孝俊,因为入籍时间较短,此次冬奥会他无法代表中国队出场。而最夸张的是中国冰球队,男子冰球队25人,其中归化球员15人;女队23人,归化球员13人。
事实上,运动员改换国籍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只不过早年多是中国运动员向外归化。比如,当年郎平成为美国女排主教练,就被一些人看做是叛国行为。而近些年,不断有外国运动员加入中国籍,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纵观入籍的外国运动员分布,中国男足占比最大。
从有血缘的华裔,再到全无血缘的纯外裔,目前已经有不少在海外成长的华裔,或者外国面孔漂洋过海成为了国足大家庭的一员。原英国籍的蒋光太,原英格兰籍的李可,原巴西籍的费南多、里卡多、埃尔克森,原日本籍的中村祐人……这些入籍中国男足的球员,被球迷称作“归化国脚”。
为什么会有归化运动员?
其实,让海外运动员入籍代表本国出战,在世界足坛习以为常,无论欧洲、南美、北美,这样的情况都不少见。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运动员选择归化中国呢?
首先因为母国情感,对于有中国血统的归化运动员而言,他们归化的原因与“中国情感”有一定关联。比如,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与北京有强烈的连结”。同样母亲为中国人的原英格兰足球运动员李可也表示“始终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
其次,归化可以发挥自身的竞技优势,运动员在选择是否归化时,也会考量更多现实因素,比如在哪个国家效力能够最大程度上场成为主力。刚才提到的李可也说过,“我有资格为英格兰国家队效力吗?从职业生涯来看,我认为这几乎不可能发生。”同样的,也曾有乒乓运动员入籍海外,最终在世界赛场跟国手相遇的尴尬,实际上中国乒乓人才济济,他们留在国内可能永远无法代表国乒参赛。
最后还有一点是职业发展选择,说白了就是谁家给钱多就去谁家。对于没有中国血统的运动员,选择归化更像是一种阿姨我不想再奋斗的用脚投票。根据国际足联规定,无血统移民须在归化国居住满5年才能代表国家队出场。比如归化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埃尔克森和费南多,都曾以“外援”身份在中国球队效力,最终归化后就有代表国足参赛的资格了。当然,你可能认为,这样的中国男足自己根本不爱。
不论是为爱来的,还是为名为钱来的,这样密集的归化现象,都在侧面反映了中国影响力的提升。随着祖国综合国力和国内环境的持续向好,未来中国对归化运动员和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还会持续增加。
越来越多外籍运动员加入中国籍,表明中国不仅要在自己十分擅长的体育项目里争金夺银,更想要在一些薄弱的项目上与世界强国一争高下。拿冬奥会举例,中国在冬季项目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有个说法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16枚金牌中,有7枚跟黑龙江七台河有关,显然仅靠七台河这座小城是培养不出冬季项目大国的。有了归化运动员,能让短板项目迅速提升,也会让体育竞技项目的观赏性更强。
归化的意义更在于,体育人才流动能够带动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毕竟竞技体育需要的不仅仅是金牌,更需要体育偶像,来激励更多像大白这样的体育小白爱上体育,最终提高全民整体体育水平。就像这次谷爱凌夺冠以后,很多年轻人准备去滑雪场试试,相信冬奥会后骨科医院和医生该发财了。
归化能不能换发展中国体育?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归化运动员不利于中国体育的发展。他们认为,引进归化运动员会抢走本土运动员的机会。一方面,归化运动员实力普遍强于本土,在国际体育赛事上本土运动员的出场机会反而会被挤占。运动员的巅峰时期很短暂,错过一届等四年,他们的职业生涯太残酷了,国际比赛也沦为了花钱买国人表演的秀场。
另一方面,引进运动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蛋糕就那么大,引进多了,投入青训的资金必然会减少。这些资金本来可以用于提高本国运动员的收入,保证他们不被归化到国外。
另外还有人觉得,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运动员,即使获得了中国国籍拿了奖牌,可他们的运动成绩依然不是中国的,他们不会讲普通话不会用筷子,所以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但大白认为,归化这个词带了太强的民族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归化运动员是体育人才的跨国流动,个人发展的选择,市场资源配置,从来都是双向的。并不会因为我们关上国门拒绝他们,就能终止这种市场化现象。不论他们的归化是出于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还是纯粹打一份洋工,结果都是中国体育进步的标志。
那么,归化运动员到底是在带动中国体育发展,还是挤占有限的体育资源?用计划经济观点来看,你占了我的经费和名额,对我本土运动员自然不公平。但从市场观点来看,更好的比赛结果,就会刺激家长自发给孩子更多运动投入,这就需要更多的场地、教练和机构,本质就是增加体育资源的社会化供给,更广泛的运动基础和更多的体育人才,最终结果必然是体育强国。我们不能把孩子运动上的花费看做消费套路,因为它更是一种教育投资,孩子得到的是健康体魄、坚强心灵。体育究竟是为了奖牌,还是为了人的发展,答案显然是后者。
比如谷爱凌的加入,帮助中国在U型池自由滑雪提升了竞争力,她的训练方式和赛后恢复方法,也更具科学性。通过她的带动,更多青少年知道并爱上了自由滑雪,这些人玩起来才有健康的体育产业。
说到这里大白想问,除了归化运动员之外,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有归化科学家、归化企业家?中国应该放眼世界,搜罗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让他们在中国找到事业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中国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一句话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里就容易混淆一个概念,科学家的祖国到底是指他的出生地和国籍,他的文化心理,他的学术渊源,他的实验室地址,还是他的长相,他在哪领工资?到底符合什么条件,才是我们信得过的归化人才?海外有几千万华裔,这是巨大财富。但更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外裔,我们能接受他们归化,或者简单一点,能接受他们为中国工作吗?
所以,鉴别体育人才和科技人才本质是一样的,这才是我们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该有的文化自信。而不是在人才观念上闭关锁国,认为只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做出的贡献才是中国的,只有华裔的后代才是自己人,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