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电视剧中的这些情节,值得商榷(修改稿)
《人世间》电视剧央视热播受好评,但看了几集仔细推敲起来,觉得剧中有些情节值得商榷。
1、第一集周家门上贴个'福'字,1969年文革时期,提倡过'革命化春节',没有谁家能贴福字,更沒有卖的。周家门上的福字,是当今社会出售的那种。
像剧中那样家家贴春联、贴福字,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儿。
2、那个年代送人上火车,没有亲脸的!周蓉送老爸去重庆三线,在火车要开动前,她在大庭广众之下,上去到窗口亲周父左右脸袋。这是现代情调。
3、周父支援三线,周家孩子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当年这都属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是十分光荣的事。个个'心潮澎湃、豪情滿怀、壮志凌云',是去干革命,哪会有像电视剧中这样儿女情长、生死离别的气氛。
当年单位都组织人员,敲罗打鼓欢送的!
至于对上山下乡后来有另种反映,那是过几年以后,遇到困难才出现的!
4、周父处理巷道透水,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三线工程施工都有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水文地质资料的,三班倒,都有技术人员跟班的,遇事不会由老工人随意指挥的。文革突出工人阶级领导,但大三线施工处理工程事故,绝没有那样轻意的。
5、第四集配音和人物对白,把东北方言“老疙瘩”都读作'lao geda',完全错了。应该是读作'lao gada'。
6、辛柏青和那个女的冬梅,在树林里幽会,搂搂抱抱,以及修脚女孩和雷佳音谈情说爱的情调镜头,在那个年代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事儿。
青年人处对象都要向组织汇报,征求领导意见,男女拉个手都怕,不可能有夜晚俩人单独在暗里来往,这是属'作风'不正的问题了。
7、殷桃的弟弟是盲人,和雷佳音,剧中对话时,老是仰头看雷佳音。从没有用手触摸的镜头。
小演员没演到位,导演也没注意到。
8、周蓉离家出走,不合常理。
一个人千里迢迢私自去贵州插队,追求爱情。比100年前还浪漫,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个年代外出买车票、住旅店,都要有单位证明(或介绍信)。(农村要大队以上单位证明,城市居民要街道办事处证明)。
周蓉离家到北京、贵州,一路吃饭都要全国粮票。
当年,拿粮本到粮站对换全国粮票都非常难,(平时只给市内、省内粮票)。要有正当理由,带单位证明,才可能换到全国粮票的。
从东北坐火车到贵州山区农村,要周转火车汽车,半个月都到不了,周蓉怎么解决吃、住、行。
再者,文革时期贵州农村不可能随便接收一个无缘无故从东北来的女青年,还让这个'黑人黑户'当老师,每月发12元工资(诗人老公20元/月)。当年民办教师都是记工分的。
9、文革时期城乡小饭店,酒没有敞开供应的。到饭店吃饭要先拿粮票、钱买票,以后自己去窗口取飯菜,服务员讲'革命化',不负责送饭菜的。
剧中秉昆经常和几个哥们喝酒聚餐,桌上那么多瓶啤酒,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10、东北冬天冰天雪地,晚上太阳一落北风吹,更冷。一个人在外边站几分钟就冻得不得了。
剧中秉昆给殷桃家送钱,都安排老太太和盲弟弟,晚上在街上等候。这种无时间差的接头,既使在今天的东北冬天,双方都有手表的条件下,也很难有的。
11、殷桃在医院生孩子,当天生下来就出院回家。回家后不'坐月子',和秉昆交往神态自若,没有点儿虚弱的表现,不合常理。东北再穷的人家,也会让女人休息的。秉昆送红糖给殷桃,这很符合东北人家坐月子,女人喝红糖水、红糖小米粥的习俗。
另外,医院要给出生的孩子,办出生证的(有出生证才能上户口)。出生证上必须填父母名字的,剧中确没有。
在网上看了10集,提出这几点,与网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