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恶劣,环境复杂——挑战生命禁区的高原作战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舰船知识》
在2021年10月下旬,美国陆军与印度陆军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了为期两周的代号为“准备战斗”的双边军演。据悉,该演习寻求加强印度和美国军人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以便帮助他们未来在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突发事件中更好地展开合作,而演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原寒冷地区作战训练和模拟联合国行动。报道称,在喜马拉雅山区服役的印度马德拉斯团第7营的大约350名士兵与驻阿拉斯加的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第4步兵旅一起参加了演习。明显的是,此次演练说明美印正在合作提升军队的高原作战能力,而这也再次引发了各方对于高原作战的关注。
按照目前的惯例,山地分为低海拔(600~1 500米)、中海拔(1 500~3 500米)、高海拔(3 600米以上),而高原山地作战主要是指在高海拔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中印接壤地区及中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相比于其他地区,高原的环境更为复杂。从天气来说,高原气候恶劣、空气稀薄、气压低、严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度高、降雪期长、风力强劲、雷暴日数较多、降雹次数也显著多于其他地区;从地形来说,高原往往山势险峻、沟谷纵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基础设施薄弱,机场铁路少、普通道路崎岖难行,而且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物资匾乏;有些地区则民族、宗教问题敏感而突出。在这样的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其艰难和严酷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高原作战第一个敌人就是环境。
首先,高原环境对于参与作战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含氧量不足平原的30%,低压缺氧与严寒给参战官兵身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会增加非战斗减员。尤其一些从低海拔地区征调的兵员难以适应高原特殊气候,高原反应强烈,再加上作战转换时间长,有效睡眠不足,极易造成大脑反应迟钝,战场判断力下降,并易患肺水肿、急性心肌病、冻伤和雪盲等疾病。同时高原交通条件不便,地面机械化装备的作用降低,必须通过人员徒步机动来弥补,而战斗中的一些战术动作、伪装以及技术装备的操作过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这些都使得高原部队的实际战斗力较之其他地区明显下降。

在作战时,高原空气洁净、透明度高,地表植被少,人员隐蔽困难、易暴露。同时积雪反射紫外线强烈,长时间裸眼行动会出现眼睛发花、肿胀流泪,使得观察和瞄准变得困难,而厚重的穿着会让各种战术动作不协调。
在人员受伤或患病后,高原环境也会对后续治疗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会增加失血、休克、肺水肿、脑昏迷等战伤并发症,让更多的轻伤员变成重伤员。二是对高原特殊伤病防治药品和制氧、供氧器材设备需求量较大,同时医疗设备正常工作和血液制品保存也受到低温、低压的考验。三是高原路况复杂,夏季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冬季易发生大雪封山、雪崩,增大了医疗物资补给和伤病员后送难度。而如果治疗得不到保障,则会进一步加大参战人员的心理恐惧以及厌战情绪,进而削弱士气。
目前,相关国家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如根据报道,在2021年的夏天美军挑选了41名士兵在海拔3600米高的地方徒步并生活了几天,以更好的了解高原环境对军人的影响及解决之道
其次,高原条件将干扰作战装备性能的正常发挥。
对于轻武器而言,高原环境对枪弹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内地平原。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会让枪口初速增大,弹道沿途气阻也会降低,同时射手与目标经常存在较大的高程差,射弹容易打高打远(上世纪50年代末我军入藏平叛初期,由于没有掌握这一特性,往往不能准确消灭敌人),而雪地射击时火药气体激起的雪尘还会遮蔽射手视线并暴露阵地。在武器选择上,高原作战往往距离较远,小口径枪弹在终点的威力不如中口径枪弹;再加上高原横风影响明显,在相同横向风速下质量较小的小口径枪弹的风偏往往都要大于中口径枪弹,因此射击误差和瞄准调整的难度也越大。有报道称,在2021年3月印度驻俄罗斯大使文卡塔斯·瓦尔玛曾对外界表示,印度计划用俄罗斯AK-203型7.62毫米自动步枪作为未来印军主要的单兵武器,替换现役的印度国产INSAS型5.56毫米自动步枪,有分析认为AK-203在高原的作战性能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

对于火炮而言,同样存在弹道性能突变的问题,需要对火炮的射表进行重新修正。在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冲突中,印度方面耗费了大量炮弹,但打击效果确差强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地区位于海拔近7000米,事发突然没有提前摸清这一高度的射表。而且高原电磁环境复杂,炮兵作战倚重情报支援,在高原则会更加依赖无线通信手段。研究表明,高程差巨大的起伏地形会对无线电波产生阻隔作用,在一定的超低空范围内形成电磁“盲区”,导致通信不畅,进而影响炮兵的指挥控制,让火炮打击的精确性和实时性降低。而崎岖的地形让炮兵的机动性变差、难以成建制部署,后勤补给不便导致炮弹接济不上,也会让炮兵出现火力密度不足的问题。鉴于高原作战中对于炮兵火力的依赖,近年来印度大量引进可以由直升机进行吊运的美国超轻型M777榴弹炮,并开始购买M982“神剑”制导炮弹。
在装甲部队的运用上,在高原装甲部队通常只能沿公路机动,在很多地段坦克运输车辆无法通过,可能需要装甲车辆离开运输车依靠自身动力实施履带行军,提前消耗机械化小时。坦克装甲车辆发动机气缸内的燃料在大气含氧量偏低的情况下燃烧不充分,排气温度增高,燃烧过程恶化,后燃期延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会下降30%,牵引力减少1/8到1/7,坡度超过24°就难以通过。以印度现在最新的T90S坦克为例,这种坦克全重接近50吨,发动机功率为950马力,到了高原地区发动机功率大打折扣以后,其机动性和速度都会大有下降。
而要是不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高原的温度则会让坦克装甲车辆的机械部件被冻住,导致启动阻力矩增大、启动力矩减小。如在二战中苏联的极寒就让德国装甲部队吃足了苦头,其坦克在停下时一般需要在发动机位置下方点起一堆火,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苏军将其称为“烤乌龟”。低温会使传动机件的转动力矩增大约两倍,炮塔回转力矩则增加近 10 倍,各机件遇冷变脆后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大增。在62年的中印战争中,印军用于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AMX-13轻型坦克的自动装弹机在高原低温寒冷的环境中就频频失灵,最后只能人工装填炮弹。

目前中国已经装备了ZTQ-15轻型主战坦克,该坦克重量35吨,除了装备有强大的猎歼火控系统外,最大特点是配置有一台1000马力左右专门针对高原环境而研发的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的机动性能更好,更加适合高原山地作战,堪称世界第一款高原主战坦克。而印度为了扳回劣势,也准备从俄罗斯进口20辆Sprut SDM1轻型坦克,该坦克采用了BMP3步兵战车的车体,换装了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全重为18吨,发动机为500马力,可以用于空降,印度计划未来将其部署在北方高原地区。
高原作战会同样削弱航空兵的支援能力。高寒山地温差大、气压低、空气密度低,会造成机翼升力降低,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减少引起发动机供气不足,固定翼飞机在高原机场起飞时一般需要适当降低载弹量和载油量,这样就削弱了持续支援打击能力。而直升机旋翼拉力和发动机功率的减小(海拔 3000 米时发动机功率减少 40% 左右)会让其有效载重和战斗性能下降。根据测试,在满足500千米航程的情况下,米-17B-7 中型运输直升在平原地区最多可运载27人,在高原则最多只能运载10人。同时沙尘对直升机发动机、旋翼、尾桨等会造成严重的损坏,为直升机贴地飞行带来困难。而机动性能变差使直升机更容易遭遇轻武器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打击。另外山中局部气象复杂难测,所有的飞行活动都可能被浓雾、强风和暴雪等恶劣天气中止(08年汶川地震时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失事就与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有关)。无疑,高原环境对于直升机的性能是一大考验,当年“蜜月”时期中国从美国引进的20多架“黑鹰”直升机之所以至今仍在服役,就是因为其出色的高原性能让其他直升机望尘莫及。而为了适应高原作战,印度也在2015年以14亿美金的价格向美国订购了22架AH-64E攻击直升机。相比于以前的AH-64D,AH-64E采用了动力更强劲的T700-GE-701D发动机,马力从AH-64D所用的T700-GE-701C发动机的1890马力增强到了1994马力,挂载能力和高原飞行能力更强。
高原环境对于后勤更是会构成巨大的压力。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作为命脉,关乎战争的最终胜利,在生命的禁区则更是如此。除了少数国家级干线公路之外,高原地区普遍道路状况不佳、曲折难行、上下坡陡,人员车辆通行困难,容易发生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路面积雪、结冰、雪崩等自然灾害,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让运输难度更上一层楼。而且后勤保障运输系统本来就是敌方的重点打击对象,高原地区后方的运输线难以严密设防,会给敌方留下很多空隙,再加上掩体较少,运输车辆隐蔽性较差,一旦遭到袭击,后勤物资的损失会比一般情况更加惨重。另外除本身困境外,上文中介绍的人员和装备在高原作战遇到的问题,最终都会传导和叠加到后勤部门身上,使之噩梦连连。

在1962 年的中印边界之战即将爆发前,毛泽东主席就曾分析指出,印度政府之所以敢挑衅中国,除了国际原因和中国经济困难外,便是认为中国军队后勤实力不足,无法向边界大量运输物资和人员,而当时印军依靠机场近、一线飞机多的强项,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向前沿空运空投了4万吨物资,甚至还能保障军官们的奢侈饮料。资料显示,为了支持对印反击,中方动员了包括许多妇女和少年在内3 万多民工,硬是牵着牦牛或靠肩背手提,最终配合军队成功将6万吨作战物资(其中3万吨属西藏军区战前屯积)运到前线,为胜利打牢了基础。

事后,有一些国人不明白中方后来为何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动后撤,其实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解放军在青藏高原南麓投入4个师、3 万多人的兵力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战斗,就几乎已达后勤保障能力的极限。当年任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曾感叹说 :“在西藏养兵难啊!算费用在那里养一个兵等于内地养 7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