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缺了她,好看少一半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李雪琴说:宇宙的尽头在铁岭。
但这话,得放在脱口秀舞台上才算数。
如果搁冬奥解说台上,甭说尽头,就算是中心,也妥妥地安排在七台河。
说的就是最近被全网请愿,求将她“焊死”在解说席上的王濛。(王濛是黑龙江七台河人)
本次冬奥会,王濛和黄健翔一同在某平台担任短道速滑比赛的解说。
那作为解说,王濛为啥有这么大的魔力?
俩字——唠嗑。
听她解说,哪怕你看不见她的人,也能想象出她在解说间或插手观望,或拍大腿兴奋的模样。
接力比赛中,中国队被反超后,迅速跟上强占领先——
这是跟我玩有惊无险啊
从看到中国队刀尖率先过线时便预言首金,到赛后成绩出炉——
大靖,没有问题!冲刺!没问题!哎哎哎,赢了赢了!
我的眼睛就是尺
,
我告诉你们肯定赢了!
我的眼睛就是尺,你不用看回放了
。
我们就是有微弱的优势,也是我们胜利了!
像极了窝在炕头陪你看比赛的你家大姨。
你啥都不用解释,大姨比你懂得多,口条还贼顺溜。
你也甭赖,大姨眼睛就是尺。
这一套下来,让一旁惯常以大喇叭著称的黄健翔老师,也语塞。
好不容易见缝插针地引个回放,结果王濛反手一剑封喉:嗯?你是不是质疑我?
得,啥都别说了,一句话——
你说什么都对!
作为一代短道大魔王,王濛这些年虽人不在江湖,但江湖有关濛主的传说不断。
强大的、解气的、刺激的。
甚至还有不少玄乎的。
每每出圈,总归离不开一个字——爽。
真那么神?
就成绩而言,毋庸置疑。
我国冬奥史上第一个三冠王。
截止14年因脚伤离开赛场,职业生涯中共获得114块奖牌、77块金牌,蝉联世界比赛冠军长达五年。
曾七次打破世界纪录,凭一己之力将女子短道500米的世界纪录带入43秒之内。
但王濛成为传奇的理由,果真只有个性、成绩两项最浅表的答案?
远不止。
要不怎么说,王濛是性价比最高的解说呢。
除了赛事解说和科普,她一个人还包揽了音效、气氛、爆料、吐槽的活儿。
观赛过程中,喊拍子,带节奏。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才是场外指导。
情绪上头时,手脚并用。
拍手、拍桌子是常规操作,气氛真烘托到位了,她能鼓动着全场一起嗨。
以及,和你家大姨最熟的莫过于街坊四邻的家长里短一样。
唠起选手的小道消息和八卦,王濛“如数家珍”。
介绍匈牙利选手刘少林——
卡巴眼的就是他(姐,这叫wink)
他小时候来中国训练,我见过他,小名臭臭
八卦意大利老将瓦尔切皮娜——
滑一阵子又不滑了,不滑了又回来
生了孩子回来以后,比原来滑得还快
吐槽各种骚操作的选手,嘴也是毒。
土耳其选手两次三番抢跑——
大哥啊,你真是帮我啊
你真的,快上热搜了
一位选手摔得莫名其妙——
这么脆弱的吗
一阵风就刮倒了
但要论吐槽火力最为集中的一处,当属老冤家——韩国队。
看到韩国队自行摔倒——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同情他们
你摔倒了是自己摔的
和别人没关系啊
听闻犯规老手黄大宪被罚——
真的吗?
我天,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啊!
够准够狠,就是念人名的时候准头差了点。
于是第二次解说,黄健翔委婉地表示,把念人名的活交给自己。
我们主持人念错一个字得罚50块钱呢
王濛倒也爽快:
行,但要扣你钱,从我这拿。
情绪化,快人快语,但处事也活泛、能拎得清。
说白了,就是磊落人一个。
有话直说,有问题也虚心接受、改正。
从不藏着掖着。
这种个性和处事之道,也内化在王濛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当中——
其实冰场很洁白
在赛场上非常公平
你有多大本事就使多大本事
坦坦正正比赛,清清白白夺冠。
而对于磊落人,最不屑也最不齿的,就是使阴招还输不起。
比赛中心眼窄、小动作多的韩国队自然首当其冲。
王濛在早前的一档节目中直言:她好像不上手就没法滑了。
06年都灵冬奥会,领先的王濛被韩国选手犯规阻挡,最终只拿到铜牌。
10年世锦赛,周洋被韩国选手朴升智使绊摔出赛道,刮伤脚踝,提前退出了比赛。
不仅动作不干净,有时吃相还很难看。
13年,世界杯德国站,1500米决赛中李坚柔阻断了韩国队包揽前三的计划,夺得铜牌,下场前遭到韩国选手崔姬玄的击打挑衅。
看台一边的王濛见势,当即离座跟了过去:
跟谁俩呢,比比划划的
以及更为普遍遭遇的嘴上暗箭,王濛在气势上同样没输过。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不过,咱濛主从不只是“不蒸馒头争口气”的主。
赛场上的服气,终归要靠实力去争。
加拿大公开赛中,王濛首场比赛被裁判恶意判犯规,申诉无效。
第二天比赛,王濛顶着高烧上场,一起步便把其他选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让你哪个国家你跟都跟不上我
让你们连我屁股的影儿都看不见
我看你怎么判我(犯规)
以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大绝招“老大爷背手滑”。
其实是为减少手上动作招非议,索性把手背到身后。
看似轻易,实则很考验肌肉力量。
下足功夫提能力、磨技巧,不与他人纠缠、焦灼。
就算赢也要赢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01年进入国家队,锋芒初露。
06年都灵冬奥会,顶住压力夺得首金,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一众讷言敏行的同辈运动员中,敢放话、敢表现、不怕事的王濛,个性鲜明。
看似像个异类。
可若细究王濛这种性格,又岂是真的与集体相悖、冲突?
从解说中不难发现,她强烈的情绪起伏,无一不是与集体的荣辱同频的。
中国队超越、夺冠时,她比谁都激动。
发挥失常时,她的气愤、失望同样溢出屏幕。
不同于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不必被外界束缚、以内在感受为重。
王濛的个性张扬,仅仅在于当运动员群体普遍吝于或受限于表达时,她是集体意识中,一个更为响亮、能够向外输出的声量。
集体的节奏,借由她放大,向外传递。
而她个人的感受性波动,则稳稳地控制在与集体的内部沟通之中。
这一点,在王濛谈及执教国家队的感受时,犹为明显。
2018至2020年,王濛担任国家短道速滑队教练。
执教期间,队员们大多是年轻的00后。
作为老一辈运动员中的“刺儿头”,面对这群极有个性的新新人类,在旁人看来,理应更游刃有余才是。
但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王濛坦言——
不好带啊,都不听话,和我们那时候不太一样。
哪里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有事儿就找领导,任啥问题说两三个钟头也都开导通了。
现在的孩子,他不表达,口头上说对对对,转过头可能还有问题。”
不见得就一定是阳奉阴违,没有集体意识。
但多少也可以看出两代人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维护上的差异——
一个将自我放置于集体之中,为同频感受。
一个边界感强,自我疏导,求相安无事。
而与集体相契的人,为维持更大的平衡,对人、对事往往有更多的思量和考虑。
不会仅凭冲动行事,心细、谨慎缺一不可。
而外表风风火火、不拘小节的王濛,其实在细节和尺度的把控上,同样投入了十足的精力。
听王濛的解说,除了过瘾,相信很多人最深的感受莫过于——
终于看懂比赛了。
以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判罚,这一回王濛给你整得明明白白。
为啥李文龙踢刀摔倒,仍能进入决赛。
因为这个踢刀,他们没有身体的接触
只有冰刀的碰撞
没有改变位置的情况下
规则是允许你进入下一轮的
为啥接力半决赛中美国和俄罗斯队被双双罚下。
交接运动员不该进入跑道
且,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告诉你该从哪个角度看最准。
划重点:一定要从俯视看!
这份细致和专业,有运动员的职业自觉,更是王濛对以往数次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就说这次让大家虚惊一场的踢刀判罚,王濛之所以如此笃定,正是当年源于同样的不解,跟裁判死磕了两个多小时才最终搞明白。
我在这上面吃过一次亏,当时我们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比赛中荷兰被判进了决赛,我觉得他们是自己摔倒的。当天我就去找当时的技术代表兰伯特,带着所有东西,连翻译都没带就跟他谈了两个多小时,我就跟他说:‘如果你不给我说明白的话,我怎么回去跟我的运动员讲,我们就对规则不清楚了。’然后他就跟我看了很多国际滑联判罚的案例,给我讲服了。
而美国和俄罗斯队员进入赛道被罚,也
是平昌冬奥会时中国队所经历过的。
2018年女子3000米接力,当时中国队是怎么被判犯规的?就是(裁判)说我们交接棒的人不应该出现在滑行的跑道当中。那么今天美国队也出现在我们的滑行跑道当中了!
几年后,同样的判罚再度出现,两相印证,才让人更觉公平、信服。
而在平昌冬奥会前,短道速滑的判罚规则尚且模糊,赛场上也没有猎豹、飞猫等高速摄像设备让犯规无处遁形。
比赛的判罚很大程度依赖于裁判的尺度。
彼时的王濛,业已对裁判的脾性了如指掌。
哪个裁判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发令员惯常压枪。
镜头一闪而过,也能迅速辨别出来。
要不怎么说王濛是短道速滑的速效救心丸呢。
有这份钻研的狠劲,我们赢得安心,也赢得笃定。
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王濛说自己最近在读《道德经》。
主持人诧异,问及为何要读这本书,毕竟与其个人风格的反差过于明显。
王濛笑着说:为了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面对队友和媒体。
对内妥帖,对外得体。
固然也说着“舒服一秒是一秒”的话。
但行为粗放的王濛,追求的从不只是简单的随性自然。
更合宜大局观的秩序感,她从未丢失。
作为背负国家荣誉的运动员,谈到王濛自然避不开冠军这一头衔。
而打第一次出现公众面前时起,王濛就从未掩饰过自己对冠军的渴望。
谈夺冠信念。
没有含蓄客套,直言若手上能穿冰刀,巴不得上手一起滑。
甚至,在被问及《道德经》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时,王濛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书中一个不太现实的小故事——
年幼的孩子凭借意志,推动车子拯救了车祸中的母亲。
“就和我们想要夺冠一样”,王濛说。
哪怕明知有失败的风险,也要拿出百分百必胜的信念去拼。
但,对于专业屏障之外的普罗大众,在为此感到震撼、鼓舞的同时。
常常不免发出一个不太和谐的疑问:
王濛对冠军的热望和对成绩的在意,是否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身份所累?
作为顶级运动员,与国家荣誉相系,是否背负了太多职责所在的负担。
在飘看来,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而想要理解这一层,与其看她对荣誉的态度。
其实不如看当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她如何理解和认识矛盾来得直接。
11年的丽江和青岛事件中。
王濛先是被造谣于丽江打人,但因管理层处理方式欠妥,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王濛心生芥蒂,最终重重矛盾激化,诱发了后续在青岛与领队间的冲突。
事件发生后,王濛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
有委屈、有埋怨。
但作为受害者之一,仍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表露出诚恳的歉意。
有出于队友情的考虑,更是为公众带来不良影响的反思。
有人说,这还不是被身份捆绑、形势所迫?
但飘要说的是,团队之于运动员,绝非像一个任务、一项职责那般简明而生硬。
从十岁被选进集训队起,王濛的生活便与冰场紧密相连。
密集训练之中,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外界,素质教育也有限。
情感和价值导向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团队中所接触的人、所接触的理念。
因而,运动员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实则深厚且复杂。
像朋友,又比朋友多了荣辱与共、相伴相依的深沉。
像亲人,又比亲人多了明确尖锐的目的指向。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众面前,王濛从未掩饰过自己对自家人的维护。
赛前,信心一定要给足。
冬奥前,被问及觉得谷爱凌可以拿几块金牌。
话头起得还算周全,“雪上项目我也就了解一点。”
但落到结论,却很有把握——
她一共参加三个项目,那就拿三块金牌吧!
一旁的体育记者做了保守分析,王濛直接“数落”——
你是媒体人还是她经纪人啊,能不能有点信心。
赛后,“护犊子”。
男子1500米决赛孙龙状态不佳,王濛在解说中予以了批评。
但转头看到网友骂孙龙,她立即放话:我是他教练我可以说他,但你们不能骂,都散了散了。
任子威获得中国队第二块金牌后,祝贺任子威的同时,也不忘cue到之前为助力队友冲刺,放弃个人成绩牢牢控制对手的李文龙。
不要忘了
我们还有个国民小儿子李文龙啊
而对外,王濛的专业性和大格局,同样不输。
不齿于韩国队的骚操作,也会肯定韩国队的战术思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是顶尖的,值得我们学习。
韩国选手安贤洙,因在国内遭排挤出走俄罗斯。
王濛惺惺相惜,在安贤洙退役后主动邀请他来中国,为国家队执教。
哪怕14年后,王濛因脚伤不再作为选手参加比赛。
但迄今,王濛也未正式提出过退役。
从团队中的一份子,荣辱与共,到成为团队大家长,给予反哺。
王濛无疑走的是一条相对传统的运动之路。
那,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传奇?
比较本届冬奥会中最为惹眼的两位运动员——羽生结弦和谷爱凌。
一位已成传奇,一位不出差错也将走上传奇之路。
当一切落幕、归于沉寂,他们仍像灯塔一样继续矗立在人海之中,引发赞叹和向往。
同为传奇的王濛,在观感上则要平实、普通得多。
而这,似乎也是老一辈运动员的普遍特性——
疾风骤雨的辉煌之后,转过身又能迅速地融入人群。
你知晓她的荣耀,但又因时时都能听得到她爽朗的笑声,倒也就对她习以为常了。
而一片祥和中,她的默默耕耘其实从未停止。
提起近况,王濛说自己正在为那些没有成为冠军的运动员组建MCN机构,以促进他们退役后的再就业。
一代传奇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当你找寻她的踪迹,她或在天边,或在眼前。
但无论何时,不必在神坛。
她的作为,她的视野,都能让你感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
然后,耕耘你自己的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