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臭(chòu)如兰?朱门酒肉臭(xiu)?
始见于甲骨文的臭字在生活中极为常用。
遇到难闻的气味时,我们会掩住口鼻大呼“真臭”!下棋输得一塌糊涂会说“下了盘臭棋”!遇到傲慢无礼的人,我们还会说他摆臭架子。
现今生活中常用的臭,都读作(chòu),单指“难闻的气味”,指秽恶之气,与“香”相对。由秽恶之气又可引申为令人讨厌的、恶狠狠的、丑恶、低劣的意思。
但在国学典籍中,臭大多指“气味的总称”,是包含香气在内的,《玉篇·犬部》中说到:“臭(xiù),香臭(chòu)总称也。
比如: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上天生育天地,长养万物,一无声音,二无气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易经·系辞上》
译文: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得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没有污秽的语言。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zì qiè))。”——《礼记·大学》
译文: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中华大字典》对臭的注音有二:
①chòu,有“不好闻的气味,与“香”相对”,“香气”,“惹人厌恶的”,“狠狠地”,“指子弹、炮弹坏,失效”五个义项;
②xiù,有“气味的总称”,“同‘嗅’”两个义项。
是不是古籍里的“臭”都读作xiù呢?不一定。比如杜甫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应该读chòu。
理由一、杜诗有四大注本,均未对“朱门酒肉臭”一句中的“臭”字加注。未加注,就意味着可以取其本义,即“秽恶之气”,读作chòu。
理由二、我们理解古籍中的字义,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前往奉先探望家人,途经骊山,此时玄宗等人正在山上的华清宫里寻欢作乐,宫外的百姓却饥寒交迫。于是诗人写道:“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邓魁英、聂石樵编著的《杜甫选集》根据《艺文类聚·人部八》引王孙子《新书》说:“楚庄王攻宋,厨有臭肉,尊有败酒。将军子重谏曰:‘今君厨肉臭而不可食,尊酒败而不可饮,而三军之士皆有饥色。’”
《艺文类聚》是初唐人所编类书中最著名的一种。闻一多先生《类书与诗》说:类书对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本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人,他对《艺文类聚》一定烂熟于胸,对楚庄王攻宋的故事一定十分熟悉。当他想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时,这个典故自会浮上心头,并现于笔端。所以,杜甫晚年所作的《驱竖子摘苍耳》中说“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也是运用同一个典故。
《新书》明言“厨肉臭而不可食”,这个“臭”字只能解作“秽恶之气”。所以,从读典用典的角度来看,“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还是解作“发出臭气”较为妥当。
理由三、杜甫写诗,向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精神。清人赵翼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瓯北诗话》卷二)后面所举的例句就包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内。如果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是想用“臭”字表达“气味”或“香气”,那只能算是“说到七八分者”。只有用“臭”字表达腐败发臭,才是“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这两句诗才是惊心动魄的警句。
显然,后者更符合杜甫的创作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