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视剧《大决战》兼谈对谷爱凌的争议

昨天下午陪父母看了会儿电视剧《大决战》,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淮海战役打响时,国民党黄伯韬兵团为了躲避华野(就是“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简称,当时由代司令员粟裕指挥——这本来是常识,不用解释的,但教书这么些年,我感到和有些同学尤其某些女同学说话真的特别累,以她们对党史军史的知识水平,让我担心她们会以为“华野”是一个姓华名野的人,而且会感到这个名字很酷帅。外校有位同行和我聊起这些深有同感,说她到当了老师之后,说话写文章变得特别啰嗦冗长,因为她以为学生知道的一些简单东西很多学生不知道,弄得她自己都讨厌自己嘴碎了,说“别说看书,这些小家伙能认真看几部革命历史剧我也千恩万谢了。”)攻击,从海州新安镇向徐州撤退。在过运河铁桥时,道路被逃难的老百姓堵塞,黄伯韬为叫老百姓让路,喊话道:

“大家不要跑,共军不是洪水猛兽。我跟他们打过多年的仗,知道他们纪律很严明!”

一位学生打扮的人不相信:

“《中央日报》可不是这么说的!”

黄伯韬一楞,随即解释道:

“那是政府宣传的需要!”

《大决战》首播时,很多观众对这一情节不满,认为黄伯韬身为“国军”高级将领,不可能替“共军”说好话,纷纷说这太“假”了,像是编导在强行尬吹“共军”

但我虽不能肯定这一情节是史实,却认为它至少是合理的:

1.黄伯韬当时面临被华野主力包围的险境,为争得生路尽快逃脱,说话不可能还顾得上那么多了,所以这反映了我军攻势迅猛给敌人带来的巨大压力。

2.黄伯韬所部本可从容撤退,但因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为了让44军掩护他(这个“他”是刘峙,不是黄伯韬——为了指代明确,还是啰里啰嗦注明一下,因为有些同学对文字的解读能力真是令人惊悚)在海州的私盐等生意收摊转移,让黄伯韬的七兵团在新安镇等44军等了两天,到他们终于开始撤退时,华野已经从南北两路包抄过来,所以黄伯韬的十万大军才撤退得这样狼狈,这样匆忙、混乱。这些情节,电视剧前面已有叙述,那么我们联系这些情节,可以揣摩到黄伯韬此时此刻的悲愤心情(他一开始并不知道等44军是为了掩护刘峙的生意):

刘峙身为堂堂的“国军”战区统帅,负“总统”重托,专阃外之寄,手握最精锐的数十万重兵,大战临头,却仍然为了疯狂敛财,置“党国”利益于不顾,置所辖部队安危于不顾。似这等贪婪至极腐败透顶的政府和军队,还在造谣说“共军”如何打家劫舍,烧杀掳掠,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所以“共军”并不坏,坏的是我们“国军”——我们要是不坏、不烂,怎么会被“共军”的小米加步枪打成这样闻风丧胆的惊弓之鸟?“共军”如果像我们一样贪财好利,纲纪废弛,行动迟缓,怎么可能这么快从数百里之外奔袭而至形成猛虎掏心之势呢?

在这种心境之下,黄伯韬作为国民党里还算比较有“公心”的将领,不但情势所迫,而且两相对比,感慨系之,说出“共军纪律严明”之类的话,间接承认国民党过去对“共军”的宣传都是胡说八道,岂不是顺理成章吗?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情节不但不像有些人骂的那样是败笔,反而是颇见匠心的点睛之笔,不但表现了黄伯韬的绝望与悲愤,也说明了国民党在道义上、信誉上的彻底破产。

所以我们哪怕是看电影电视,也不能盲从别人的看法,而应该开动自己的脑筋去仔细分析,去把握主要情节的发展逻辑与典型人物的性格逻辑。

3.这一情节的合理性还在于,“国军”对“共军”的纪律与战斗力,其实一向是颇为佩服的。

我以前读过台湾编的一部蒋介石文集(记得编者好像叫秦孝仪),才发现蒋介石本人正是“共党”的最大“粉丝”。

早在“围剿”红军时,蒋介石就认为红军训练装备虽差,但战力强悍。

在贵州追剿长征的红军时,他曾发一电给追剿军各部,说“朱毛所部”在贵州对人民秋毫无犯,因饿挖了农民种在土里的萝卜吃,每挖一头都要在土里放一枚铜元作为价款偿付农民,决不白拿。他拿这事“教育”部下,希望“国军”也要向红军学习,不要骚扰地方,要和红军争夺人心。

在东北,他得到了“共军”的几本战术手册,大为赞赏,说自己把这些书“看得比任何兵书都宝贵,逐字玩味,看了五遍了”,并要求部下悉心研读,找到破敌之法。

同样在东北,他说被“共军”俘获的美军军官亲眼看见“共军”的干部如何身先士卒:当时“共军”棉衣不够,很多士兵畏寒瑟缩,“共军”的政工干部干脆脱掉衣服在严寒中操练,鼓励士兵说“不穿棉衣,我们一样能行动”,“他这样以身作则,士兵自然无话可说”。

在中原战场,他向部下大赞“共军”刘伯承部的悍勇,“他的部队只有被打死的,极少被俘虏的”,并且他看出了当时中原战场几支“共军”互相配合策应,甘为友军冒险犯难,并说“要知道这些共军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很多都不是毛泽东要他们做的,是他们自己做的”,相比之下,“国军”则处处是腰来腿不来,鼓响锣不响。

他甚至在讲话中这样警告自己的部下:

“说实话,陈毅组织民众,训练军队的能力,你们没一个人比得上!他过去没把你们全吃掉,是因为缺乏重武器难以攻坚。但现在他缴获了我们国军许多重武器,等他把重武器部队训练完毕,你们都要当他的俘虏!”

这些话简直完美预见了后来淮海战役的结局:听他讲话的将领果然一大半去功德林(这个我不解释了,不懂的自己查)报到入学了。

这些只是蒋介石“粉共”言论的一小部分,但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见,黄伯韬一方面和“共军”厮杀几十年知道对手厉害,一方面也耳濡目染“蒋公”这些“粉共”言论,他说出剧中那些话不也在情理之中吗?——“委座粉得,我粉不得?”

这就是所谓“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敌人。”

但这句话也只在一定程度上正确。

蒋介石的确看到了一些问题,但他回避了或者说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一点:

他蒋介石也算是一代枭雄;

他部下的很多将领也能征善战(比如杜聿明、黄伯韬),并不像他说的那样都是酒囊饭袋;

他的士兵的技术素质更是被解放军的很多指挥员认为是很强的。我父亲当年在部队当汽车兵,他们的教官就是国民党起义人员,驾驶和修理技术都顶呱呱,让解放军战士们很是佩服。

他们失败,首先是败于“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这个根本问题。

在已经觉悟并且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劳动人民面前,为少数买办、富豪、权贵卖命的军队,可以猖狂于一时,但到头来是绝无胜算的。

冬奥会谷爱凌夺冠后,全国对她一片赞誉,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批评,有代表性的是两类:

    其一批判谷爱凌是资本包装的商业偶像;

其二批判她是新自由主义的产物,是没有也不需要任何真正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属的用来论证精英统治合理性的“神话”。

      在某群里,有同志提出了这些批评,我还为谷爱凌及其粉丝们说了几句辩护的话:

​      “​这个要辩证分析吧。

      谷爱凌她是有敢为人先积极向上的一面。为中国而战,也确实是爱国。

      ​年轻人要有激情和朝气,有这些才有革命精神。九斤老太是没法革命的。渲染悲观绝望情绪,会让人心理不正常。

      我记得一位姑娘曾在网上说:她远离那些自由派,是因为感觉老听他们说那些黑中国的话,人会疯掉。

      我去某地开会时,也曾听某校一位教西方哲学的同行说:

      当年汶川地震时,他儿子在电视看到解放军救人的情景,说“爸爸我以后也想当兵。”

      结果他把儿子骂了一顿,说儿子被洗了脑。然后对我们感叹共产党的宣传太厉害了,连他这种自由派的小孩都中了蛊。

      我当时不好说什么,但我想,抛开政治立场不论,这位同行这种心理也太阴暗了。小孩当然会崇拜英雄,你们自由派这么干,把跟你们走的人都变得那么扭曲阴暗,这样下去,你们怎么可能成功。

     ​ 现在张艺谋等精英也打爱国牌了,这可能有投机性,但就像当年蒋介石被逼着抗日一样,首先也说明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是不可违拗的。

      不管谷爱凌内心怎么想的,大家喜欢她,是因为她表现出了爱国、拼搏。这就是亿万人在告诉她:

      你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买你的账。

   

      她还年轻,路还很长,这对她也是个教育。

      其实没人认为谷爱凌可以改变世界。

      那些喜欢她的年轻人也知道自己成不了她,而且如果哪一天她不孚人望,大家一样果断脱粉。

很多曾经的文艺明星、体育明星或其他名人、“精英”,不都是前车之鉴吗?不都是因为对不起国家,得罪了老百姓,一夜之间由风光无限变成了无人问津乃至声名狼籍了吗?

我们要相信社会主义中国的广大青年,更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判断力和集体意志。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期望谷爱凌们至少是明智的。”

我和几乎所有人一样,喜欢并欣赏那些有才华有本领的人物,当他们把这些本领用在正道上为社会做贡献时,我们更会佩服和赞许,并且要认真学习他们的长处。

同时我们丝毫也不是幻想家,我们理解并接受现阶段一部分人有比我们多得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拥有比我们好得多的生活和高得多的名望。

     

但是这些人资源再多,也多不过当年的蒋家王朝吧?

那蒋家王朝违背人民意愿,下场如何呢?

史实俱在,众所周知,毋庸赘言。

     

      我教书,有时会想:

我们的使命当然是培养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如果有人就是要走相反的路,那该怎么办呢?

那我倒希望他以及他所属的资产阶级千万别是个猥琐的侏儒,而应该成为鲁滨逊那样吞吐天地的刚毅、强悍、雄心勃勃、足智多谋、富于创造力的阶级——如果谷爱凌或其他什么人背后的资本势力和精英集团,真如某些同志所认为的是这样的,那恰恰也是件好事。

       因为只有和强大的对手较量,才能锻炼出更加强大的我们自己。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