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奥运亏208亿美元看奥运的赢亏

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

尽管有疫情影响,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健儿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冰雪赛事。

不过,也是因为疫情,这次冬奥会将原计划通过公开销售门票的方式调整为定向组织观众现场观赛。

客观上说,这必然会减少这次冬奥会的门票收入。

举办奥运会到底赚不赚钱呢?

虽说国际奥委会并没有明确说明奥运会期间的选手食宿、交通等费用到底该由谁承担,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所有费用基本都由承办国承担。

奥运靠广告赞助和电视转播权收入,门票和入境旅游等收入。

根据国际奥委会公布数据,从1993-2012年,奥运电视转播授权费已从12.5亿涨到38.50亿美元。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总投资40亿美元,通过企业赞助,电视转播授权等方式,盈利4.97亿美元,也是首次政府举办奥运会盈利。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投资达到96亿美元,虽然直接赛事盈利只有4000万美元,可奥运会后给西班牙和巴塞罗那带来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今天风光秀美、基础建设完善的巴塞罗那市要拜当年举办的奥运会所赐。

申办奥运之前,巴塞罗那的城市十分破旧,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

正是借助奥运会的契机,巴塞罗那市将90%的支出用在基建、电信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上。

奥运会最终让巴塞罗那焕然一新:其中道路设施增加了15%;污水处理系统增加17%;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增加78%;人工湖和喷泉增加268%。

旧貌换新颜的巴塞罗那也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自此成为该市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同样,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算下来也只盈利1000万美元,却创造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12年伦敦奥运会总投资在100亿英镑(约合135亿美元),但是受到奥运经济的带动,整体收益达到210亿英镑(约合284亿美元)。

所谓“奥运经济”是指承办国在奥运筹备以及举办期间一切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也是承办国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奥运会的收入已不是单纯从赛事结束就测算,更是从更为长远的承办国整体经济发展衡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底是赚是赔。

2009年6月1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北京奥组委收入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达到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收支结余超过10亿元”。

北京奥运会吸引国外游客652万人次,这652万人在中国的衣食住行刺激了经济消费,也直接带动200多万人的就业。

这只是经济学上的直接成本和收入。

而间接成本根据当时有关媒体报道,为筹备北京奥运会,中国差不多总投入近3000亿元,其中2800亿大部分用在城市基建上。

根据北京申奥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十五”计划的数据显示,北京奥运筹备期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余150亿元将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这些钱也不是单单为举办奥运会而花。

实际按照有关部门规划,无论是否举办奥运,这笔经费都最终要花在改善相关民生的项目上。

与此同时,北京奥运还加速京津冀主要城市间的交通建设,形成了30分钟经济圈。

其中,中国首条时速超过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就是在这期间建成的。

北京奥运带动京津冀主要城市进入1小时交通圈。

从客观角度说,举办奥运会对承办国的经济确实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自从北京奥运会之后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当然,这是中国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不只是奥运会单一的促进作用。

一届奥运会不仅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难以预料不可抗力因素也会让承办国欲哭无泪。

日本东京奥组委本想在奥运会的时候大赚一笔,没想到新冠疫情袭来,奥运会不得不延期一年举办,疫情的反复使日本东京奥运会最终亏损达208亿美元。

在历届奥运会亏损榜中,东京奥运会能拿状元。

据东京奥组委第5版预算计划,本届奥运会投资1.644万亿日元,这个数字比东京申奥时提交的8000亿日元预算,足足多出两倍!在空场举办奥运会之后,这个数字达到2.4万亿日元。

日本本意是想通过这一届奥运会,向全球展示国家魅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奥运会来增加国民收入。

如此名利双收的美梦,最终却还是破碎了。在IMF更新的报告中,在G7中,只有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相较之前下调0.5个百分点。

亏本的原因有两个:收入的减少和投入的增多。

收入减少。

举办奥运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赞助、门票、游客、电视转播。

东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原本有68家,赞助额达到33亿美元。

但是在2020年,因疫情日本宣布奥运延期后,部分赞助商就取消或缩减赞助。

受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是没有现场观众的,所以也不存在门票收益。

原本预计销售奥运会门票448万张,残奥会门票97万张,总价值超过8亿美元,现在全部泡汤。

很多人在算奥运会收益的时候,只会算赞助、门票和电视转播这三项,不会将游客收入算进去。

而被人忽视的游客收入,其实也是非常可观的。

北京奥运会吸引国外游客652万人次,这652万人在中国的衣食住行刺激了经济消费,也直接带动200多万人的就业。

而东京奥运会的空场举行,意味着不会有国外游客。

如此一来,航空、餐饮、奥运周边等收益全都没有。

投入的增多。

首先是基建严重超出预算。

就拿用于举办开幕式闭幕式的主场馆来说,原本找了个国际上有名的设计师,结果预算超过20亿美元,所以他们不得不实行第二计划。

第二计划他们找了一个日本设计师,最终还是严重超支,支出14亿美元。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光是奥运村的21栋楼,投入就超过20亿美元。

东京奥运会一共要建造43座场馆,也都全面超支。

有日本经济学家说,这是因为日元贬值,导致进口建材的成本大幅增加。

其实,导致场馆建设严重超支的,还有个隐性的原因,就是日本的老龄化。

老龄化导致建筑工人非常稀缺,工人稀缺又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基建成本当然就减不下来。

其次,疫情导致奥运会举办时间推迟一年,而这一年的场馆维护开销更是高达28亿美元。

在奥运会期间,日本每天需要投入300个医生和400个护士用于疫情防护。

在疫情防护这一块的总支出,也超过9亿美元。

实际上,亏两万亿对日本来说,也并不是无法承受。

让他们无法承受的是,原本他们想靠奥运会刺激消费,实现奥运繁荣,现在看来,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日本本意是想通过这一届奥运会,向全球展示国家魅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奥运会来增加国民收入。

如此名利双收的美梦,最终却还是破碎。在IMF更新的报告中,在G7中,只有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相较之前下调0.5个百分点。

本届北京冬奥,最后收支报告还没有出,但奥运会13个外国顶级赞助商已签赞助费超10亿美元。

那些公司的宣传元素充斥了各个比赛场地,它们悉数将出现在转播比赛的视频上。

这些外商强调他们赞助的是体育比赛,而体育与政治无关。

一些西方媒体分析说,从可口可乐到宝洁再到英特尔这些赞助商,都既不想得罪中国政府和中国消费者,它们只能顾一头,它们全都选择了庞大的中国市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