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四海》我觉得那个很“韩寒”的韩寒回来了

作者: 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01

我一直觉得韩寒挺少年意气的,想做啥就做啥。

你看。

小学的时候,对他的认知还停留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那个展露锋芒的年轻作家。

中学的时候,发现他成了一个赛车手,不但拿了冠军,还“顺便”发了唱片,办了本杂志。

再到后面,他又跑去当了导演,而且第一部作品《后会无期》就令人十分惊喜。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角色定死了,他却一直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不断变换着身份,继续做着很多很酷的事情。

春节期间上映的《四海》,就是作为“导演”的韩寒所创作的一部新片。

不瞒你们说,我小时候真挺喜欢韩寒的,所以第一时间买了票去看。

500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个很“韩寒”的韩寒,又回来了。

这电影看起来是在讲小镇青年的矛盾和挣扎,倒不如说在拍年轻人离开浪漫主义乐园之后如何和世界和解的话题。这电影内核上其实比较像《一座城池》和《光荣日》,都是年轻人被迫离开伊甸园然后在迎接完自己的光荣日后陨落的悲剧——无论韩寒的书也好电影也罢,一直在重复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我觉得他如果是个科幻作家,也会写类似《朝闻道》那样的小说。

对于《四海》或者所有比较“韩寒”的电影来说,如果你比较自我,能把自己代入到这种的情绪里,你就会觉得好残酷好突然好黑色幽默但好喜欢。但你要代入不进去,可能就是另一重感受了。

电影刚上映,推荐大家去看完电影再来读文章,下面的介绍难免涉及剧透,但不会很多。

02

《四海》让我感觉很“韩寒”的地方,首先来自“作家韩寒”所编写的剧情上。很多熟悉的韩式段子,总是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觉得有点惆怅。

主角阿耀是个“不太喜欢交朋友”的少年。一直以来都和自己心爱的摩托车一起,靠表演摩托车特技维生。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小小的海岛仿佛就是年轻人的伊甸园。

在“伊甸园”中,阿耀终于能和多年不见的浪荡父亲吴仁腾重逢;

还爱上了梦想大城市生活的餐馆服务员周欢颂;

在欢颂浮夸真诚的哥哥周欢歌的指引下,加入了一支从没有赢过一场比赛的“不败传说”车队。一群可笑又可爱的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这一段电影的色调始终是暖色。

阳光、海浪、机车、比赛、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好像永远消磨不完的快乐时光。

500

不了解韩寒的人,大概会误以为全片就是单纯讲一个海岛青年逆袭的故事。

但韩寒并不会“这么好猜”,他常常用一丝荒诞的幽默揭开人生中的深邃。一方面讲述着年轻人的平凡与成长,另一面则是记录着人生的五味杂陈。

就和《一座城池》一样,少年在伊甸园般的海岛玩乐到最高点时,黒色幽默一般的命运突然降临到海岛上,乐园崩塌,剧情急转直下。

因为世事无常,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从南澳岛逃去了大城市广州,从此电影不但剧情变得“现实主义”了,就连调色都变得冷峻而纪实。

主角们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海岛生活那样悠然自得,他们开始意识这个社会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复杂。

——梦想和现实相互碰撞,一切并不曾像我们料想的那么顺利。

500

如果全片在这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氛围中落幕,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所以我认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就是高潮部分又重新回到了浪漫主义中——在大城市里做个小人物的阿耀,最后又阴差阳错地站上了广州最高舞台,在整座城池的注视下,在数万人的齐声大合唱下,他亦真亦幻地飞越珠江。

500

这是一幕极度理想主义,极度少年意气的画面,把电影的气氛带到最高潮,也让所有人都HIGH了!

我甚至觉得韩寒是先想到这一幕画面,然后专门为了这幕画面拍的整场电影。我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

真的太韩寒了。

话说回来,即便故事变换了好多个舞台,情节经历了好几次过山车般的起伏,我却丝毫不觉得割裂。

电影始终以阿耀的成长贯穿始终——那些渺小的、勇敢的、犹疑的、不懈的、越挫越勇的……点点经历,共同交织成了阿耀的奇遇之旅。有了足够的铺垫,才能让最后飞越珠江的镜头震撼人心。

除了剧情上扣人心弦,作为一部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层出不断的笑点也让我感觉到韩寒的幽默细胞。

在我的观影过程中,全场时不时就能爆发出阵阵笑声。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父亲“仁腾”苦口婆心地和儿子“仁耀”说着他们的名字起得好。

500

却被儿子一句“我们姓吴”的神吐槽引来全场哄堂大笑。

惨遭打脸后,父亲说:这谁又能想得到呢?

500

当然,能定义韩寒的,绝对不只有一个“作家”。绝对有保证的韩式动作戏,让我看到了“赛车手韩寒”的坚持。

从《后会无期》中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到《乘风破浪》中赛车手的奇妙冒险、再到《飞驰人生》中的越野拉力赛,独特的“车”元素确实是韩寒作品的标志之一。

这次《四海》也不例外,作为一部以摩托车为主题的电影,我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赛车手韩寒的执着:

比如电影中集合了目前能在市面上见到的几乎所有摩托车车型。

比如他对摩托车特技的高要求。已经与韩寒导演第三次合作的冯绍峰就打趣道:“去别的剧组都是‘赶紧咱们对对剧本’,进了韩寒的剧组就是‘来我们先练练车吧’。”

甚至是每一款摩托车不同的声音特性、不同的轮胎跟地面的摩擦声,他和工作人员们都一起做了确认,只为呈现“摩托车最真实的声音”——正如他说的那样,“力求还原地把这些汽油车的内燃机的声音,可以留在印象里。”

为了拍摄出最完美的镜头,很多追逐戏都运用了无人机的航拍来最直接表现摩托车的风驰电掣。加入大量的第一视角也让观众们将自己的情绪和赛车手们融为一体。

500

500

影片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个慢放镜头的采用。时间都仿佛静止了一般,我们也能清晰看到那一瞬间选手们正在进行如何的高难度动作——在片刻的喘息后,又让观众投入了扣人心弦的比赛中,堪称绝妙。

当然,除了动作,还有那种年轻人青涩的爱。那是韩寒一直以来在他书里对理想爱情的书写,也能看出他青葱少年时渴望的那种爱情。

那种茫茫大都市中四顾茫茫,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点点中,你又知道自己在为谁努力。那种都市感和抽离感,是这电影的点睛之笔。

500

之所以这部影片让我感觉”后劲“如此之大,除了看似开放性的留白结局引人深思以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浪漫成人童话,其内核是诗意地表达“爱”这个命题。

就像导演韩寒自己说的那样,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爱”,在电影院里可能你“笑的次数会很多”,也会觉得它是一部“很孤独的片子”。

但其实,孤独与爱并不冲突,幽默与忧伤并不冲突。

相信在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们都能从韩寒精细设计的剧情,从幽默又发人深省的对白,以及那些温柔而细腻的镜头中,体会到这一点。

03

除了韩寒这个招牌之外,电影还有很多精彩的看点。

比如说演员们的演技在线,他们都将平凡人的喜悲刻画得淋漓尽致。

饰演阿耀的刘昊然,就在剧中体现出一种别样的“反差感”:从前刘昊然都演那种白白净净的城市男孩,但是在《四海》中他摇身一变成为海岛“非主流”青年。乃至于我第一时间看到他差点没认出来这是刘昊然。

不是靠化妆,也不是靠暴瘦或是暴胖,而是他的眼神以及举手投足之间就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没想到刘昊然还能演出这种城乡结合部青年的野性,而后面他也把这样一个少年的情感纠葛表现得很好。

500

除此之外,其他演员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比如呛阿耀不如去拉客的职业车手陈小春。

500

还有黄晓明演的那个尬到让人用脚趾在地面抠出三室一厅的“Mr showta”。

土,但是帅,我一直觉得黄晓明是国内最帅的几个男明星之一。

500

同时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或许会带给你对爱情的新的理解。

影片中的阿耀和欢颂都立志活成自己亲人的反面。他们热烈地相爱,又总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我想最好的爱情或许并不一定是山盟海誓,也不一定要每时每刻的陪伴,朝着不同的目标努力,彼此取暖,彼此独立,也是“最好的爱情”。就像一对磁铁,转过身就可以拥抱在一起。

500

之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是一部抚慰心灵的电影。

海岛青年进入大城市的那种茫然感,很多人应该都深有体会。但影片没有一味地给年轻人灌鸡汤,告诉他们生活的美好所以不应该忧伤。

我们不会觉得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人物命运过于伤感,就像罗曼罗兰说过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影片中的角色,仿佛还没做好准备就被推上了未知的前路。第一次离开家乡的他们,漂泊之旅中或许充满了迷茫,或许会经历“做好了,就会像没做一样”的无奈,但正如“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那样,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重整行装再出发,都寄托着无数漂泊之人对未来的期许和义无反顾的决心。

500

我们也会像剧中的角色们那样,在奔赴未来的路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也曾路过生命中的顺境与逆旅。一路上有欢笑也有悲伤,但终究我们还是能朝着梦一样的繁华风景前行。

认清现实后,因为还有要追逐的事物,我们会继续热爱生活。

04

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我其实还有一点“韩寒如今还能否像十几年前那么少年”的担忧。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看着那个很“韩寒“的韩寒回归,一切都是我熟悉的味道,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

500

我能发现其中很多不同角色身上都有从少年到成人的映射:每个人都曾经是阿耀,经历世事无常可能走向不同人生。无论你现在是秋哥,子良叔还是吴仁腾,但不要忘记你曾经是有过赤子心的阿耀。

有可能,并不是说只有韩寒能这么“少年”,而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这么一位“少年”。

最后,这电影前半部分都是在南澳岛拍的,甭管你看完对电影有啥想法,南澳岛都值得一去,我这里有一份之前写的万字攻略,很值得收藏:

潮汕,爽到我们集体跳海!

韩寒拍火了东极岛以后,又去拍了南澳岛。

既然这么喜欢拍海岛,下次不然拍拍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