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觉得,管理学的彼得理论用在观察文宣上再合适不过了

【本文来自《中国文宣工作的失败,就是文科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引起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文科里经济和政法专业热度经久不衰,一个钱,一个权,而且短平快,人趋利本能,没必要非得上纲上线,毕竟后天我们可以用理论武装改造三观么。相比之下文宣确实弱势。

进体制看看,搞文宣的还要拆成文和宣。

体制的宣,还要分政府类的部委局和电视台类的事业单位。政府系统内的宣,里面科班出身其实并不多,综合素质确实可以,毕竟层层遴选,但专业素质确实略有欠缺,加之搞行政化运营很难打的过商业化运营,但搞商业化运营又不现实,所以战斗力上可能确实不足。况且毫不客气的说,最优秀的专业宣人才,不少都已经被高薪挖走了,大厂公关,哪个不是战斗力爆表。而事业单位的宣,可以参考下面对文的感受。

文里面科班不少,专业素质过硬,一般没个十几、几十年沉淀,也进不了这个群体担当不了领导。但随之而来,他的选拔使用也是相对闭塞和重视专业的,论综合素质,虽然也有很多令人尊敬的先生,但整个群体,体制内打过交道的或许都明白,在战斗力上还是很有提升空间的。而且搞文的各成流派,有没有脱离群众自娱自乐,看官自己评价。

但是,但是,即便是这样,人家里面随便拎出来几个领导,应该也比我们这种只会嘴炮的键盘侠强的多,毕竟还是专业的。

这个“专业素质”,指的是文和宣的专业素质,而不是“专业管理和运营素质”。窃以为,我们缺的恰恰是“专业管理和运营素质”。就像前些年,我们吐槽外交部是翻译官管外交,而不是政治家管外交。中层以上领导和中层以上机关人员的选拔,应该适当放大管理和运营能力考核比重,而不是一味追求专业素养和专业履历。这个事我觉得大家也不用咸吃萝卜淡操心,看过内参的都知道中央什么都明白。

很多时候觉得,管理学的彼得理论用在观察文宣上再合适不过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