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俄罗斯的各种称呼
俄罗斯国名俄文写作“Россия”,其发音近似于汉语“罗斯亚”或“罗西亚”。元朝时根据蒙古语译为“斡罗思”,到清朝初年许多文献中曾称之为鄂罗斯国所属“罗刹”(《职贡图》称鄂罗斯地有八道,称为斯科……可知罗刹为其斯科之一),如《平定罗刹方略》,但在以国家相称时则多译为“鄂罗斯”(如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汉文界碑中即称“鄂罗斯”)或“俄罗斯”。清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时将其正式统一为“俄罗斯”或简称“俄国”,自此沿用至今。此外,在清同治年间出版的《新遗诏圣经》(东正教新约文言译本)中出现了“鿡西亚”的译名,将“罗尔”二字合文以求接近俄语原始发音。
蒙古语由于阿尔泰语言自身的特点,没有以子音“R”起首的字,为了便于发音,都会把后面紧跟着的母音先移前重复一次。“Россия/Rossiya”中正好开头是齿龈颤音“Р/R”,于是把它念成Орос/Oros,因此元代所使用的译名叫“斡罗思”。
另一说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时期,原居于欧洲,属于斯拉夫人分支的罗斯人,才开始横越西伯利亚东来至黑龙江上游一带,准备占据当地。由于罗斯人抵达中国边境时,最先与蒙古人与达斡尔人等接触。依据同样的原因,阿尔泰语言在R前面加上了O/“俄”的发音,于是“罗斯”即变为“俄罗斯”。
日本汉字与朝鲜汉字则将俄罗斯称为“露西亚”(日语:ロシア,朝鲜语:노서아 ),此译名源自明代《坤舆万国全图》所标注的“鲁西亚”。
旧时上海人将来自俄罗斯的红菜汤译为罗宋汤,因而将“罗宋”代指俄罗斯,因此上海话也有罗宋人、罗宋包、罗宋帽(带护耳抗风雪的绒帽)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