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二次工业化和一次工业化的异同
一般我们把改开以后的工业化称为二次工业化。有人搞不清楚,把中美上海公报后的工业化当做开放的第一步,举例是当年的四三工程,这就搞混了。
四三工程可以看做是156工程的后续。156工程,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解决工业化的起步和国家安全;而四三工程,补充156工程的不足,主要是化肥和化纤工业,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从引进方式上,156工程和四三工程一样,一直到改开初期的“洋跃进”,都是一个路子,依靠国民积累购买先进的工业设备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经济体制上,以上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进行引进,也都是靠榨取农业搞引进。有人不同意,榨取这个词看不惯,农业也没什么积累。不错,并不光靠农业积累,还有采矿业,中国也算家中有矿的人家,有些矿还很值钱。
但是否定农业积累没道理,几百上千万农民流向工业,成了工人,要吃饭吧?粮食何来,禽蛋肉类何来?养鸡的农民可舍不得吃鸡蛋,都卖给了城里人。还有水果等当年可都在出口还债。苏联还尽要好果子,拿筛子筛。
有人以为,中国工业化才是国家工业化的主力,工业积累比农业多。这也是形而上的看法。不错,在156工程后,中国人发挥看一眼就怀孕的本事,逆向仿制了不少企业。比如大家熟悉的京东方,原来的北京电子管厂,中国仿制了七套。
但是工业化不是仿制那么简单,仿制是短期缺乏技术的无奈,最后必须走向正向研发。你要不断更新技术怎么办?还是要不断向外买新技术和新设备。
不扯远了。“洋跃进”之前的引进,从道路上说,还是一种“倒序工业化”。何为倒序工业化?那就是引进设备并不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而是基本倒着来。这不怪老革命,实在是时势所逼。
倒序工业化对工业化速度的影响是明显的,却是不可避免的。道理不多说。
有人说,你乱说,国家从来都是掌握农轻重的平衡的。呵呵,算我乱说吧,不争论,懂的都懂。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顺序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情况下,都是走正序工业化的。那就是从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入手,利用轻工业周转快,赚钱快的特点,为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是重工业,最后是高技术产业。
英美起家的都是纺织业,改开后的中国也是,“三来一补”基本如此。包括现在中国援外的一带一路,也是如此。
其实老革命也是在看到“洋跃进”失败后,迅速调整。不是不想搞中高端引进,而是认识到必须走正序工业化道路。
低端引进还解决了把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的问题,当然也触发了“春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第二个转变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实工业化经济的特点就是市场经济,无关乎主义。
网上很多人谈中国应该重搞计划经济,其实都不懂计划经济。他们把存在五年计划看做是计划经济的特征,错了。计划经济的特征是价格管制和消除竞争。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都可以看成是计划经济的缩小版,他们都有内部价格管制,名其曰:成本控制。除了某些大企业内部用事业部制搞一点竞争,一般大企业也是消除内部竞争的。也是,同样产品内部搞竞争,那不是“内耗”么?
但是国家有成千上万的企业,都管起来不现实。价格管制容易扼杀创新,压制劳动积极性(管制了工资);不搞竞争也是同样效果。
有人以为,现代大数据加持可以搞计划经济了。其实不对,任何大数据都不能计算人的积极性,更不要说企业的创新冲动了。大数据适合对既定问题的分析,不见得适合对变动不居的经济进行分析。
第三个转变就是把筹集工业化资金的渠道从农业转向外资。
一时间,引进外资是检验地方领导成败的标志。当年一个二线城市,来了个愿意投资千万的港资,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接见,报纸上头条,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内资企业瞠目结舌,内牛满面。
直到1996年我到香港旅游,才知道所谓千万港资,在香港还买不到一套豪宅,当然有通膨因素,这个比较未必准确,但是大差不差。
现在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引资任务还有,不过开始挑挑拣拣,不合意的不要。上海还开创性的与特斯拉对赌,我给你最好的优惠,但是两年内你得卖掉多少车,否则优惠无效!
中国的引资法规也是世界独一份,可见引资的迫切。除了限制性行业,其他行业外资投资的底限是25%,上限不限。低于底限,不享受中外合资待遇。逼你多投钱。
这个有点尴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现在是国际上的投资大户,多少国家开始给中国投资者各种优惠。
第四个转变就是原来搞自己建厂,现在接受合资。
当年斯大林就提过这个思路,他奇怪中国同志为什么啥事都要自己搞,中苏合营不好么?当然他也不是啥都要合营,他主要想在苏联缺乏的矿业品种和橡胶上合营,增加这些行业苏联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其他的如钢铁厂、煤矿企业,中国同志自己搞好了。
其实这个思路也还算有益,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加快工业化步伐,但是教员拒绝了,你卖给我设备,我卖给你成品。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自己的事。
教员不懂工业化?也许有点。但是现在想一想,也许教员看得更长远。
看看中国乘用车行业吧,这个行业颇有代表性。
开始中国是把乘用车行业当做挽救国有企业的一张牌,因此牌照都给了国企,李书福最后阶段挤了进去。国企获得了躺着挣钱的机会,外资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遇,李书福凭着山寨车艰难挣扎。
当然,外资看不上私企,没人和李书福合资,那是后来李书福底气足了,干脆买下沃尔沃乘用车部门,还入股奔驰。
结果在外企布局下,让出市场没换来技术,国企乘用车头部企业很不争气。
教员预料到这一点?只有培养出自己的工业化领军者,否则易被外资控制?毕竟中国市场长期被外资控制,血泪教训呀。
现在倒是地方国企奇瑞汽车、私企吉利、长城、比亚迪为中国乘用车市场打下一块块地盘。目前的乘用车自主品牌开始向50%市场份额的冲击,头部企业只有长安是国企,其余的都是私企。
开始冲击海外市场的车企也是地方国企和私企。
这是在中国有人掌握工业化规律后的结果,当年教员的不搞合营取舍也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要说车企,还是不能否定合资企业的作用。至少各私企的中坚力量还是在合资车企中挖人或学到很多有用的技能。
我现在开着长安的CS55PLUS,丝毫不觉得比高一个价格档次的合资车差。
第五个转变是管理,学会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中国的二次工业化之所以称二次工业化,从国际上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不同的工业标准,使中国工业化脱胎换骨。
一次工业化中国也在摸索工业管理的经验,比如鞍钢宪法。但是缺乏国际交流,管理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了很多档次。
其实前苏联也一样,这一点他们教不了我们什么。乌克兰就更悲剧,一个个小丑似的领导人,只关注政治,没人考虑改进工业管理,向欧盟标准看齐。如果有人改进管理,产品执行欧盟标准,产品销售就不会被俄罗斯卡脖子,国家独立就有保证。现在除了乌克兰妹子符合国际标准,没什么乌克兰产品符合标准了。
而中国工业,慢慢学会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戴明质量管理、ISO9000,使得中国产品的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而ISO14000,又使得产品的环保标准达到国际水平。
第六项转变是企业直接面对市场。
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是不直接面对市场的。他们按照计划的数量和质量向国家提供产品,收回计划的成本和利润。由此,他们对市场的反应是迟钝的,自身也不具备销售能力。
市场经济改变了企业定位,他们必须直接销售,直接面对客户的种种诉求,直接在市场上与同类企业厮杀。
销售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极端重要,在西方,他们总是总经理的热门人选,在中国,他们也是企业中收入最高的人群。
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和灵活的身段的。初期的竞争,国企纷纷落马,他们指责私企社会包袱小,竞争手段不光明,其实都是掩盖自己不熟悉市场销售的托词。
不过市场的淘汰是残酷的,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个问题基本十来年就解决了。
以上六项大约是中国二次工业化不同于一次工业化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步,那就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单一市场。这一步也很关键,当年的地方保护主义妨害市场竞争。比如汽车,各地只要生产乘用车,自家的出租车市场绝不用外地车。
不过这个问题有点超纲了,但是中国市场正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逐步取代美国市场,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强大助力。而在一次工业化中,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掩盖了建立统一市场的难度。
美国还想扼杀中国的大飞机吗?没法下手,中国自身的大市场就足以撑起大飞机制造,第三世界也希望在波音空客之外有个第三势力。
市场本身就是推动工业化的力量。
从过程看,三来一补开创了新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也小心翼翼的实验,双轨制就是应对的过渡办法。双轨制引发了贪腐,但是也推动了向市场化的经济转型,有利有弊,后人评说吧。
总之比休克方式好。
而正序工业化使轻工业强大的赚钱能力得以体现,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并不断向重工业提出新要求,形成工业化的闭环,且在闭环中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
竞争意识使得先进技术不断被采用。有人说为什么在半导体上不提前布局,以致被卡脖子?其实谁说没提前布局?但是从工业发展的顺序看,有时提前布局也难以成功。现在到这一步了,美国想卡脖子不过再卡三五年,工业化的浪潮必定冲垮美国的技术阻碍。
最后完成市场化转型的是大型国企。有人私信问我:对中国工业体制的改革怎么看?语焉不详,我不知他指哪方面?只能宏观回答。
大型国企是国家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没有大型国企在手,私企是不会老实听从国家的经济指令的,追求利润使他们会无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的,但是国企占据了产业链的上游,这就逼使私企不能忽视国家的调控指令。
私企又是最有活力的,这不必否认。私企要生存、要做大,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搏杀。鲶鱼效应产生了,国企也被迫在一定程度上卷入竞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了。这就是混合经济,目前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种经济体。
国企也在引入竞争,比如石油业分成三桶油,通讯业也是三巨头,银行甚至引入民营银行。不过这一切还在实验,竞争还是低烈度的。
这个现象在家电业早就发生,开始是各地政府把家电当工业化抓手,不过国企纷纷破产,格力在头部企业中独撑门面,海尔算集体企业,后面都是私企。
各行各业都差不多,华为是私企中的另类,有些政策比国企还更社会主义,扛起了中国高科技的旗帜,并得到美国用国家力量下场认证。
所以中国经济要国企当定盘星,要私企当鲶鱼,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
生产力的提高才是硬道理,其他问题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契机。
只要执政者不忘初心。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一个不忘初心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