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眼泪,一代不如一代

500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有没事刷视频网站首页推荐的不良嗜好,那你可能也见过一类视频——

时代的眼泪

比如看看动漫分区,从《虹猫蓝兔七侠传》到《围棋少年》再到灰太狼仍可以预谋吃羊阶段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可谓是没啥不能白月光。

500

再看看影视剧分区,80后怀念晚饭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射雕英雄传》《我爱我家》《宰相刘罗锅》时间,90后心里的时代之光是《重案六组》《武林外传》《仙剑奇侠传》(当然这两个年龄段的交集有很多),而这届年轻人羞答答地报出一部《花千骨》:

500

还有许多年轻人在追忆《一起去看流星雨》,而且表示并不知道《流星花园》。

500

而让一代人感慨“爷青回”的古风或是中国风音乐,经历的旅途仿佛迅速下坠的电梯。从黄霑、周杰伦X方文山到许嵩,可能已经让人开始唏嘘了。然而只要翻翻音乐平台的古风音乐排行榜,以及古风音乐现场视频,你会发现再过几年,恐怕会有另一批人追忆起“七叔”:

500

反正就是,不论作品质量如何,这也能时代的眼泪,那也能时代的眼泪。

可是如今这“时代眼泪”属实有点泛滥,但到底有多少“眼泪”真的可以经受住时代更迭的考验,算得上是经典,而不仅仅是“我小时候、我年轻时候它很火”?

而文娱界三十余年来不少真正的好作品,反而被当擦鼻涕纸甩了。

是值得掬一把辛酸泪。

1.一代人的时泪是故事,

而另一代人的是事故

在动画领域,时泪的降级可能是最为明显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大国关系蜜月期。这样历史背景下,那一代人的童年拥有直到现在也值得重温的好动画。

关于引进动画,从80年代到世纪初,称得上是80后、90初集体记忆的作品数不胜数:《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机器猫(哆啦A梦)》《猫和老鼠》《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圣传》《龙珠》《灌篮高手》《天鹰战士(EVA)》《魔神英雄坛》《光能勇士》《数码宝贝》《魔卡少女樱》《猫眼三姐妹》……等等等等。

500

当年跟着鞠萍姐姐唱起“勇敢的少年快去创造奇迹”时,还不明白在EVA的世界里,奇迹永远不会来

这其中,有一半我是一边挨着打一边看完的,另一半是在盗版掐帧漫画里看完的。

500

500

当你心智成熟之后,会发现当年看动画时的体验,大都无法复刻。

比如第一次发现《魔卡少女樱》的角色全民婚恋观错乱时的震惊,听到“无限大”时就想哭的心情,再比如在《灌篮高手》中第一次意识到世事无常,人生不是只要努力就有满意结果……

500

如果换了今天,结局可能加一行字幕:“通过大家的团结和不懈努力,湘北战胜了所有选手,取得了全国大赛的胜利。”

在群体记忆之外,不乏遗珠。

《太空堡垒》让一茬生长在革命家庭,看惯了善恶两分法小儿书的崽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战争面前,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咪咪流浪记》里,孙佳星的一首《找爸爸》,让童年中父亲长期缺位80年代独生子女跟弃儿主人公无限共情。

500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部美国动画,后来看了《超时空要塞》,才知道原来《太空堡垒》是美国人买了“龙之子”公司的三部动画版权剪辑拼接而成的


再反观国产动画,80初该是对老美影厂的动画剧和实验性的动画电影记忆犹新,前者像《阿凡提》《葫芦娃》,后者如《大闹天宫》《天书奇谈》《雪孩子》《神笔马良》《哪吒闹海》等。而90初印象更深的动画剧相对更多,《蓝皮鼠和大脸猫》《舒克和贝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西游记》《哪吒传奇》……

500

说起海尔,90后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动画,而00后可能只剩下冰箱了

在大家还可以拥有四点半下学的幸福的年代,蹲在电视机前等《动画城》两集动画联播是每天的固定项目。我当年就是在《动画城》看完了《小糊涂神》《快乐家家车》和《小精灵灰豆》,并且至今还记得“金糊涂,银糊涂,比不上咱家的老糊涂”的口诀,以及“滴哩哩个哩,滴哩哩个哩,我是个快活的小精灵”的魔性旋律。

《小精灵灰豆》虽然情节幼齿,设定天真,但一个“我当妖精被欺负,想变成人”的母题,让它大概成为国内最早讨论“自我接纳”与“大众意志”间如何协调这种严肃话题的动画作品。

500

换了现在,灰豆估计要经过努力成功变成人了

《快乐家家车》角色们酒瓶塞一样的鼻子,锅盖一样的帽子下油条状的黄发,现在很多人拍碎了脑袋都想不出来不说,就算想出来也不一定能过审。

500

《太阳之子》里飞船、宇宙、基因、魔魅和人类未来等超前元素,如今看来克味儿十足。 

500

女主还穿了件露脐装

而《小糊涂神》《蓝皮鼠和大脸猫》和《小精灵灰豆》的编剧都是童话作家葛冰。这位老爷子本身就是位一流的儿童文学作者。

500

葛家父女俩都是童话作者,女儿葛竟现在是北影动画学院的教师,是中国动画发展史绕不开的一家人

相比动画剧,中国的动画电影自《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之后,代表作并不多。上美憋了十几年,1999年终于憋出一部《宝莲灯》,当时大家本以为这是中国动画电影腾飞的开始,谁想之后迎来的却是寒冬。

500

准确来说,《宝莲灯》不是时泪,是时代高光

而放眼港台地区,徐克导演的《小倩》和台湾动画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撑起了千禧年前后的半边天。

《小倩》以其华丽的设定和大开的脑洞,后来被誉为“中国的《千与千寻》”,实际上它比后者还早了4年。

500

《梁祝》虽未在大陆上映,但依然很多人会唱刘若英的《蝴蝶》和萧亚轩的《你是我心中一句惊叹》。

500

千禧年初还出现了一茬独立动画导演,比如蓝天可凡。《雨石》和《茗记》的片名现在报出来都没什么人听过,但事实上其实要真论起来,《大鱼海棠》和《茗记》在当年其实是一辈儿的,都是文化部第一批原创动漫扶持计划的有力争夺者。在我看来,这俩在当年明明是差不多的作品,但《大鱼海棠》蛰伏十余年,赶上了文化网络营销大发展的时代,而记得《茗记》的人已然不多。

500

但就算是《大鱼海棠》,也已经变成一些人眼里的时泪了


在时代的眼泪这个问题上,能被大多数人记住、变成大众回忆的事物,其实已经算得上突出重围。真正值得长嗟短叹的,恰是一些在当年被世人看不上,在如今又被今人看不见的。

而后者在如今看来,都是消失在岁月长河里的珍珠,在尘埃瓦砾中摩挲三十余年,捡起时可能依然泛着动人的光。

500

《魔方大厦》的这种剧情,放到现在估计直接被家长报警

而这种"降级"是有其原因的。

在80年代以前,美影厂做动画并不计人力物力,大家拿着差不多的工资,一起做一件绝对有意义的事。80年代后,计划经济绚烂的美梦仍留余味,但以上美为代表的的各大美影厂开始逐渐寻求改革,薪酬制度、盈利方式,都在试图向国际化靠拢。

高田勋80年代访华时曾因上美管理层向他咨询“计件付酬”的问题,而不掩对上美的失望:

“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就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

而在此之前,上美对高田勋而言,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存在。

除了老美影厂的主动改革之外,影响动画制作水平的,还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的几个动画基地的扬帆起航。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改革像一剂强心剂,生生掰转了中国动画工业的船头,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童年视野。

500

考虑市场意味着要在原有的审查机制下更多参考群众的声音,《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遭遇在此后十余年里不断复刻,审查和举报像两个相互作用的雪球,碰撞之下的能量足以引起雪崩

在美影厂的光环不在之后,谈起时泪,下一代人心头的朱砂痣成了《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和灰太狼》《大耳朵图图》《熊出没》,“沧海遗珠”也顺势成了《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华小子》和《围棋少年》。

这是一种顺应时势的变化。

不是说不好,而是对于经历过此前犹如“大航海”时代的人而言,由奢入俭难。

2.白月光比白月光得死,

时泪比时泪得埋

时泪的降级,不只是在动画领域。

当你在某站听完“十大时泪经典动漫歌曲”后,你的首页大概率会出现一堆别的玩意,如果你不幸是个80后的老帮子,那可能会见证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欢天喜地七仙女》《家有儿女》《爱情公寓》《快乐星球》《魔幻手机》甚至《巴啦啦小魔仙》和《一起去看流星雨》,都可能变成一些人的时泪。

500

500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点进去你会发现——

这个所谓的时泪,写作时泪,读作白月光。

如果说《家有儿女》的制作水准和抛弃原创前的《爱情公寓》确实有值得惦记的地方,那有一些时泪就真的让人无法理解。

当你将《重案六组》前两季刷来刷去,并试图把《黑冰》和《黑洞》双双“申遗”的时候,总会有神秘的声音出现,提醒你这是2022年。

500

论起千禧年初的反贪剧,就连《天下粮仓》这种清宫古装剧,尺度都能把现在一些剧拉劈叉。

500

PS:不信请移步《天下粮仓》

而在情景喜剧领域,《武林外传》虽然经典,但还算不上“视史第一”。毕竟有《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珠玉在前,还有《炊事班的故事》。

500

作为一部至今依然占据群众视线高地的作品,论时泪是在有点耍流氓,但也侧面证明了:人民群众没啥可看的情景喜剧了

在古装武侠、仙侠剧领域也有类似的演化趋势:TVB武侠——张纪中武侠——《仙剑奇侠传》——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代表的、花枝乱颤的全新仙侠。

20世纪80、09年代的TVB黄金时代的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至今被奉为经典,不是没原因的。比如翁美玲的黄蓉至今还是无数人的心中至美,那道“二十四桥明月夜”在三十余年来引得无数人留着口水复刻;而黄日华踩着BGM甫一出现,就能让你瞬间梦回1997,仿佛胸中豪情未退,你依然还是那个为了小儿书和红白机被父母追着打的少年人。

500

那时候的武侠片会让你觉得,“江湖该这样”;而现在的一些玩意则会让你内心充斥“这是啥玩意”的迷惘。

倒不是说像《古剑奇谭》《花千骨》和《三三十桃》这样的片子不好,毕竟比起现在那一串里让人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传》《××缘》《××行》,前者做得已经足够好了——起码算个故事,不会让你看完之后想对着韩妆+卡姿兰大眼的女主问“这是看了个啥”。

500

这几年刷剧时我都会不自觉地跟《将夜》比一比,如果比它强,就能暂时达成自我和解(但只对《将夜》有效,不包括《将夜2》)


在宫斗剧领域,在此类题材强行被叫停之前,以《延禧攻略》为代表的的非现实主义宫斗剧已经联手将曾被大肆批评的《金枝欲孽》和原作屁股至今没擦干净《甄嬛传》捧上了神坛。曾被批评“戏说过度”的《孝庄秘史》和《武媚娘传奇》,比之现在的壁花大女主戏,都被时间镀上了人性的光辉。

随着时间的流失,时泪也从一种集体记忆,逐渐演化为一种散点式分布的个性化数据。

比如,论起“演警察最好的演员”,几代人可能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80后可能会告诉你是濮存晰,90后的制服白月光是王志文,00后大概率会报出一堆名字不重合的小鲜肉和中老戏骨,正如同话题视频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封面。

500

再说起小说界的白月光,35+的老梆子们可能还有人记得慕容雪村,后来人可能是《悟空传》和《此间的少年》。有人回忆青葱岁月时感慨一声“铁甲依然在”,后面就有人立马接上“九州的剧改都是辣鸡”,而当你再追问她年轻时看点啥时,对方揩着眼泪说:

“可怜我的沧月郭妮郭敬明,都是时代的眼泪了。”

500

前段时间《斛珠夫人》的小说原作者萧如瑟在微博心酸兮兮地跟观众解释“卖腐”和“见腐”的区别试图以正视听,结果评论区惹来一大波人共情。编剧谢十三说,“估摸着很多人连《今古传奇》和‘九州’是什么都不知道。”

500

如果当年的人也跟现在一样这也雷那也雷,动不动把作者挂到雷榜上婊一婊,那放到现在估计也不会再有IP行业的星辰大海了

说到这,杂志圈的时泪也能坐大滑梯。

如果说我小时候还能顺着上一茬人的审美看点《童话大王》《故事大王》《故事世界》和《儿童文学》,青春期掐住了《萌芽》《今古传奇》《飞·奇幻世界》的尾巴,后来的少年人还能看看什么《男生女生》《意林·小公主》《天使COM》,现在很多孩子的生命里,连报刊亭都没有了。他们对传统媒体最大的敬意,就是关注了它们的公众号,以及在它们提到自己哥哥的时候,把官微传颂一遍。

这种集体审美的滑坡,连古风歌曲这种细分领域都难逃一劫。

遥想当年,香港武侠影视巅峰之时,从未标榜古风音乐、中国风,却诞生了诸多经典,比如黄霑那大道至简、大气至极的《沧海笑》。周董当年,中国风也只是他诸多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即使去掉,他对于华语R&B音乐的开拓,也足以让他成为华语音乐历史重要人物。

500

今年的B站跨年晚会,许嵩出来时弹幕纷纷“爷青回”

可此后,从许嵩,到分贝时期以董贞为代表的翻唱人,再到河图、墨明棋妙……如今是以七叔为代表的的缝纫机选手,他们越来越标榜“古风”,“古风”变得越来越神圣,可也更像是新时代的一大矫饰的、内里空洞的恶俗。这中间的每个环节,都能配以白月光和时泪的前缀。

500

如果说从周杰伦到许嵩,经历的变化有如“东邪西毒”到“江南七怪”,那么如今现场唱歌时上气不接下气,歌词充斥“将军远征”“闺中怨念”“江湖煮酒”之类空洞想象的"七叔"们放到当年,论实力恐怕连个“宋兵乙”都算不上。不过倒也算得上是以次充好的裘千丈了。

500

500

到底为啥跪,咱也不清楚

最好玩的是,这些嘴里嚷嚷着“李袁杰geigei爱你”“七叔的《踏山河》前无古人”的人,还会指责古人“没有古意”“为赋新词强说愁”。其中惨遭戮害的包括李白、李煜、李清照、曹雪芹。

500

李清照不如喊麦,李白没有古意,曹雪芹需要语文补习。合理质疑,当你去问这些人,你的古风圈爱豆高考语文多少分时,大概率能收获“250分”的答案。

500

500

500

500

前人奉为圭臬的事物,在年轻人眼里不值一提;而被年轻人所拥趸的,也并不一定比前人更高明。

如果非要用理智和逻辑来解释这件事,只能说,这是一道关于时代和历史的选择题,唯一的答题标准不是“正确”,而是“合理”。


但这真的合理吗?

500

所以,看什么都降级,是因为那些年龄渐长却不愿放弃青春的人太傲慢了吗?是一代人终将变得不能接受新事物吗?

并不见得。

就拿眼下这些烂俗的、散发裹脚布味道的古风来说,它算什么新事物?我不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出来得晚,而是水平不行。

这跟当年周杰伦以全新风格挑战了很多人的听歌习惯,完全是两码事。

3.是时泪,更是男默女泪

时泪这一概念中,原本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该事物已经随着时间变化或被埋没”。

但在网络语境里,时泪这个概念正在无限地像“白月光”和“朱砂痣”靠拢。这意味着,时泪正逐渐从一个中性词向褒义演化。

虽然我们很难承认,但这一现象其中的潜台词是——同是被扔掉的东西,被前人放下的,对我们而言却是更好的。

冰箱里的剩菜永远不如新炒的,但下饭的动画和影视剧却是陈年的更香。

总能看见这样一种观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代人也有自己所钟爱的的新生事物,只要时间足够久,非主流迟早会变成主流,邪门歪道也总能变成正道之光。谁的青春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前浪们之所以喜欢对后浪的爱好品头论足,是因为想寻回自己的话语权。

这样的论点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人类的嫉妒心不容小觑。

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忽略了一件事:这些文艺作品本身的质量。毕竟,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除了依靠同行衬托的横向比较,还有一个纵向比较的维度——与历史上的同题材作品论优劣。

高山流水觅知音和蛤蟆看绿豆看对眼,是有本质不同的。

就算好汉不提当年勇,就说十余年前。

连《哪吒传奇》这种低幼向动画里都会讨论“天下苍生”和“一人之义”的问题,反派还会拥有自己的恩爱情仇和令人唏嘘的落幕;

500

《虹猫蓝兔七侠传》和《秦时明月》就算用人设把格局收一收,但仍会一本正经地描绘侠客精神和江湖浪漫。

到了《喜羊羊》和《熊出没》这会儿,抛开让人难以启齿的审美不说,光情节就已经变成了“狼不能吃羊,要做羊村好朋友”,“光头强要改邪归正,跟俩熊一起对抗怪兽和外星人”。

500

就先不比武打明星群星璀璨的年代,咱就稍微退居其次,把眼光放在短短十年前。

甭管张纪中版的金庸武侠剧是用黄教主还是黄圣依,也好歹在一本正经讲台词,认认真真讲故事。甭管李少红版的《红楼梦》造型有多猎奇,是脸上抹油硬充“面若银盘”还是过度意淫整出主角裸死,人家好歹是带着自己的态度在做作品。

500

500

在当年,洪金宝拍电影,群戏过后的第一句话,往往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把时间轴往后推十年呢?古装剧连吃口包子都要做特效,电视塔走光却懒得遮一遮;打戏连替身都懒得用,恨不得用稀碎的慢镜头一撸到底。

500

复刻中国曲艺界传统艺能“无实物表演”,也是85花们的家传绝技

如果说90后午夜梦回还能闪过被父母砸周杰伦磁带的辛酸往事,顺便想起语文老师义愤填膺地批《发如雪》的歌词“无病呻吟,写得什么东西”,那打开app看看,七叔的簇拥者已经把许嵩的单曲评论区攻占了。

自己年轻时的热爱终于被历史承认却是源于同行衬托,这种体验不亚于往伤口上挤柠檬汁。

500

《踏山河》这种抄袭作算得上雅俗共赏吗?辱俗了。

综上,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审美降级,不是你爱阳春白雪而我爱下里巴人的问题,而是一口“大众审美”的黑锅从天而降,压着所有人共沉沦的问题。

我们像一群赶海的人,在退潮的岸边捡拾被上一波浪潮所遗弃的东西,回家煮一煮,又是一锅崭新的汤。在物产丰沛的年代,我们吃得上大蛤蜊,吃得到螃蟹和珍珠贝,下一茬人去捡也许还能剩下点蛏子和小贝壳……那再下一茬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