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按照文艺创作的规律,创作出质量过硬、吸引人的产品,才有广泛传播的实力

【本文来自《波士顿圆脸:火鸡都吃也能算文明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还是“讲好故事”。

既然是想搞好文化输出,“中国故事”的受众就是其它国家的人。大部分人要的不是“政治正确” —— 如果要求政治正确,美国的 LGBT 宣传片、中国的样板戏就足够好了 —— 而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

那么问题其实就是:你的文化产品,是不是能满足足够多的人?是不是足够的新鲜有趣、活色生香?人的七情六欲,你戳中了哪个爽点?

先按照文艺创作的规律,创作出质量过硬、吸引人的产品,才有广泛传播的实力;有了产品的平台,你才可以谈立场、谈教化、谈输出。

文艺作品是牛肉,价值观是调料。你欣赏完好莱坞的大场面,大块朵颐之余细细回味,方能品出那酱汁里有“美式民主”的黄油,爱丰腴者喜之、好清淡者厌之,都是食客的选择;关键是那一块诱人的牛肉,不可替代。我们有些僵化的宣传,拿一些自己人都不爱看的文化符号拼凑起来给人看,相当于给人端上一盘中国特色的调料拼盘,老干妈、十三香、豆瓣酱混在一起,独独没有牛肉,有效果才是奇怪。

回到《昭和米国物语》,我认为它最大的启示:

第一是创意的力量。是那些脑洞大开的创作者,恰好为他们的优秀创意找到了一种受众能接受的形式,这种形式恰好表现为文化细节的拼凑和挪用。而不是这种形式有多么的杰出、多么的具有可复制性、甚至说开辟了新的道路。我认为纯粹中国的东西,一样有输出的可能,只是不一定有这样的话题性。

第二是世界的视野。创作者的创意构筑在站主导地位的文化共同体上,这是由世界各国的ACG、电影、游戏、小说以及无数的亚文化圈再创作形成的庞大生态,相当于工业上的“技术积累”,另起一个“中国故事”的炉灶是极其困难的。融入、顺守、自立,效益要好过直接逆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