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帝国衰落全过程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随着加拿大(1867年)、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纽芬兰(1907年)和南非联邦(1910年)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自治领之间的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1909年设立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帝国派在加拿大的总督、自治领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1910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虽然英国政府允许上述地区自治,但英国政府依旧可以干涉自治领内政,直到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通过以后,英国政府才无法继续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但仍具影响力。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1927年加拿大向美国华盛顿派遣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首位驻外大使。1947年起,加拿大政府开始签发加拿大护照以取代英国护照成为加拿大人的国际旅行证件,而澳大利亚则在1949年开始签发澳大利亚护照。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2年取得自治领地位,摆脱了英国政府的统治;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而英国的正式国名也因此在1927年更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但埃及在1956年才得以收回苏伊士运河)。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二战及二战后帝国衰落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苏两国的打压,导致大英帝国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最终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帝国体制转变为松散的英联邦,而英国也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纳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1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因大萧条影响,英国经济在1930年代增长迟缓,但其敌对国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经济增长迅速。在1940年纳粹德国进攻英国本土时虽然英军奋力抵抗将德军击退,但德国空军之后持续不断的轰炸伦敦等英格兰南部城市和德国海军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不断袭击驶向英国的补给船也给英国经济造成不小的打击,也导致英国一直实行食物配给制度至1954年7月,而位于英吉利海峡的皇家属地海峡群岛也在1940年至1945年间被德军占领。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前英国的战争物资基本全部进口自加拿大和美国,造成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对美依赖度增加,美国也借此通过施压等手段迫使英镑实行浮动汇率,导致英镑迅速贬值,美元最终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同时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租借法案迫使英国放弃其持有的美国公司股份以及英国军队位于西半球的军事基地以换取美国的援助,此举导致英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影响力被美国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国力衰退,各自治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同时英国在二战结束后丧失其在中国除香港外的所有租借地以及在中国的特权。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军队开始进攻并占领英国位于东南亚的殖民地英属马来亚、英属北婆罗洲、英属缅甸以及海峡殖民地。虽然英国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新占领殖民地,但日军击败驻守的英军让当地居民认为英国并非像以往一样不可战胜,造成当地民族主义情绪上升,间接推动以上地区在1950年代相继脱离英国独立。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洲各共同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由于加入欧共体,英国需要取消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英国在各自治领的经济影响力被削弱。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英国从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但也因此导致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开始瓦解。而英国为了让印度留在英联邦,从而让英联邦于1949年发表伦敦宣言以允许新成员国自由选择政体而不必将英国君主视为国家元首,仅需将英国君主视为英联邦元首。印度独立后的1948年6月22日,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放弃印度皇帝头衔,自此英国君主失去皇帝(Emperor)或女王(Empress)的头衔。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6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与居于岛内、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土耳其人发生冲突,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但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保留两块主权基地。1964年英国位于地中海的殖民地马耳他独立,至此英国在欧洲的殖民地仅剩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直布罗陀。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军队联合以色列成功占领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但在美国的经济制裁威胁和苏联的核威慑下两国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时任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辞职,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该事件代表着美苏两国正式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958年,英国将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整合成西印度群岛联邦,但由于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该联邦在1962年解散。西印度联邦解散后的20年里其组成部分大多脱离英国独立,仅剩小部分岛屿仍然保留英国海外领地的地位。

大英帝国在非洲统治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1961年,英国在波斯湾的殖民地科威特宣布独立,之后也门、卡塔尔、巴林、阿曼、特鲁西尔酋长国等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殖民地也相继获得独立。

由于英国国力衰退,在1966年联合国区域集团重新划分后由英国主导的英联邦国家组被取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被划入西欧及其他组,而其余英联邦国家则被划分到相应的地区组,这一象征性举动标志着英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存在就显示了当地白人想要压制土著黑人的想法,南非白人政权也因种族隔离政策于1961年南非共和国成立后退出英联邦,这种残酷的种族主义统治手段一直持续到1990年3月21日西南非洲脱离南非独立为纳米比亚以及1991年时任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才得以终结,而南非共和国直到1994年纳尔逊·曼德拉出任总统后才重返英联邦。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于1980年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至此英国结束了其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

英国在二战结束后便开始将其保留的在自治领的权利开始逐步移交自治领,虽然在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自治领自治,但自治领的案件终审权依旧属于位于伦敦的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爱尔兰自由邦在1933年从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手中收回案件终审权,之后加拿大(1949年)、印度(1950年)、巴基斯坦(1950年)、南非(1950年)、圭亚那(1970年)、莱索托(1970年)、斯里兰卡(1972年)、马来西亚(1985年)、澳大利亚(1986年)、新加坡(1994年)、冈比亚(1998年)、新西兰(2004年)、巴巴多斯(2005年)、圭亚那(2005年)、伯利兹(2010年)和多米尼克(2015年)也陆续收回民事和刑事案件终审权,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在1982年、1986年和1987年才从英国议会收回修宪权获得完全独立。

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试图使用军事手段夺取英国控制下的福克兰群岛以转移国内矛盾,最终在1982年引发马岛战争,但最后阿根廷战败,仅在战争期间短暂控制福克兰群岛全境。英国在亚洲的最后一个保护国文莱在1984年脱离英国独立,而英国最后一块人口超过6百万的殖民地香港,则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历史学者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都曾表示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彻底终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