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故事情节,拍摄技巧,人物刻画真是无可挑剔!至今“瓦尔特”“老虎”的形象历历在目,台词经过老一辈配音演员的精彩诠释更显得入木三分;尤其是“瓦尔特”最经典的台词:“谁活着谁就能看得见”!更是耳熟能详,还有:这苍蝇不少啊“,答:是啊,到冬天就要死啦,等经典台词妙不可言;对了,上校和卫士的对答:施密特,施密特,你说这桥孔像什么?,报告上校,像臀部!,上校:施密特、施密特你永远是一只猪,没有想象力的糊涂虫,像绳子套,他将套在谁的脖子上呢?谁呢?等等,也许你能够补充一下~~~美国的二战影片没一个好看的,其影片着重突出感官刺激,根本没有主题思想,看过基本不记得了,反倒是法国抗德神剧“虎口脱险”家喻户晓,指挥先生一句“演出结束了”令人难忘~~~
这苍蝇不少啊“,答:是啊,到冬天就该死啦
听说这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真要把那时候看电影的趣事说起来,那得好多本书,不是《一秒钟》那玩意说得清楚的!
你提起这个话题,以这个口气说话,实际上是在挑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不是你能明白的!
又一个中国团
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4月6日),塞尔维亚人,生于塞尔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今属波黑)的抵抗运动领导人。
他有经济学学位,在1940年之前他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一直到1942年从事地下工作;1942年转移到解放区,作了营长;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为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另外、他还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的原型。萨拉热窝市内有他的半身塑像。
还真像
你提起这个话题,以这个口气说话,实际上是在挑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不是你能明白的!
现在楼主倒是喊着要挖这些老电影的深层内容什么的了
然而当年同一波人反感的也是这些电影
问题不在于这些老电影不好,问题在于当年反反复复只有这些电影可看
今天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视野早已打开,对于这些其实并不怎么出色的老电影当然不可能再产生非常强烈的感觉
讲真,这些南斯拉夫电影也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可能比更上年纪的一批人更有好感,毕竟没有那么腻烦
但是真正回过头来看,这些电影的美好,大部分在于上影厂的翻译和配音,为这些一般般的电影重新赋予了惊艳的文艺感
南斯拉夫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影片中出现的轻武器很不错,毕竟是战后继续生产了很多年德国轻武器的国家,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道具一般,都是T-34和SU-100涂铁十字冒充德国货
影片本身的“文戏”和“武戏”其实和同时代西方或者苏联的优秀电影相比的话,都只能说一般般吧,很多名台词说出来之所以特别带感都是因为我们老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们的重新赋能
至于美国电影只有感官刺激,那就真的,我实在是不想跟你讨论什么了哈哈哈哈哈
现在楼主倒是喊着要挖这些老电影的深层内容什么的了
然而当年同一波人反感的也是这些电影
问题不在于这些老电影不好,问题在于当年反反复复只有这些电影可看
今天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视野早已打开,对于这些其实并不怎么出色的老电影当然不可能再产生非常强烈的感觉
讲真,这些南斯拉夫电影也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可能比更上年纪的一批人更有好感,毕竟没有那么腻烦
但是真正回过头来看,这些电影的美好,大部分在于上影厂的翻译和配音,为这些一般般的电影重新赋予了惊艳的文艺感
南斯拉夫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影片中出现的轻武器很不错,毕竟是战后继续生产了很多年德国轻武器的国家,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道具一般,都是T-34和SU-100涂铁十字冒充德国货
影片本身的“文戏”和“武戏”其实和同时代西方或者苏联的优秀电影相比的话,都只能说一般般吧,很多名台词说出来之所以特别带感都是因为我们老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们的重新赋能
至于美国电影只有感官刺激,那就真的,我实在是不想跟你讨论什么了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