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故事情节,拍摄技巧,人物刻画真是无可挑剔!至今“瓦尔特”“老虎”的形象历历在目,台词经过老一辈配音演员的精彩诠释更显得入木三分;尤其是“瓦尔特”最经典的台词:“谁活着谁就能看得见”!更是耳熟能详,还有:这苍蝇不少啊“,答:是啊,到冬天就要死啦,等经典台词妙不可言;对了,上校和卫士的对答:施密特,施密特,你说这桥孔像什么?,报告上校,像臀部!,上校:施密特、施密特你永远是一只猪,没有想象力的糊涂虫,像绳子套,他将套在谁的脖子上呢?谁呢?等等,也许你能够补充一下~~~美国的二战影片没一个好看的,其影片着重突出感官刺激,根本没有主题思想,看过基本不记得了,反倒是法国抗德神剧“虎口脱险”家喻户晓,指挥先生一句“演出结束了”令人难忘~~~

          这苍蝇不少啊“,答:是啊,到冬天就该死啦

听说这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河北省

热门评论 16

  • 我看过啊,看过好多遍。我现在有个央视的会员,原因很简单,可以随意看老片子。小时候为了看这部电影,附近几个大队我都去过,跟同村几个耍得好的,走夜路去,走夜路回。用金灿荣教授的话“穷得跟个鬼似的”来形容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再恰当不过。所以家里都没钱买手电筒,打火把去的。回来后人人挨顿父母的骂,或者一顿揍,可死不悔改,下次还那样。东北人说熊孩子,我们湖南人讲死调皮鬼。
    真要把那时候看电影的趣事说起来,那得好多本书,不是《一秒钟》那玩意说得清楚的!
  • 坐标广东沿海四线城市。看这影片的时候读小学,那个年代的农村大人很多识字不多,记得有个小伙子看了电影院的海报回来说当晚要放一部外国战斗影片,旁人问片名,小伙嗫嚅回答不上来,最后问急了,只好回答,“反正就是三个字保卫四个字!”旁人大笑。最后大伙都去看了,果然好看。如今,包括《桥》,前南的这两部影片情节桥段成了我们六零后的集体记忆,特别是《桥》的插曲《阿朋友再见》更是成为我们唱k的最后压轴歌,大家手挽着手深情演唱,唱着唱着就泪光闪闪了,难以忘怀啊。我自己几十年来更是染上了前南情结,对塞尔维亚特别关注,尤其喜欢女排博斯科维奇和网球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有一句谚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说得非常切合实际,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几十年来,面对帝国主义的打压愈挫愈坚。衷心祝愿我们国家和塞铁的友谊万古长青!
  • “听说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保卫萨拉热窝啊”,当时没醒过味来,回了一段往事。现在一看,小伙子哎,你这话,真是个250。我们那那年月,虽说传播渠道没现在这么广,但我可以肯定的说,看过这个片子的,比80后,90后,00后,加起来的都多。原因很简单,以前没选择,只那几个片子看,放映队也只能轮着来,翻来覆去就那些。我可以负责任的讲,五十岁以上的人,不敢说所有,但大多数看过很多遍。不说别的,《少林寺》我就看过八遍,尽管是八十年代的事,你可能无法理解。讲句实在话,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外来的文化,给我们与之前那些年代的人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同时,我也可以负责任的讲,80年以后到现在,《保卫萨拉热窝》这种影片,除了中央六台,基本没有哪个渠道播出过。
    你提起这个话题,以这个口气说话,实际上是在挑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不是你能明白的!
  • 全部楼层
    寒月迷亭
    姑娘不牺牲,钟表匠就未必那么轻易慷慨赴死。
    你错了。那个钟表匠—姑娘的父亲,本来就是一个老游击队员,地下党。但是他的女儿对此并不知晓。老人对斗争的残酷有清醒的认识。他很担心女儿因鲁莽地行动,牺牲年轻的生命。可做为一名地下党员,他不能对姑娘明说,只能来劝告。所以钟表匠对女儿那段话,充满了复杂的、深沉的爱。
  • 平常 无尽世界。
    全部楼层
    平常
    这些年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到过萨拉热窝这个广场,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jpg
    jpg
    jpg
    又一个中国团
    jpg
    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4月6日),塞尔维亚人,生于塞尔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今属波黑)的抵抗运动领导人。
    他有经济学学位,在1940年之前他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一直到1942年从事地下工作;1942年转移到解放区,作了营长;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为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另外、他还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的原型。萨拉热窝市内有他的半身塑像。
    jpg
    还真像
  • 舂陵行春
    “听说五十多岁的挺多,谁看过保卫萨拉热窝啊”,当时没醒过味来,回了一段往事。现在一看,小伙子哎,你这话,真是个250。我们那那年月,虽说传播渠道没现在这么广,但我可以肯定的说,看过这个片子的,比80后,90后,00后,加起来的都多。原因很简单,以前没选择,只那几个片子看,放映队也只能轮着来,翻来覆去就那些。我可以负责任的讲,五十岁以上的人,不敢说所有,但大多数看过很多遍。不说别的,《少林寺》我就看过八遍,尽管是八十年代的事,你可能无法理解。讲句实在话,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外来的文化,给我们与之前那些年代的人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同时,我也可以负责任的讲,80年以后到现在,《保卫萨拉热窝》这种影片,除了中央六台,基本没有哪个渠道播出过。
    你提起这个话题,以这个口气说话,实际上是在挑事。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不是你能明白的!
    作为80后,《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我硬盘里必备的电影之一。当我想看电影又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就开这看。还有两部就是《地道战》和《地雷战》。
  • 平常 无尽世界。
    席亚洲
    没必要挑架吵
    现在楼主倒是喊着要挖这些老电影的深层内容什么的了
    然而当年同一波人反感的也是这些电影
    问题不在于这些老电影不好,问题在于当年反反复复只有这些电影可看
    今天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视野早已打开,对于这些其实并不怎么出色的老电影当然不可能再产生非常强烈的感觉
    讲真,这些南斯拉夫电影也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可能比更上年纪的一批人更有好感,毕竟没有那么腻烦
    但是真正回过头来看,这些电影的美好,大部分在于上影厂的翻译和配音,为这些一般般的电影重新赋予了惊艳的文艺感
    南斯拉夫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影片中出现的轻武器很不错,毕竟是战后继续生产了很多年德国轻武器的国家,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道具一般,都是T-34和SU-100涂铁十字冒充德国货
    影片本身的“文戏”和“武戏”其实和同时代西方或者苏联的优秀电影相比的话,都只能说一般般吧,很多名台词说出来之所以特别带感都是因为我们老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们的重新赋能
    至于美国电影只有感官刺激,那就真的,我实在是不想跟你讨论什么了哈哈哈哈哈
    这两部片子都是北影厂译制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译制配音阵容星光熠熠。译制导演是著名的第三代导演凌子风,鲁非给瓦尔特配音,葛优他爹葛存壮给“假瓦尔特”配音,于蓝给女特务配音。
  • 席亚洲 公众号:亚洲火车总站
    没必要挑架吵
    现在楼主倒是喊着要挖这些老电影的深层内容什么的了
    然而当年同一波人反感的也是这些电影
    问题不在于这些老电影不好,问题在于当年反反复复只有这些电影可看
    今天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视野早已打开,对于这些其实并不怎么出色的老电影当然不可能再产生非常强烈的感觉
    讲真,这些南斯拉夫电影也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可能比更上年纪的一批人更有好感,毕竟没有那么腻烦
    但是真正回过头来看,这些电影的美好,大部分在于上影厂的翻译和配音,为这些一般般的电影重新赋予了惊艳的文艺感
    南斯拉夫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影片中出现的轻武器很不错,毕竟是战后继续生产了很多年德国轻武器的国家,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道具一般,都是T-34和SU-100涂铁十字冒充德国货
    影片本身的“文戏”和“武戏”其实和同时代西方或者苏联的优秀电影相比的话,都只能说一般般吧,很多名台词说出来之所以特别带感都是因为我们老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们的重新赋能
    至于美国电影只有感官刺激,那就真的,我实在是不想跟你讨论什么了哈哈哈哈哈
  • 全部楼层
    大火柴 作者
    此评论已被屏蔽
    说实话,当年我们还穷,无法引进真正的当季好电影,像文中提到的《瓦尔特》、《追捕》,《佐罗》之类的,不是过时的旧片就是一些本国人民并不热衷的类型片,还以《瓦尔特》为例,其原型人物类似我们的杨子荣,在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牺牲了,非常可惜,但电影反映的情节非常夸张,瓦尔特及其游击队员们一梭子下去,对面的德国鬼子倒下一大片,而敌人的枪林弹雨则根本伤不到英勇的瓦尔特,这种主角光环加持的拍摄手法让本国观众也大呼虚假,更别提影片中使用的道具坦克装甲车竟然是苏制,根本不是二战中的德系,这些硬伤让真正的军迷大倒胃口,不过那个时代没几个观众分得清这些坦克的区别,能分清真假瓦尔特的模样已经不简单了。当然,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那样的电影已经很幸福了,美国电影,特别是一些美国大片,都是内部放映的,一般人看不到,中途岛大海战之类的,看到就是傻眼了的感觉,比我们的《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热闹太多了,你想想,战列舰航空母舰海空大战,真没见过啊!就算“康德神剧,叼个大雪茄,千篇一律”,那也得看过多少部同款才能明白不是?比如007系列……
  • 再有,我们不能因为美国人现在跟我们闹不愉快就一味否定美国人在电影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包括二战题材电影,就像不能否认美国的莱特兄弟或者爱迪生的历史地位一样,美国人拍的二战电影,包括电视剧,好看的真不少,当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加里森敢死队》就不说了,前些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也不算,当年那部《巴顿将军》让多少热血少年心生崇拜,再有《The Longest Day》,我作为没入门的军事爱好者看了多少遍我自己都记不清了,特别是结尾那首激昂的战歌更是令人血脉偾张,最后还专门买来原著看,可惜不懂英文,否则我备不住弄一本原文的看看,哦对了,还有《遥远的桥》也不错,上述影视剧不知道题主都看过没有,要是真没看过可以认真观摩一下,有好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90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